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的确!
水太清了,鱼儿无法生存;过于精明,很难交到朋友。
“察”字除了精明,还有清高之意。“清高”形容人品德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也可以指为人比较高傲,不愿意合群。
清高之人,朋友不多。
汲黯没朋友,因为清高。
司马迁表述为:“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性格高傲,缺少礼节,看不惯就怼,毫不留情。所以,即使是九五至尊的汉武帝也曾多次遭怼。
“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符合意愿的人就善待他,不合意的人连见一面都不能容忍,士大夫因为这个而不愿意依附于他。
当然,也有例外。
“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汲黯对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友好。估计是汲黯一厢情愿,人家未必拿汲黯当真朋友。
汲黯与灌夫两人秉性“游侠,任气节”。在《魏其武安列传》中,灌夫为了窦婴可以两肋插刀,但灌夫落难时汲黯却未曾出手相助。
01秉性正直源于祖上“汲黯字长孺,濮阳(河南濮阳西南)人也”。
“其先不宠于古之卫君”——汲黯的祖上不受卫国国君宠信。
有版本将“不宠”误为“有宠”,“不宠”说明汲黯秉性正直为祖上遗传。“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到了汲黯第七代,世世代代都是卫国的卿大夫。如此“有宠”也可以解释得清。
“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汲黯经父亲保举,汉景帝时担任太子洗马,因端庄严肃而受人敬畏。
“父任”为汉制,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职满三年者,都能保举同胞兄弟或者儿子一人为郎。这说明汲黯之父至少也是二千石高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处理政事要务的官员。从官职来看,汲黯与汉武帝很早便建立了亲信关系。
“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汉景帝刘启驾崩,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汲黯职务变为谒者。“谒者”是负责接待宾客,传达通报的近侍。
从“太子洗马”到“谒者”,俸禄均为六百石,职务变化来看汲黯并未提拔重用。“然好学,游侠,任气节”——汲黯爱好学习,又重义气、好交游,注重气节。
汲黯的优良品质并未成为进步的基石。因为,“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上之颜色”——汲黯私居时虽品行端正美好,一旦入朝却敢于直言劝谏,多次触犯龙颜。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触犯龙颜不就是惹怒老虎嘛,且还是三番五次。然而,汉武帝竟容忍了汲黯!只是,“不得久留内”——不能在京师做官。
02讥讽武帝招贤纳士所谓“数犯上之颜色”,汲黯干什么了呢?
武安侯田蚡任丞相,在建元六年(前135年)之后。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真正掌权,于是启动尊儒黜道改革,向天下广泛征集儒学之士。
此处,司马迁将汉武帝的改革想法给省略了,因为只是构思并未付诸实施,但是不妨碍汲黯对汉武帝构思的讥讽。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陛下内心私欲太重而又声称广施仁义,还想效法唐尧虞舜古代圣王之治,怎能做得到呢!
这话啪啪打脸,讽刺意味强劲。
“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朝堂之上,众臣面前,汉武帝被怼得无语了,脸色都变了。本想发火却不知如何反驳,于是起身退朝回到内宫。
“公卿皆为黯惧”——朝堂之下,众臣吓得像鹌鹑一样瑟瑟缩缩,都认为汲黯必死无疑。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甚矣”,意思是太过分了;“戆”,《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刚直而愚。
语言体现人物性格,司马迁用一个倒装句,表示汉武帝对汲黯心怀不满,极度愤怒,退朝后对身边人诉说心中愤懑。
画风一转,再回到朝堂,“群臣或数黯”——众臣中有人站出来批评汲黯。关于群臣之“数”,司马迁又给省略了。
“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汲黯舌战群臣,三公九卿就是要匡正救过,难道放任他们谄媚逢迎,使主上堕落不合正道?既然已位居公卿,即使爱惜身家性命,怎能使国家蒙受耻辱!
03批评武帝好大喜功针对匈奴浑邪王率众归降,汲黯正义直言再度顶撞汉武帝。此事发生在前121年秋(即元狩二年),《匈奴列传》和《卫青列传》中均有明确。
“居无何,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不久,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武帝好大喜功,准备派二万辆车前往迎接。但是,汉武帝面对一个难题——“县官无钱”——因为连年征战耗费导致财政缺钱。而且马匹在战场上损失严重,导致有车无马。
“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于是朝廷从民间征借马匹,老百姓不舍得出借,有些人就藏匿马匹,这导致马匹数量不够。“上怒,欲斩长安令”——汉武帝认为长安县令办事不力,一怒之下准备杀一儆百。
黯曰:“长安令无罪,独斩黯,民乃肯出马。且匈奴叛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疲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史记·汲郑列传》
汲黯又站出来了:“长安县令无罪。皇上只要杀了我,百姓就肯献马了。匈奴将领背主来降,让沿途各县依次准备车马把他们接运过来,为什么要让全国骚扰不安,使我国人疲惫地去侍奉那些降兵降将呢!”
“上默然”——汉武帝再次被汲黯气哑了!
当然,对于此事需要一分为二地看。汉武帝作为政治领袖,他从对匈奴作战的全局出发来看匈奴归降一事;而汲黯作为朝廷大臣,则是从百姓疾苦来看待。所以,两者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立场不同,着眼点有区别而已。
04顶撞武帝为民请命“及浑邪至,贾人与市者,坐当死者五百余人”——浑邪王率部到来,商人因与匈奴人交易,五百多人被判死刑。
“黯请间,见高门”——汲黯为五百条命请求给机会觐见,汉武帝在高门殿接见。
夫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兴兵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虏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今纵不能,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资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余人,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臣窃以为陛下不取也。——《史记·汲郑列传》
匈奴攻打要害关塞,断绝和亲,朝廷派兵征讨,战场上死伤数不胜数,且耗费了数以百亿的巨资。
我以为陛下俘虏匈奴人,会当作奴婢赏给阵亡的家属,连同缴获的财物也赏给他们,以告慰天下。即使这些不能做到,浑邪王率众来降,也不该倾尽官府财物赏他们,征调老百姓去伺候他们,把他们捧得如同宠儿一般。
百姓无知,哪里知道匈奴人购买货物,就会被死抠法律条文的执法官视为将财物非法走私而判罪呢?
陛下既不能缴获匈奴的物资来告慰天下,又要用严苛的法令杀戮无知百姓,这不是“保护树叶而损害树干”吗?我认为此举不妥。
汲黯所说让汉武帝再次沉默不语。然而,汉武帝仍未听从,事后还抱怨,“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乱说一通)矣”。
05不屑搭理皇亲国戚“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田蚡不为礼”——田蚡任丞相时,俸禄满二千石以上官员拜谒田蚡,高傲的田蚡并不回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汲黯此时为主爵都尉,他拜见田蚡却从未行跪拜礼,只是拱手作揖罢了。
田蚡贵为丞相,又是太后之弟,汲黯都懒得搭理。同样,对待大将军卫青也是如此。
“大将军青既益贵,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大将军卫青地位越发尊贵,姐姐又是皇后,然而汲黯仍向卫青平等行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史记·汲郑列传》
于是有人劝说汲黯:“自从皇上希望大臣们屈尊于大将军,大将军越发受尊敬与器重,您不可以不拜。”汲黯说道:“大将军因为有人作揖就不受尊重了吗?”卫青听说此事后更加敬重汲黯,屡次向他请教关于国家的疑难之事,比之前更加尊重汲黯。
司马迁以与田蚡、卫青的交往反映了汲黯的傲慢与不讲礼数。当然,汲黯对卫青的态度也是反对征战匈奴的表现。
“黯务少事,乘上闲,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汲黯为了避免国家多生事端,趁着向皇上进谏的机会常建议与匈奴和亲,而非派兵攻伐。
而对田蚡的态度或隐含着儒道之争。“(汲)黯学黄、老之术”,“魏其(窦婴)、武安(田蚡)俱好儒术”(《魏其武安列传》)。
06怒怼丞相痛斥酷吏“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张汤因修定了刑律条令而被任命为了廷尉,汲黯曾多次在武帝面前质问责备张汤。
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为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
“张汤你身为正卿,对上不能发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不能遏制天下邪恶念头,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裕,使罪犯减少,两方面没有一样能做到。严酷苛刻,肆意妄为,破坏旧制,只为求得好名声,怎么乱改高祖皇帝的法律制度呢?你这么做会断子绝孙的!”
“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汉武帝当时正倾心于儒学,于是对公孙弘十分尊重。“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可是汲黯则常常诋毁儒学,当面指责公孙弘等只是心怀奸诈而外逞智巧,阿谀奉承来取得皇上的欢心。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汲黯向汉武帝告状:“公孙弘高居三公之位,朝廷给他的俸禄很多;但是他用布做被子,这是骗人的把戏。”
面对汲黯当廷诘难,公孙弘既承认确实盖布被,又坦诚与汲黯私交甚好,还夸赞了汲黯正直。汉武帝由此认为公孙弘“谦让”,“愈益厚之”。
然而,“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悦也,欲诛之以事”——公孙弘、张汤内心极度痛恨汲黯,汉武帝也不喜欢他,都想借故杀死他。
07职务调整均是惩戒在汲黯的履历中,多次调整职务,其中多数因“直谏”、“切谏”。
汲黯受命视察河内郡火灾,却假传圣旨开仓赈济河南水患灾民。回京复命,“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汉武帝认为汲黯贤良,免去了假传圣旨之罪,降为荥阳县令。
汲黯以做县令为耻,托病回归故乡。“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汉武帝得知后又召回任命为中大夫。
“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不久汲黯外放任东海郡太守,究其原因屡次直言触犯龙颜,不得在京师任职。
一年之后,东海郡治理赢得百姓称赞,“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但是,“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也是因为屡次直言进谏,不能长久坐稳主爵都尉。
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史记·汲郑列传》
汲黯从主爵都尉平调为右内史,竟是公孙弘推荐。公孙弘此举纯属报复,因为右内史管辖范围很多贵戚宗室子弟,难于管理。
公孙弘企图将其汲黯置于贵戚矛头下,借力打力让贵戚对付他。岂料,公孙弘碰到了软刀子,汲黯“治务在无为而已”。
“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汲黯任右内史几年,政事井井有条,从未废弛荒疏过。
“后数月,黯坐小法,会赦免官,于是黯隐于田园”——在匈奴浑邪王归降之后的几个月,汲黯因为涉案违法,恰巧又逢大赦,又被免官归家了。
过了几年,朝廷更换五铢钱,楚地私铸现象泛滥,汉武帝“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数次下诏强逼,汲黯走马上任。“令黯以诸侯相秩(俸禄)居淮阳,七岁而卒”——汲黯此次任淮阳太守再也没有返回长安,以诸侯国相俸禄居住在淮阳,七年后死去。
结束语:社稷之臣——有安邦定国之才,可以与国共存亡。
汉武帝曾询问中大夫庄助,“汲黯何如人也?”庄助回答说:“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挥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让汲黯做官干事,他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祖先开创基业,别人诱惑他不动,排斥他不跨,即使自称孟贲、夏育一样的勇士,也不能夺去他的志节。
庄助说辞中肯,得到了汉武帝认可。
“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是啊,自古以来就有社稷之臣的说法,像汲黯这样子,差不多就是了。
“社稷之臣”,这便是汲黯屡次触犯龙颜而未遭杀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