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逝世几十年来,他的骨灰被撒在了何处,一直是个谜?一直到90年代,有人采访了参与过周恩来骨灰抛撒任务的几个人,谜底才被解开。
周总理一生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他对身后事的安排更是体现了其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精神。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厚葬祖先、泽被子孙的传统,然而,周总理却坚定地认为:“人死了还要占一块地,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
1976年1月8日上午,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邓颖超向中央转达了周总理的三个要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不保留骨灰。
前两条要求,人们尚可理解,毕竟周总理一生简朴,丧事从简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但不保留骨灰这一要求,却让众人难以接受。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才是对祖先的孝顺。周总理为何要做出如此决定呢?
面对这一僵局,最终只能由毛主席定夺。毛主席与周总理风雨同舟几十载,自然明白他的想法。在战友离去的无限痛苦中,毛主席同意了周总理的遗愿。
1976年1月15日下午,周恩来的追悼大会缓缓落下帷幕。
一架苏制的、编号为“7225”的安—2小型飞机静静地停着,它原本是用于撒农药的飞机,此刻却肩负起了特殊的使命。执行撒骨灰任务的同志们神情庄重地登上飞机,他们带着全国人民的敬意与不舍,开始了这一神圣的任务。
周总理的骨灰被撒在了四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对他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1918年夏天,留学日本归来的周恩来和父亲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时光。这座伟大的城市见证了周总理的青春岁月,也见证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程。在这里,他或许曾思考过国家的未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第二,密云水库。
这是周总理为解决北京缺水问题而倾注大量心血的地方。建国初期,北京市民的饮水基本依靠玉泉山的供水,年供水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在周总理的主持下,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和密云水库等一系列水库先后动工修建。
密云水库规模宏大,周总理在这件事上亲力亲为,他多次视察工地,关心工程进展。这里的每一滴水都凝聚着他对人民的关怀。
第三,天津入海口,这座华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是周总理革命征程开始的地方。他曾在南开大学就读,在这里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洗礼,开启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里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他从这里走向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道路。
第四,滨州入海口,周总理的最后一把骨灰撒在了这里。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周总理选择将骨灰撒入黄河入海口,仿佛是要将自己送回母亲的怀抱。他一生心系国家和人民,最后回归母亲河,寓意着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周总理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高风亮节、他的无私奉献、他的伟大人格,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永不熄灭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