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和发明领域的成绩和挑战

洞察天下王欣说 2023-10-11 00:39:23

致远

一、现状和成绩

1、成绩

论文第一:2021年中国国际论文产出为61.23万篇,首次超过美国3万多篇,居世界第一位;热点论文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超过40%。,但在国际平均被引次数方面,2012年至2022年10年间,中国国际论文每篇平均为14.34次,英美等国的被引次数均超过20次,高被引论文数美国也比中国多3万篇。

专利第一:截至2022年底,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21.2万件,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进入国际专利合作条约的专利申请量达到6.95万件专利,继续居世界第一位,第二的是美国,第三是日本。

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和优势领域

在22个学科中,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5个领域论文的被引次数,排名世界第一位;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地学、数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综合类、药学与毒物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10个领域论文的被引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

2022年,在35个技术领域中,中国在信息技术管理、计算机技术等数字技术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增长最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7.9%;在国内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中,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所占比重高达71.9%。

2021年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4.3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达到12.44%。

出现一批发明专利企业大户,华为公司还是全球专利申请量最多的企业,中国还有腾讯等12家企业进入国际专利协议申请量全球前五十。

二、问题和不足

一是科研院所的科技产出不足。除了中国科学院外,科研院所的论文和专利产出都不突出。

二是领军型企业数量不足。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企业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6.8万件,同比增长28.7%,占国内总量的73.1%。但领军型企业数量不多,专利产出前十名企业多年维持不变。

三是开创性、颠覆性成果不不多

四是高水平论文和专利不够。中国高质量专利数量处于世界第二梯队前列,与美、日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占GDP比重仅为美国的一半,也低于欧盟近5个百分点。

四是论文国际合作率方面我国也比较低,与重点国家双边合作论文数量下降更为明显。2020年,西方国家一般是在40%左右,有的甚至在60%以上,而我国在25%左右,

五是中国高校科研数量多、质量低。 根据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发表信息的数据,2019年在全球大学/机构综合排名中,中国科学院全院已经连续多年盘踞榜首,哈佛大学第二;中科院的SCI论文总量要比哈佛大学多十余万篇,然而在高引用论文的数量上却几乎只有哈佛大学的一半,其中世界Top1%学科数中科院和哈佛大学都是22个,但是高引论文学科数量哈佛大学有17个,而中科院只有10个。同时,Top1%学科数有21个的北京大学,高引论文学科数量只有5个。

中国的工程索引论文数量、中国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中国英文论文发表数量和文章被引用数量也在全球居于第一阵列。

2017年,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专利授权量超过1000件的高校有16所,有的超过2000件,而美国麻省理工、斯坦福分别为306和204件。但质量是另外一码事,我们很多科研论文其实就是为了发文而发文的“垃圾论文”,而且还有相当水分。近年被国际期刊发现造假或不规范的论文撤稿量,我们也是居前,

六是我国专利的转化率目前也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的专利并未兑现为现实的产品或转化为生产力。中国市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不少发达国家的高校可以达到40%。 如果以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衡量,中国为6%,美国则为100%。

这是因为与中国的专利转化以一次性售卖给企业不同,而美国大学只可给予专利许可权,依然保留专利权,同时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手段是以非独家许可为主,一个专利可以签订多个合同许可给不同企业。

另外还有原因是分母虚高。中国目前已经连续8年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2017年美国专利申请量不及中国的一半。加州大学系统的科研经费超过中国高校前十的总和,师生规模约为国内一所普通985高校的10倍,一年获得的专利数量不过524项。而我国高校,即使排名第10的高校专利数量,也超出加州大学系统近一倍。

这个情况的产生是我国的专利激励和鼓励政策,也可以说是专利“注水”的根源之一。这是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专利申请积极性不强,政府为此投入大量的财力、出台各类激励政策并配套诸多公共资源鼓励专利申请。在强力优惠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突飞猛进,但质量却在同时下降,中国和美国的技术能力的差距反而在拉大。

对专利申请不设门槛、专利维护成本低也低质量专利泛滥。美国大学只会从教师提交的技术成果中选择不足50%的成果去申请专利。

七是高校功能在退化甚至异化,高校出现科研数字繁荣、真实能力虚高。具体说,75%的高校专项申请数几乎为零。其根源之一就在于文凭、外语、论文和计算机考核是定职称四大件,其中发论文是王牌,在这种职称制度的扭曲下,论文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几乎没有原创性可言。根源之二是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不仅知识结构陈旧、教材“超龄”,而且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这种设置本身是单向的,容易形成线性思维而不利于创新。根源之三是不少高校一度只顾着开公司、拉项目,“圈学生”、“圈土地”、搞扩张。这显然与关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 培养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大学精神相悖。根源之四是高校对培训和对外合作投入过多,例如MBA、EMBA,在名额限制下学费直逼欧美,而且还有了中国的味道。之五是高校内裙带关系、圈子文化盛行,很难产生多维度、多领域的学术与思想碰撞。

八是中国企业整体研发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美国大学发明专利占整个国家的比例不足4%,企业发明专利占比则达85%。

中国2018年企业占63.9%,高校占23.2%,科研单位6.4%。其中企业也是极少数民企和大型国企。

中国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专利发明及服务社会的相关体制、机制问题是影响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美国大学在1980年《拜杜法案》颁布之前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0%(与我国目前状况近似),在此之后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就达到约50%并一直维持至今。

三、具体建议︰

1. 纠正专利数量激励政策

逐步取消各级政府专利申请和授权的补贴和奖励政策,实现社会公共资源与专利数量脱钩,把宝贵的政府经费和公共资源投入到科研资助以及支持各类小微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上。

做精专利战略和专利运营,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上。

将专利从各级政府的“政绩”以及高校院所科研水平、教师科研能力等指标体系中剔除,让“用于实际生产”成为专利申请的最高宗旨。

2. 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专利许可能够最大程度消除产权方面的困扰。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宏观环境,优化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专利融资、高新企业认定、税收减免等相关优惠配套政策,让企业关注如何使用好专利成果产出市场接受的产品,而非执念于争取政策优惠。

3. 优化专利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对成果转化率投入更多的关注。当然,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才是决定因素。

4、中国需要让更多企业在科研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快提升中国科研创新实力,激活、撬动企业的力量是一个重头。

5、改革高校管理模式,加强基础研究

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基础研究作为应用技术的基础和源头,我们要尊重其科学规律,明晰我国科技发展差距主要是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上,如果各类政策促使科学家将精力和兴趣过多投入到成果转化中从长远上讲不是好事,应有措施鼓励更多人踏踏实实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花更多精力在扎扎实实的基础科研上,这才是提高科技成果服务经济发展的根本之道。

6、高等院校及专业教育机构要回归、守好本位,抓学术精神,夯实基础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和潜力,减少非相关内容的过多干扰,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做好人才培养的本分工作。

(根据相关部分文章整理,仅供参考)

0 阅读:0

洞察天下王欣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