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好诗
01.
古人有趣,古代诗人更有趣。
他们得意时,不说得意,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们伤感时,不说伤感,说: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他们有钱时,不说有钱,说: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就连穷的时候,他们也不说穷,而是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尤其是苏东坡,他还很自恋,夸自己风流倜傥,竟然说:十五年前,我是风流帅,花枝缺处留名字。
在这一点上,辛弃疾也不遑多让,他曾面对一座大山长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关于郁郁不志,古人也善于自我安慰,柳永落榜后说: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而唐伯虎则说: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杜甫则更有趣,明明已经吃不上饭了,还自我宽慰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意思就是,我都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欠点酒钱又算什么。
在这方面,高适则比他坦荡,他与董大喝酒时没钱付账,于是写: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当然,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则更有趣,把“我没有钱”说都清新脱俗。
02.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 《清明》
公元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徐铉,说有不清白之事,当时王禹偁(chēng)任大理评事,正好管这个案子,认为此案疑点颇多,并抗旨上表阔论此事,因此宋太宗急眼了,就将他贬去了商州任团练副使。
这首诗就是王禹偁贬官之后,作于次年清明节。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也是任团练副使,因为是谪官,所以并没有俸禄,也不会给安排官舍住,同时还限制自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规”。
可想而知,这样的生活会有多惨,尤其是他们还不能辞官,就必须在那耗着。
王禹偁为其辩冤的徐铉,就是害死李煜那位,当时李煜跟他谈心,说自己不该错杀潘佑、李平,现在想想很后悔。
没想到,徐铉转过头就把这话讲给了宋太宗听,于是宋太宗就赐李煜毒酒自尽。
值得一说的是,徐铉曾是南唐旧臣,曾代表李煜和赵匡胤求和,赵匡胤大怒,就说了那句著名的: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
后来的徐铉也很穷,甚至比王禹偁还穷。
介绍完了背景,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03.
诗文大意可解为:
清明时节,本该出去踏青郊游,但是此时既无花可赏,也没有钱买酒,因此兴趣索然,不妨学那些在庙里修禅的和尚,假装清心寡欲;
寒食节已过,昨天刚从邻居那里讨来一些新的柴火,让屋子里能暖和一些,所以天刚破晓就点上了灯,临窗而坐,捧起一卷书来读。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子清贫困苦的生活,虽然身无长物,但人穷志不穷,依旧可以捧书苦读,潜心学问。
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
佛家讲“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但对诗人而言,他单纯的就是因为没有钱,而不去清明郊游踏青。之所以他要与僧人相比,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是比较体面的说法。
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诗人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也可以说成是文人风骨。
他曾任知制诰,大理寺判,是皇帝身边信任的人,如今身为谪官在此地领罚,一定有更加艰难的遭遇,这也是他不愿出门的另一个原因。
但是诗人并没有荒废时光,为了读书,宁可放下脸面去邻居家讨薪火。清晨那盏孤灯,就是他心中的藏着的希望,人若在困境中还能有这样坚定的信仰,那么任何困苦都是打不倒自己的。
所以王禹偁这首《清明》看似寒苦,实际上却很励志。诗意表面上虽为自嘲,可无形中透着一种向上、向前的力量,永不服输的人生,必然会冬去春来、柳暗花明。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穷,落魄并不丢人,丢人的是自己放弃。这就是我们读这首诗的意义所在,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六子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