今日农村惊现几个怪象!

笔笔的世界 2025-01-23 05:08:12
农村空心化与少子化: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之变 春节临近,漂泊在沿海发达城市的游子们纷纷踏上归乡之路。回到那片曾经熟悉、承载着成长记忆的土地,却惊觉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大相径庭。 曾经,过年过节时,村子里满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打打闹闹,放鞭炮、玩泥巴,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可如今,这种热闹场面越来越少,小孩子的身影难觅,婴儿的啼哭更是难得一闻。曾经充满童趣的场景已然消失,只留下寂静的村庄。 有邻居提到,在乡镇的学校里,一个学校仅剩下4个老师。即便这个乡镇人口不少,但学生数量锐减,未来或许整个乡镇的孩子都只能集中到一所小学上学。因为生源不足,老师也面临着难以维持工作的困境。县城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条件好、经济宽裕的家庭,早已将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剩下的家庭生育意愿也不高,少子化现象日益严重。 放眼望去,农村房前屋后新建的房屋鳞次栉比,不少两三层的小别墅,丝毫不逊色于城里的住宅。然而,这些漂亮房子大多大门紧闭,冷冷清清,人去楼空。偶尔有几辆车停在门口,却鲜有人居住,更多的是留守老人坚守着这片家园。年轻人早已奔赴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离去后,这些房子大概率只会在门口装上监控,难见新主人。 这不禁让人思考,这是否就是城镇化带来的结果?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村的房子逐渐沦为一种思想寄托,一个遥远的“根”。一旦留守老人和儿童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整个村庄或许将难寻孩童与年轻人的踪迹,彻底沦为“空心村”。这绝非危言耸听,小学没有学生,学校难以为继,老师也被迫离开,教育的缺失,预示着乡村未来发展后继无人。 再看那些90后、00后,他们自幼跟随父母在外漂泊打工,长大后,除了过年短暂回乡,几乎不再回来。家乡对他们而言,没有熟悉的同学和儿时的玩伴,找不到归属感,也没有留下的理由。他们在思想上对这片土地缺乏情感与眷恋,处于一种无根的“飘”的状态。 而70后、80后,他们在农村出生长大,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落叶归根的情怀,即便在外多年,也会时常回来探望父母。可一旦父母离世,他们回来的次数也会大幅减少。 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少子化、留守老人、村庄空心化等现象愈发突出。对于70后、80后来说,是“留得住肉身,留不住灵魂”;而对于90后、00后,则是“既留不下肉身,也留不下灵魂”。乡村似乎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困境,留不住人,也留不住发展的希望 ,如何破局,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0 阅读:0
笔笔的世界

笔笔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