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员小柳的媳妇被卡户口,董必武给市委秘书长写信:不是走后门

千完历史 2024-11-06 16:38:59

引言:

世人皆知董必武是我国开国元勋,却鲜有人知他与一位普通警卫员之间的故事。1959年的一个春日,上海市委机关大院内,一位警卫员手捧着一封信,神情凝重地走向秘书长办公室。这封信出自董必武之手,为的却是替这位警卫员解决家事。彼时的董必武已是国家副主席,为何会为一个普通警卫员的家事亲笔写信?更令人深思的是,他在信中特意强调"这不是走后门"。在那个年代,一个高级领导干部为下属写信,本就不同寻常,更何况还要特意说明"不是走后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一、董必武与警卫员的相识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董必武作为政务院第一副总理来到北京。那时的北京,大街小巷还残留着战火的痕迹,许多四合院尚未修缮完毕。中央组织部为董必武安排了一处位于西城区的四合院,这座院子虽不算很大,但红砖黛瓦,古朴典雅。

就在搬进四合院的第一天,二十出头的柳志清被派来担任董必武的警卫员。初见面时,这位年轻的战士紧张地立正敬礼,而董必武却微笑着说:"不用这么拘谨,以后就叫你小柳吧。"这句话打破了领导与警卫员之间的隔阂。

董必武发现小柳虽然做事认真负责,但文化程度不高,连简单的文件都看不太懂。有一次,小柳送文件时将两份文件搞混了。董必武没有批评他,而是问:"小柳,你识字多少?"小柳羞愧地低下头,承认只认得几百个字。

从那以后,董必武便特意安排小柳去参加干部夜校学习。每天晚上,他都会抽出时间检查小柳的作业。有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小柳就大着胆子去敲董老的书房门。董必武总是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为他讲解。

董必武还经常让小柳进书房整理文件,一边整理一边学习。渐渐地,小柳不仅能独立处理简单的公文,还学会了用毛笔工整地写字。董必武看到小柳的进步,常常鼓励他说:"知识就像种子,播下去就一定会发芽。"

1952年冬天,周恩来来到董必武的四合院,商议搬家事宜。考虑到董必武年事已高,中央决定为他安排一处更为舒适的住所。在搬家前夕,董必武特意叮嘱组织部门,要把小柳也一同调过去。

新居是一座清末的老宅院,不仅环境清幽,而且紧邻中南海,方便董必武参加会议。搬进新居后,小柳依然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他每天除了完成警卫工作,还坚持在值班室看书学习。董必武看在眼里,常对其他工作人员说:"你们看看小柳,年纪轻轻就这么上进。"

1953年春节前夕,董必武特意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给小柳买了一套《新华字典》和几本政治理论书籍,鼓励他继续学习。这些书籍成了小柳日后进步的重要助力。

二、从警卫员到准女婿

1954年初春的一个清晨,董必武乘车前往中南海参加会议。一路上,董必武注意到街边的杨柳已经抽出了新芽,年轻的姑娘们三三两两走在街上,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董必武突然转头问道:"小柳,你会跳舞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柳志清摇了摇头。董必武笑着说:"难怪找不到对象。"

这句看似随意的问话,却让董必武开始关注起小柳的婚事。他让秘书向中央机关打听适龄的女青年,很快就得知中央法制局幼儿园有位叫孙雪群的保育员,年龄相仿,工作认真。

一个周末,董必武的夫人何莲芝借着参观幼儿园的机会,特意观察了孙雪群。这位年轻的保育员不仅工作细心,对孩子们也充满耐心。何莲芝回来后向董必武点头示意。

在董必武夫妇的安排下,柳志清和孙雪群在中央法制局的职工活动室第一次见面。那天,恰逢幼儿园举办联欢会,两人都被安排参加节目彩排。虽然柳志清不会跳舞,但他主动帮忙搬道具、布置场地,这份踏实的作风让孙雪群留下了深刻印象。

之后的日子里,两人常在周末相约去天安门广场散步,或是到中山公园看花。柳志清将自己在董老那里学到的知识讲给孙雪群听,孙雪群则给柳志清讲述照顾孩子的趣事。渐渐地,两颗年轻的心靠近了。

1954年年底,幼儿园打来电话,说孙雪群同意了元旦结婚的提议。董必武当即拍板:"男方这边,我来做主,就元旦办!"何莲芝更是亲自张罗起婚礼的准备工作。

婚礼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的会议室举行。何莲芝不仅帮他们准备了新房,还特意从自己的嫁妆里取出一套茶具作为新婚贺礼。婚礼当天,董必武破例推掉了一个重要会议,专程来到现场祝贺。

新婚后的日子平淡而温馨。孙雪群常给值夜班的柳志清送饭,董必武看到后总是说:"小孙,天冷,多给小柳带件衣服。"何莲芝则经常叫孙雪群去家里,教她做一些家常菜,俨然一家人的样子。

然而,这份温馨很快就要被暂时打断。1955年初,董必武决定让身边的警卫员去上海公安学校深造。临别前,董必武特意叮嘱孙雪群:"小柳去上海学习,你一个人在北京,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和何姐。"这番话,为日后董必武帮助这对年轻人解决户口问题埋下了伏笔。

三、特殊时期的考验与关怀

1955年春,柳志清与其他四名警卫员一同抵达上海公安学校。这所学校位于上海市郊,是公安部专门为培养高级警卫干部而设立的。刚到学校的第一周,柳志清就给董必武写了一封信,详细汇报了学习和生活情况。

董必武收到信后立即回信,嘱咐柳志清:"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把基础打好,特别是政治理论课程一定要认真听讲。"这封回信中,董必武还特意提到了在北京的孙雪群,告诉柳志清不用担心家里,他和何姐会照看。

在上海学习期间,柳志清每月都会收到董必武寄来的《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董必武在报纸空白处常常写下批注,提醒柳志清关注重要新闻,学习时事政治。有一次,柳志清在信中提到对某个政策理解不透彻,董必武便专门写了三页信纸来解释。

1956年初,孙雪群怀孕的消息传到上海。董必武立即安排何莲芝去医院为孙雪群做检查,还特意从机关食堂调配营养餐送到她家。当年夏天,柳志清请了三天假回北京,董必武不仅批准了假期,还给他开具了介绍信,方便他在火车上走工作通道。

孩子出生后,何莲芝常去看望孙雪群和孩子,有时还带去自己腌制的咸菜和酱萝卜。董必武则托人从上海带回一些补品给产妇。这期间,董必武给柳志清写信说:"你安心学习,家里有我们照应,争取早日学成回京。"

1957年春,上海公安学校组织期中考核。柳志清的成绩名列前茅,特别是在警卫业务课程中表现突出。校方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公安部,董必武得知后非常高兴,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肯定了教学成果,同时也勉励柳志清继续努力。

1957年下半年,全国掀起"反右"运动。一些同学因家庭出身问题受到牵连,柳志清也一度担心自己农民出身会影响前程。董必武得知后,立即给上海市委写信,指出警卫干部的选拔重在政治表现和业务能力,不应过分强调家庭出身。这封信为学校的干部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1958年初,随着大跃进运动开展,全国掀起群众性的钢铁生产热潮。上海公安学校的学员们也被组织参加炼钢。董必武特意打电话给学校领导,要求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同时,不能耽误正常的业务学习。他强调,警卫干部的专业技能培训不能放松。

这一年秋天,柳志清顺利完成学业。临近分配工作时,组织部门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准备将他留在上海。董必武得知后,立即找到中央警卫局领导,说明情况。最终,柳志清如愿调回北京,被分配到中央警卫局工作。

四、"非走后门"的一封信

1959年初,柳志清回到北京后发现,妻子孙雪群和孩子的户口问题变得棘手。当时的政策规定,农村户口要转为城市户口需要严格审批。孙雪群虽然在北京工作多年,但户口仍在河北农村。这导致她无法享受单位分配的住房,孩子也面临上学难的问题。

柳志清多次向单位反映情况,但都因政策限制未能解决。一次值班时,董必武询问他家里的情况,柳志清如实相告。董必武听后说:"这件事我来想办法。"随后,他让秘书查阅了相关政策文件。

1959年3月15日,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董必武在办公室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收件人是上海市委办公厅,内容是关于解决孙雪群和孩子的户口问题。信中详细说明了孙雪群在北京工作的具体情况,强调她已在首都工作多年,为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董必武在信中特意强调:"此事非走后门,而是按政策办事。"他指出,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在城市工作多年的农村户口职工,符合转为城市户口的条件。他还在信中提到了1957年中央下发的一个关于户籍管理的文件,具体说明了这类情况的处理办法。

董必武将这封信交给秘书时说:"你让小柳自己去办,不要打招呼。"这封信经上海市委办公厅转到公安局,最终到达户籍科。经过审核,户籍科工作人员发现孙雪群的情况确实符合政策规定。

在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领导打招呼,也没有人施加压力。户籍科按照常规程序,对孙雪群的工作经历、现实表现等情况进行了认真核实。经过近两个月的审查,最终同意了户口迁移申请。

1959年5月,孙雪群和孩子的户口顺利迁入北京。这件事在单位传开后,很多同事都称赞董必武办事公道。有人说:"董老明明可以直接打招呼解决,却要走正常程序,这才是真正的好领导。"

这封信的内容后来被上海市档案馆收藏。档案管理人员在整理这份材料时注意到,信中多处援引政策条文,论证详实,措辞严谨,完全是一份标准的公函。这充分体现了董必武作为法律专家的严谨作风。

值得一提的是,在信的末尾,董必武还特意注明:"此事望按常规程序办理,不需特殊照顾。"这一细节,充分显示了他对制度的尊重和对原则的坚持。这封信不仅帮助解决了一个家庭的实际困难,更为当时的干部做出了表率。

五、三代人的深厚情谊

1960年春,柳志清调任中央警卫局第二处副处长。这一年,正值全国经济困难时期,物资紧缺。董必武看到柳志清和孙雪群省吃俭用,便将自己的一部分菜园收成分给他们。每逢收获季节,何莲芝都会让园丁将新鲜蔬菜送到柳家。

1961年夏天,柳志清的儿子上小学了。董必武特意送了一套《新华字典》和几本连环画,并在字典扉页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这套字典一直被柳家保存着,成为家族的珍贵纪念。

1962年,董必武到广州视察工作,柳志清随行。在火车上,董必武询问起孩子的学习情况。得知孩子对历史很感兴趣后,董必武回京后就从自己的书架上挑选了几本适合孩子阅读的历史故事书,让秘书送到柳家。

1963年冬天,孙雪群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董必武夫妇得知后,特意安排中南海医院的专家给她做产前检查。何莲芝还将自己珍藏的一件羊绒毛衣送给孙雪群,说这是她年轻时在延安织的,现在正好传给下一代。

1964年,柳志清的女儿出生。董必武夫妇像对待亲孙女一样疼爱这个小女孩。何莲芝经常抱着小女孩在中南海的花园里散步,教她认识各种花草。董必武则在工作之余,给这个小女孩讲三国故事。

1965年,董必武到武汉视察。柳志清作为警卫队长随行。在参观武汉大学时,董必武对柳志清说:"你儿子将来如果考上大学,一定要学点真本事,不要靠关系。"这句话成为柳志清教育子女的重要准则。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柳志清担心自己与董必武的关系会给对方带来麻烦,主动请求调离。董必武知道后说:"革命时期就在一起,现在更要同甘共苦。"这句话让柳志清坚守岗位直到董必武离世。

1968年,柳家的大儿子上初中了。董必武虽然工作繁忙,但仍抽时间辅导他的功课,特别是历史和语文。每当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董必武都会耐心讲解,有时还结合自己的革命经历举例说明。

1972年,董必武因病住院。柳志清和孙雪群轮流值班照顾,两个孩子也常来病房看望。董必武即使在病重期间,依然关心着柳家的生活,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1975年4月,董必武去世。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个装满信件的文件夹,里面保存着二十多年来与柳志清一家的通信往来。这些泛黄的信纸,见证了一段跨越等级、超越身份的深厚情谊。

柳志清的子女后来都成才立业,他们经常向晚辈讲述董必武对家族的关爱和教导。董必武的那套《新华字典》,至今仍在柳家代代相传,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4 阅读:891

千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