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畜和魔改,都该有边界。
AI视频模型不断迭代升级,问题也在不断升级。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
该提示表示AI“魔改”视频以假乱真、“魔改”经典现象频发。
这些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该提示对一些经典影视形象遭遇AI“魔改”的现象提出了具体管理要求,包括平台对AIGC内容的审核、自查AI特效功能等。
媒体调查发现,在被官方批评的AI“魔改”视频中,《三国演义》《甄嬛传》《西游记》等知名影视剧是重灾区,而随着最近芒果TV综艺《再见爱人4》的爆火走红,充满争议的麦琳等人也成为“魔改”视频的新宠。
类似《三国演义》刘备、张飞化身“变种人”,《甄嬛传》变身“枪战片”,《还珠格格》紫薇给容嬷嬷“喂啤酒”等各种AI改编影视剧段落十分常见。
此外,《红楼梦》变成“武打戏”、孙悟空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等脑洞大开的场景也比比皆是。其中,经典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一直是被“魔改”的对象,点赞量超百万甚至200万的视频不在少数。
自今年年初OpenAI推出“sora”视频大模型震撼业界后,国内外视频大模型迎来爆发增长,随之普及的还有提供图片为原始帧,再让其“动起来”的视频生成技术。
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视频大模型产品支持这项技术,如可灵、清影、海螺AI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技术尚处研发初期,所生成的视频往往会出现人物扭曲、动态模糊或者没有逻辑的现象。
比如上传一张合照后,在视频大模型的“自由发挥”下合照里的人开始“打架”。
但这种略显“搞笑”的视频有时反而因其反差效果收获了一波关注,还给产品提供了一波宣传创意。
此前在B站就曾见到多个关于如何通过各个国产视频模型产品让两张照片中的人物搂抱或打架的教程,其中不少是大模型企业投放的商业广告。
另一方面,一些经典影视素材本身就是网友“二创”的素材库。
早在AI视频大模型产品出现前,视频平台上关于林黛玉、诸葛亮等形象的“二创”视频就有不少,但一般是真人出镜cos或者使用三维动画制作。
与此同时,一些来自影视界的AIGC动态也值得关注。
目前快手的可灵AI联合李少红、贾樟柯等在内的9位知名导演共同发起的“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短片题材涵盖奇幻、志怪、亲情、动画等多元类型。
AI是否会重塑影视制作行业?
除了对于影视行业工作者而言,AI有极大的帮助外,AI对于个人可创作电影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如何平衡好技术进步与经典、创作之间的关系,防止AI等技术沦为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于玉金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魔改经典,很容易越界,也很容易在流量狂欢中被反噬,例如封号。
AIGC在创作中确实能够让现有的图片、视频出现全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应该是辅助性的,是基于原创原意的,而非魔幻现实主义的魔改。
因此,其题中应有之意是影视行业进一步提速提质的催化剂,是一个加速器,而非“乱入”的颠覆者。
创作者应该基于原创、忠于原创,即使二创也不能背离本源,只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非魔幻生活。
对于个人而言创作电影确实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性支撑,但个人创作也要基于原创,而不是依靠工具去做剪辑大师。
在这一层面上而言,个人创作,还是要有人性光环和自主创作,而非完全依靠素材去做AI魔改。
总而言之,AI无论多智能,都是“人类的助手和工具,是一种加速创作的生产工具,而非用来涂鸦的“神笔”,这是基本原则。
只有基于此,才能让AI应用于艺术创作,不会违背人性的光芒,不会为了创造热梗而随意涂鸦。
经典可以二创,但不能超纲,这是基本点,否则就算不被封号,也早晚会被行业封杀。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