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的决策与吴国的胜利

德德说 2024-10-07 15:42:11

石亭之战:陆逊的决策与吴国的胜利

石亭之战背景:

时间地点:公元228年,魏吴双方在淮南地区展开大战。

战役起因: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成功引诱魏国曹休率军10万到皖城。

吴国准备: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

战役经过:

曹休中计:曹休虽然知道被欺诈,但仗恃人多,仍打算与吴国交战。

陆逊策略:陆逊统率中路大军,与朱桓、全琮三路并进,冲击曹休埋伏的部队,乘势将其赶走。

吴军追击:吴军在后追杀,直抵夹石,斩杀、生擒万余人,缴获大量物资。

夹石设伏的争议:

朱桓建议:朱桓提议在夹石设伏,以全歼曹休军队,甚至图取许昌、洛阳。

孙权询问:孙权就此事询问陆逊,陆逊认为不可,于是没有采取行动。

战役结果:曹休从夹石撤退,贾逵率军赶到,吓退了吴军,曹休得以逃回。

陆逊拒绝设伏的原因:

兵力对比:曹休军队有十万之多,多于陆逊、朱桓、全琮三人合起来的九万,分兵设伏会增加击败曹休的难度。

地理位置:夹石距离合肥太近,设伏难以不被魏国发现,且后来贾逵已率军赶来,设伏难以成功。

作战风格:陆逊性格保守,不热衷于冒险,且朱桓绕过陆逊直接给孙权提建议,也不符合军规。

战役影响:

扭转局势:石亭之战一举扭转了吴国在淮南地区的不利局面。

孙权称帝:战役过后第二年,孙权称帝。

孙权迁都的历史背景与战略意图

第一次迁都:吴县—京口

时间:公元208-209年。

原因:孙权初掌大权,江东内部不稳,需要稳固统治;同时,为进取荆州做准备。

战略意图:京口更加靠近北方和荆州,利于孙权向外扩张。

第二次迁都:京口—建业

时间:公元211年迁秣陵,212年改秣陵为建业。

原因:赤壁之战后,曹操改以扬州为主攻方向,孙权需要抵御曹操并伺机北上。

战略意图:建业地理位置关键,且传说有王者之气,适合作为都城。

第三次迁都:建业—武昌

时间:公元221年。

原因:吴蜀联盟破裂,孙权夺回荆州后,考虑到上游距离太远,来不及反应。

战略意图:全力对抗蜀国,并向曹魏称臣以求自保。

第四次迁都:武昌—建业

时间:公元229年。

原因:夷陵之战后,吴蜀重新结盟,孙权称帝,需要选择一个更有利于防守和进攻的都城。

战略意图:建业“舟车便利,无限险之虞”,适合进可战、退可守。

孙坚与传国玉玺的传说

孙坚得玺的证据:

《吴书》记载:孙坚在收复洛阳后,在城南一口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

《山阳公载记》印证:袁术在准备称帝时,通过拘押孙坚夫人夺走了玉玺。

《后汉书》记载:袁术败亡后,徐璆将传国玉玺带回许昌献给了朝廷。

对孙坚得玺的质疑:

《江表传》观点:认为孙坚得玺之事是伪造的,因为吴国灭亡时孙皓上交的只有六枚金玺。

裴松之看法:认为孙坚作为忠臣不太可能藏匿玉玺,且吴国史官有为自己国家增加天命所归色彩的嫌疑。

结论的模糊性:

历史记载存在矛盾,关于孙坚是否得到传国玉玺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蜀国重臣张裔、张嶷、张翼的生平与贡献

张裔:

生平:字君嗣,蜀郡成都人,历任巴郡太守、司金中郎将、益州太守等职。

贡献:作为诸葛亮的重要帮手,代行相府政务,对蜀汉政治稳定有重要贡献。

张嶷:

生平:字伯岐,巴西郡南充国县人,历任牙门将、越巂太守、荡寇将军等职。

贡献:平定南中叛乱,开发越巂郡,统领无当飞军,为蜀汉南疆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张翼:

生平:字伯恭,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历任梓潼、广汉、蜀郡三郡太守,庲降都督等职。

贡献:坚守北伐立场,执法严厉,为蜀汉国运的延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0 阅读:104

德德说

简介:每天给大家分享有趣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