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张镃、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图》。词集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旁谱十七首。词风清空峻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时姜夔二十余岁,初到扬州。这是经过南宋初年金兵侵犯的扬州,虽然战乱已经过去若干年,但见到城内、城外一片萧条景象。联想到古时繁华的扬州,尤其是诗人杜牧笔下的无比风流的扬州,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写下此词。
扬州慢
(宋代)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以哀音秀句,极力渲染描绘出兵乱之后扬州的荒凉之状,抒发了词人的忧伤之情。
词的上阕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借景抒情。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交代写作背景:早听说过扬州是名城,在风光秀丽的竹西亭,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城中印象:当走过从前春风十里繁华的旧道上,到处都是荠麦一片青青,难觅昔日盛况。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写金兵侵犯给扬州造成的永久伤痛:自从金兵进犯长江沿岸后,连那荒废的池苑、高大的古树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金兵南侵造成的残败荒凉,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一个“厌”字,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由视觉转向听觉,把空城清寒之景象描绘的有声有色:将近黄昏时候,凄凉呜咽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劫后的扬州城,整座空城显得那么的荒凉落寞。
词的下阕侧重地运用虚拟的手法,着力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以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晚唐的杜牧虽作过超卓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当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也难以表达出深厚感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设想当年在扬州二十四桥就有过许多风流韵事的杜牧,看到今天此种景况: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只有桥下江中的波心荡漾,月色凄冷,处处寂静无声。是绝对写不出昔日那么脍炙人口的艳情诗来,委婉地表现出对扬州遭受战争破坏的无限惋惜和伤感。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怀念那桥边的红芍药,想已无人赏识,它不知道每年替什么人开花繁生!以悬念的疑问作结,自然移情入景,进行今昔对比,更加催人泪下。
全词用洗练雅洁的语言,描绘出空蒙凄淡的画面,概括力强,想象丰富,读之令人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