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是粮食大国,每年出口3亿多吨,为何还有一大半人吃不饱饭?

历史的小书生 2024-09-29 05:19:56

南美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巴西和阿根廷,不仅因为他们的足球在全球领先,还有他们生活条件极好,可以说人人都高工资。

但事实上,在整个巴西,甚至整个拉丁美洲,一直有个大难题无法解决,那就是“饥饿”,如此看似富裕的国家,竟然无法解决温饱问题,让人匪夷所思。

即便是巴西总统说到这个问题,也几度哽咽。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全球出口粮食大国,巴西是如何让本国老百姓饿肚子的?

巴西面临的困局

巴西坐落于西半球赤道以南,大部分区域处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这里日照充足,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东南边缘,一系列与海岸平行的安第斯山脉巍峨耸立,巴西西临大西洋,拥有约7491千米的漫长海岸线,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安第斯山脉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止了西风带的深入,同时也将东南信风阻挡在巴西内陆之外。这一独特的地理格局使得巴西内陆形成了丰富的降水,年降水量可达1600毫米。也正因如此,安第斯山脉西部形成了狭长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东部则呈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

从粮食生产与出口的数据来看,巴西成绩斐然。

2020年,巴西粮食产量高达2.39亿吨,占全球的7.8%,在中国、美国和印度之后,位列全球第四大粮食生产国。

同年,巴西出口粮食1.23亿吨,占全球19%,从出口量而言,是全球第二大粮食出口国。过去20年,巴西累计出口粮食总量达11亿吨,占全球12.6%。

研究人员康蒂尼指出,由于外国需求不断增长,大豆、玉米、棉花和肉类等成为活跃的出口产品,并且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这种活力。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随着世界人口和收入的增加,其需求将成为提升全球需求的主要驱动力。

巴西的水果产量也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水果占农业综合企业总劳动力的16%。巴西农业和畜牧业部长卡洛斯・法瓦罗谈到了巴西作为全球食品市场的地位,水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强调了巴西政府致力于开辟新市场和利用巴西水果在全球市场的机会。

2023年,巴西水果出口额飙升至创记录的13.5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点。

自2019年以来,巴西水果出口额一直超过10亿美元,2023年更是增长了24.5%。欧盟是巴西水果的主要出口目标市场,约占巴西水果出口总量的一半。欧盟和美国的认可被认为是巴西在全球水果市场上竞争优势的证明。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巴西人却面临着吃不饱饭的困境。

2022年11月10日,巴西候任总统卢拉在巴西利亚的一次会议上谈及饥饿问题时,当场落泪。他深情地说道:“如果在2026年任期结束时,每个巴西人都能再一次享用咖啡、午餐和晚餐。我就完成了人生的使命。”

卢拉的眼泪背后,凸显的是巴西严重的饥饿问题。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有3000多万人生活在饥饿之中,约15%的家庭面临饥饿,1亿多人处于某种程度的粮食不安全状态。有人称巴西是“最不该挨饿的国家”,连卢拉自己也感慨:“从没想过饥饿会再次来到这个国家。

要知道,这个拥有2亿多人口的南美国家,可耕地面积足有27亿多亩。其中,广袤的平原和大片肥沃的黑土地随处可见。

由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许多地方的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不仅资源禀赋优越,巴西的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也不低,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大粮食生产国。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巴西确实是世界上粮食丰盛的国家。可为何还会面临如此紧迫的饥饿问题呢?

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与农业发展的水平和结果毫无关系。巴西的农业生产主要被大型农业企业和少数富裕农场主所掌控。

这些企业和农场主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将大量的粮食和水果出口到国外,而忽视了国内民众的需求。同时,巴西的贫富差距巨大,底层民众缺乏购买粮食的经济实力。此外,巴西的农业政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过于注重出口导向。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不能仅仅追求产量和出口,更要关注国内民众的粮食安全。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平衡好出口和国内供应的关系,确保每一个国民都能享受到国家农业发展的成果。

值得深思

巴西曾经历了漫长的殖民时代,那个时期,全巴西绝大多数的生产工具和土地资源都牢牢掌控在殖民者手中。当巴西赢得独立后,曾经属于殖民者的土地又迅速转手到了巴西国内的大地主名下。对于普通的巴西农民而言,这不过是换了一个“老板”罢了。

巴西本地的地主们在开展生产时,与过去的殖民者相比,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仁慈”。每到粮食收获之际,辛苦了一整年的巴西农民只能拿到收成中的极小部分,而绝大多数的粮食都被地主搜刮走并卖掉。这一状况使得巴西农民始终处于贫困与饥饿的边缘,无法真正享受到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

由此可见,中国在解放前后实行的土地革命意义非凡。土地革命让中国的土地回到了广大农民手中,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国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巴西是拉美地区贫富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经历了债务危机和“失去的十年”后,巴西如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进行了以新自由主义为特征的经济改革。这场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胀率、稳定了经济,刺激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严重加剧了诸如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

自卢拉执政以来,巴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国内生产总值位居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首位。然而,整个国家的基尼系数始终保持在0.5以上,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分配极度不均的国家。因此,减贫、确保社会公正成为了巴西每一任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历任巴西总统越来越重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并举。从卡多佐的“雷亚尔计划”到卢拉的“零饥饿计划”,再到罗塞夫的“无贫困计划”,巴西的扶贫减贫政策不断深化且日益务实。

卡多佐政府通过“雷亚尔计划”提升了民众对本币的预期信用值,成功控制了通货膨胀率。据统计,巴西的通货膨胀率从1993年的2489.1%大幅降低到1998年的2.5%。

但经济的不景气,给2003年上台执政的卢拉带来了强力挑战。卢拉上台后,在经济领域基本继承了卡多佐政府的宏观政策,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领域的问题。

中国和印度既是产粮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如果巴西能够成功利用金砖国家组织所建立的经济合作体系,那么巴西的大豆和其他农作物便无需担忧销售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持续推进公平合理的政策,注重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平衡。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如借助金砖国家组织的经济合作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同发展,或许是巴西走出困境的一条可行之路。

如何改变

为了解决贫困百姓的吃饭问题,巴西政府从1993年起便陆续推出一系列举措。

“最低收入保障计划”开始实施,发放“互助券”、“上学奖励金”和“食品卡”等,为贫困家庭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和生活保障。

2003年,巴西政府进一步提出了“零饥饿”战略目标,并将以前各种救助扶贫措施统一整合为“家庭救助金计划”。

据统计,

巴西每年为“家庭救助金计划”投入约65亿雷亚尔,相当于37亿美元左右。这笔资金虽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5%,占巴西家庭总收入的0.69%,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却无异于雪中送炭。在贫困家庭的收入中,这笔救助金所占比重高达43.6%。

政府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不仅能缓解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还能实现不让贫困家庭子女失学或做童工的目标。从2003年至2008年,巴西有1950万人摆脱了赤贫,2005年更是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为了扩大“家庭救助金计划”的社会效应,巴西政府正在考虑实施进一步的措施,计划提高家庭救助金额,并将受益贫困家庭再增加200万户,争取到2015年将全国绝对贫困人数再减少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巴西政府还推出了“零饥饿”计划。

巴西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许多农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巴西也是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量贫困人口无法获得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食品。

“零饥饿”计划便是巴西政府为了保证人们的食品和营养权利而制订的战略,其目的在于保证粮食安全、寻求社会公平以及保证最贫困人口抵抗饥饿的公民权利。

2003年1月,巴西劳工党新政府上台后,便旗帜鲜明地推行“零饥饿运动”。该运动围绕反饥饿、消除贫困及扶贫全民动员三大主题,利用政府拨款和社会资助,全力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这一运动在巴西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具体措施、表现特点及经验教训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巴西的贫困人口已占其人口总数的30%,达到4500万至5000万之众。新政府急需从解决贫困问题入手,贯彻其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执政理念,为巴西重新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创造条件。

一年多来,巴西政府把“零饥饿运动”作为其社会领域施政重点,主要内容包括发放食品救济卡、实施基本菜篮子工程以及扶贫教育等。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巴西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首先,经济不景气导致扶贫资源匮乏。

2003年,巴西经济持续低迷,仅增长不足1%。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严格财政措施严重限制了生产性投资,使得失业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公共债务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9%,成为政府不能承受之重。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政府虽有心全力扶贫,却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困境。

其次,必须确保国家粮食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的自主权。粮食问题不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和资本。巴西虽拥有广阔的土地,但农村土地高度集中,而且很多被外资掌握,大片土地被用于种植高利润的出口作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粮食的供应。

巴西与我们远隔重洋,但卢拉的眼泪在中国也激起了不少涟漪。这不仅是因为两国的友好关系,还因为中国也曾经历过饥饿的岁月,深知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

从之前斯里兰卡国家破产到如今卢拉的眼泪,一再给我们敲响警钟:温饱无忧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粮食安全问题须臾不可放松,粮食自主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国际市场,而应该高度重视国内粮食生产,确保粮食自给自足。对于巴西来说,解决经济问题、确保粮食自主权、加强扶贫力度,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给中国的启示

卢拉的前任卡多佐总统执政时期,面临着国内通货膨胀率和外债水平居高不下的严峻问题。1993年底,时任联邦财政部长的卡多佐成功实施“雷亚尔计划”,以新货币雷亚尔的推出为契机,对经济进行了有力整顿。

曾经久治不愈的高通货膨胀率在90年代中期终于回归正常水平。1993年,巴西通货膨胀率达到令人震惊的2489%的峰值,然而到了1995年便骤减至22%,1996年更是降至一位数。

在卢拉总统卸任前,巴西的社会不公问题得到了明显好转。社会政策惠及家庭达1100万户,受惠民众达2900万。

在巴西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诸多新政中,教育环节至关重要,被视为治本之策。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不公。

罗塞夫政府的“无贫困计划”也在努力推进中。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批评意见,但在其任内极有可能完成既定目标,比如使1600万人口脱离绝对贫困状态、大力投资建设基础性公共设施、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生产性技能培训等。

然而,考虑到巴西贫困问题的历史性、社会性根源以及经济增长缓慢的现实,罗塞夫政府要想顺利实现在执政初期对人民的许诺,仍然任重而道远。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显示,2022年11月15日,世界总人口达到80亿。

80亿人口,共同组成了人类这个大家庭。世界的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

对于中国而言,巴西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通货膨胀和外债问题,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

另外还要要注重社会公平,加大对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通过提升全民教育水平,为人们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在过去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通过精准施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方式,成功使数亿人口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民生福祉,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要继续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各国共同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才能避免贫富分化加剧,确保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还是那句话,哪一个国家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哭泣,都将是人类共同的悲剧。

0 阅读:195

评论列表

不安静

不安静

2
2024-10-16 15:44

分配不公呗

历史的小书生

历史的小书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