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滑红彬——东林寺的劫后重生

冯晓晖 2023-10-12 23:25:56

“九江文史”系列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调整排版并补充图片外,编者不对原文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公众号上首发,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

本文首发于《九江日报·长江周刊》,经作者授权在本公众号转发。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被称为“三武一宗”的废佛运动。其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后周世宗等三位君主的管辖疆域都在长江以北,他们的废佛运动没有波及到庐山。而唐武宗的废佛运动则是遍及全国,对庐山佛教造成灭顶式的破坏。

武宗废佛,从会昌元年(841)开始就已经显露出端倪。至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令:长安、洛阳各留四座寺院,每座寺院保留僧人三十人;天下节度使治所各留一座寺院,上寺僧人二十人,中寺僧人十人,下寺僧人五人;除此之外,其余寺院全部拆毁,僧人全部还俗。

唐武宗像 编者配图

当时正在中国参访的日本僧人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中记载:“(会昌)三、四年以来,天下州县准敕条流僧尼,还俗已尽。又天下毁拆佛堂、兰若、寺舍已尽。又天下焚毁经像、僧服罄尽,又天下剥佛身上金已毕,天下打碎铜、铁佛,称斤两收检讫。天下州县收纳寺家钱物、庄园,收家人奴婢已讫。”可见此次废佛运动的规模之大、程度之烈。武宗废佛,共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招提、兰若四万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收膏腴上田数十万顷。

庐山虽然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但它并不在节度使治所(按,江南西道节度使治所为洪州,即今南昌市),因此庐山寺院都难以逃脱被废毁的命运。比如位于庐山山南的归宗寺,在唐武宗废佛运动中被拆毁,其铜铸佛像运到简寂观中,戴上道冠,摇身一变成为“天尊”。陈舜俞《庐山记》卷二:“(简寂观)藏中铜天尊像,耆旧云:‘是像也,本归宗寺之佛。会昌之毁寺也,为道士所得,寺虽复而不还。故其像衣沙门服,而加冠焉。’闻者哂之。”宋代石夷吾游览简寂观,看到这尊“加冠于首,衣以羽衣,以为天尊”的铜佛像时,曾作诗一首:

赤土坡头一寺基,天尊元是一牟尼。

时难只得同香火,莫听闲人说是非。

归宗寺石刻 编者摄于2023年5月

山南的归宗寺如此,山北的东林寺也未能幸免,由户部榜卖其寺,寺产一空。东林寺的僧人道深冒着极大的风险,偷偷地把寺内所藏的经书典籍运出来,保存在庐山山顶上的石洞中。唐代韦宙《东林寺题名》中说:“藏经旧日创置,随寺毁废,赖道深和尚藏诸石室。”陈舜俞《庐山记》卷一也记载:“过香炉峰,至峰顶院。院傍盘石极平广,下视空阔,无复障蔽。张野《山记》云:‘峰顶有大石,可坐数百人。’盖谓此也。峰下有藏经岩,即会昌所以藏东林之经也。”香炉峰正对东林寺,在此峰中藏经,既不至路程远甚,又安全可靠。

会昌六年(846)三月,唐武宗驾崩,光王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改元大中。唐宣宗一登基便着手恢复佛教。大中元年(847)闰三月,唐宣宗敕云:“其灵山胜景,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此令一出,天下大动,所废寺院开始逐步恢复,一座座崭新的寺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再获生机。

大中三年(849),江州刺史崔黯寻找到原东林寺的僧人正言法师,勉励其重建东林寺,并号召士大夫为重建寺院捐款。在正言法师的努力之下,历经数年时光,东林寺终于重现于世,雄丽庄严。正言法师遂请崔黯撰写《复东林寺碑》,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碑文,于大中十一年(857)刊碑文于石,树立在东林寺内,记录古刹劫后重生的机缘,众缘和合的成就,以及昭示后世的功勋。当时的柳公权已经年届八旬,书法艺术更加精湛。这部《复东林寺碑》柳骨挺拔,精气内敛,字画遒劲,老辣苍古,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可惜的是,这块石碑命运多舛,屡遭劫难,现在仅存四十余字,浸染着历史的沧桑,静静地躺在东林寺的展厅里。

柳公权楷书《复东林寺碑》 编者配图

东林寺的劫后重兴,让倾心佛教的士人激动不已。当时有一位自称是“五湖书剑客”的周碏,感慨万分,便写下了《题东林寺》七律两首,其一曰:

大中天子海恩深,再使迷徒识佛心。

半死白莲初降露,欲成荒地又铺金。

僧开石室经犹在,虎印溪泉迹未沉。

谁谓五湖书剑客,此生重得见东林。

此诗首联称颂唐宣宗恢复佛教的功绩。寺院重建,佛教重兴,世间受苦受难之人又可以迷途得返,获得救赎,这些都要仰仗唐宣宗天高海深的恩泽。颔联既是用典又是写实,描写东林寺劫后重兴的情形。东林寺神运殿之后有白莲池,据说是谢灵运所开凿,并在池中种植白莲。慧远又与慧永、刘遗民等十八人结白莲社,称莲社十八贤。因此,白莲已经成为东林寺的象征。“半死白莲”就代表着东林寺在会昌年间被废毁的命运,如今白莲又降甘露,昭示着寺院重兴,佛法永昌。“铺金”句借用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逝多太子园地,作为佛陀讲经之所的故事,赞扬崔黯等护法檀越布施金钱,支持东林寺的重建。颈联中“僧开石室经犹在”是写当年道深法师将东林寺的佛经藏在庐山石室之中,如今东林寺既已恢复,其所藏的佛经典籍也得以重见天日。

柳公权楷书《复东林寺碑》 编者配图

可惜的是,由于山洞环境恶劣,经书不免有所损失。正言法师遂发愿修补藏经,并于大中十二年(858)得到江西观察使韦宙的大力支持,重建堂宇,修补藏经。韦宙《东林寺题名》:“藏经旧日创置,随寺毁废,赖道深和尚藏诸石室,言上人、明上人以补其阙。获睹旧绩,触绪摧殒。施三百千,再建堂宇。”说的正是此事。“虎印溪泉迹未沉”说的是东林寺后山峰顶的虎跑泉幸未堰塞,如今汩汩清流,润泽草木,恰如佛法普度众生。尾联是作者的深切感叹,没想到自己能够见到东林寺的重兴,不禁欢喜赞叹,歌之咏之。

其二曰:

再崇玄法象西天,宏闬新高碧嶂前。

风送片云招白马,鹤迎贫女施金钱。

沙门觅佛曾谙路,苦海悲人易得船。

三教共兴谈帝道,大中年是太平年。

此诗首联写唐宣宗重兴佛教之后,东林寺得以重建,规模宏大,法相庄严,巍然屹立于庐山之前。颔联中“白马”是指迦叶摩腾、竺法兰应汉明帝之邀,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建立白马寺的故事。“贫女施金钱”说的是舍卫国有一个叫难陀的女人,贫穷孤苦,以乞讨为生。她想要供养佛陀,可是辛苦了一天,仅仅求来一文钱,只能买很少的一点灯油来供养佛。其实一文钱虽然微不足道,却是贫女所有的财产,其价值早已超过钱的本身。贫女诚心供佛,最后修成正果。此联以“白马送经”“贫女施钱”的典故来描写东林寺重兴之际远近奔凑、贫富乐输的景象。颈联感叹东林寺僧人苦尽甘来,再次出家求道,续佛慧命;而东林寺的重建也使得尘世中的芸芸众生得以乘慈航,脱苦海。尾联中表达了作者对儒释道三教关系的思考,期待三教和谐相处,共同护翼大唐盛世,开创天下太平的美好局面。

东林寺,约1920年

大唐建国之初,儒释道的关系就引发旷日持久的三教论衡,并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沉浮不定。总的说来,除了武则天之外,唐代的帝王大多数更加推崇和重视道教,佛教的发展屡屡遭遇危机,并在唐武宗时期演变成大规模的废佛运动。如今唐宣宗重兴佛教,调和三教关系,使得儒释道三教在对立冲突中相互融摄、共同调适,最终走向三教融合的发展路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滑红彬(作者像)

【作者简介】滑红彬,1983年生,河北内丘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读后记】崔黯写的《复东林寺碑》,全文在《全唐书》中。柳公权写的碑文,是其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此碑宋时遭火剥落,元代有摹本。清康熙年间残碑被收入宫廷,留一块于寺内,光绪年后不知所终。民国期间,康有为游庐山,在寺中厨房见一残碑,抹去油污,仔细考辨,发现此乃《复东林寺碑》唯一幸存的残碑,也是庐山现存石刻中最早的碑刻之一。

0 阅读:3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