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陈毅离开茅山乾元观,道长密信召回弟子:本观将有灭顶之灾
1938年深秋,镇江茅山。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正带领部队离开驻扎近一年的根据地,准备东进常州溧阳。就在此时,一则来自茅山乾云观的密信打乱了他的计划。道长惠心白向外传信本观将有灭顶之灾。陈毅闻讯立即调转马头,快马加鞭赶回乾云观。然而,他终究还是来晚了一步。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曾经宁静祥和的道观已成一片焦土,残垣断壁间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陈毅踉跄着走进废墟,眼前的一切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他心上。
谁能想到,这座千年古刹会遭此厄运?更令人唏嘘的是,就在不久前,它还是抗日革命的秘密基地。命运无常,世事难料,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要说这乾云观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那是1938年初夏的一个下午,陈毅带着一帮病恹恹的新四军战士,来到茅山脚下。当时的新四军可不像后来那么威风,说白了就是一群“土八路”。他们衣衫褴褛,饥肠辘辘,还带着一身的病痛。
陈毅抬头望着巍峨的茅山,心里打着小算盘听说山上有个道观,里头的道士医术高明,要不要去碰碰运气?可转念一想,自己这副模样,怕是连山门都进不去。于是,陈毅灵机一动,摇身一变成了个商人,美其名曰“求医问药”。
谁知道,这一上山就碰了壁。那道长惠心白可不是好糊弄的主,一句“出家人避世,不谈凡尘”,就把陈毅堵在了门外。陈毅虽说是久经沙场的老革命,这会儿也不禁有点傻眼。不过,他可不是轻言放弃的人。第二天,他又来了,这回带来了一首自己写的诗。
你别说,这招还真管用。惠心白被这诗里的意思勾起了兴趣,两人就这么你来我往,斗起了诗。一来二去,惠心白被陈毅的诚意打动了,终于答应派道士下山给新四军看病。
这一来二去的,乾云观和新四军的关系就变得亲密起来。那些道士不光给战士们看病,还帮着打探敌情,有的甚至直接加入了新四军。你说这帮道士,平日里不是念经就是打坐,怎么突然就变得这么“世俗”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那个年代,国难当头。这些道士虽然整天云里雾里的,但骨子里还是有点血性的。他们觉得,既然老天爷让自己赶上这么个乱世,那就该做点什么。于是,这些平日里云淡风轻的道士,摇身一变成了地下工作者。
乾云观就这样悄悄变成了一个革命根据地。陈毅没事就往这儿跑,跟惠心白谈天说地,商讨抗日大计。两人虽然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道士,但意外地臭味相投。惠心白还教陈毅一些道家养生之法,说是为了让他在战场上多活几年。
可惜好景不长,1938年深秋,陈毅接到命令,要带队东进。临走那天,乾云观的道士们都下山送行。惠心白拉着陈毅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国之不国,何以为家?你们要好好干,把小鬼子赶出中国。”陈毅也是一脸严肃,保证一定会凯旋而归。
谁曾想,这一别竟成永诀。就在陈毅离开不久,日军得到情报,说乾云观窝藏新四军。他们二话不说,直接血洗了整座道观。惠心白和其他道士英勇抗争,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当陈毅赶回来时,看到的就是文章开头那副惨烈的景象。他站在废墟中,想起与惠心白的点点滴滴,不禁老泪纵横。他暗自发誓,一定要为乾云观报仇,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新四军在茅山地区继续打游击,茅山革命根据地越来越大。五年间,这里打了5000多场仗,成了“刺入敌人心脏的尖刀”。1945年,日本投降,陈毅终于完成了对惠心白的承诺。
60年后,乾云观重建了。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那种为国为民的精神却一直传承下去。有人说,乾云观的故事,就是一个缩影,折射出那个年代无数普通人的爱国情怀。他们可能不会出现在历史书上,但正是因为有他们,中国才能在风雨如磐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