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20年后,李讷托人问诸城书记:能否让妈妈骨灰葬回故乡

历史的小书生 2024-08-02 02:10:39

对于孩子们的婚姻,毛主席向来没有什么门第之见,他曾当面对小女儿李讷说:“找对象要在下面找,找个一般人,不要高干子弟,也不要什么风云人物。”

在毛主席中年时期,他最担心的其实就是女儿李讷,1959年李敏结婚,几年后毛岸青也结婚,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也改嫁,只有李讷还孤身一人。

李讷的婚事

1965年的那个夏天,李讷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着理想与憧憬,踏入了《解放军报》,成为一名编辑。那时的她,目光中透着坚定与对未来的期许。

1966年,风云变幻,《解放军报》全面改组,26岁的李讷化名肖力(小李),担起了军报总编组组长的重任。她的身影在忙碌的工作中穿梭,神色专注而认真。

1967年,李讷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担任联络员,专门负责了解北京各大专院校的运动情况。她总是脚步匆匆,神情严肃,向父亲汇报时条理清晰,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稳重。

1970年,中央办公厅在井冈山脚下的江西省进贤县开办了五七干校,毛主席坚持要李讷下去劳动锻炼。李讷没有丝毫犹豫,简单收拾行装便奔赴农村。她身着朴素的衣裳,安静内向的性格让她总是独来独往。

在干校里,有个性格开朗、热情待人的服务员小徐。休息时,小徐总会面带微笑,主动邀请李讷一起打球、散步。小徐常说:“李讷,别总是一个人闷着,咱们一起活动活动。”李讷起初有些腼腆,但时间一长,两人的关系愈发亲密。

渐渐地,爱情的种子在他们心间萌芽。李讷鼓起勇气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种事情还是要你自己决定。”最终,李讷坚定地选择与小徐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如他们当初想象的那般美好。

李讷想去井冈山,去追寻心中的那片红色圣地,可小徐却不解地说道:“井冈山有什么好的,咱们周围不都是山。”李讷渴望多读些书,充实自己,小徐却觉得还不如多干点活实在。一次次的观念冲突,让争吵成为家常便饭。

最终,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一年便走到了尽头。李讷那倔强而要强的自尊心,让她不敢将离婚的消息告诉父亲,也不敢回到北京。而此时,她的父亲毛主席正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老去。

李讷备受关爱

1940年8月3日,在陕西延安的一个窑洞中,伴随着女婴清脆的啼哭声,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来到了这个世界。她的诞生,犹如一道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毛主席的心田。

“讷”,取自孔子《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李讷自幼性格内向,喜爱读书,倒是与这名字相得益彰。

李讷出生时,毛主席已年近半百,47岁的他对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充满了欣喜与慈爱。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毛主席不忍心将李讷送去保育院,于是,她成为了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度过整个童年的孩子。

父女之间有着一个温馨的小秘密,毛主席被李讷亲切地称呼为“小爸爸”,而她则被父亲宠溺地叫做“大娃娃”。每当工作人员看到毛主席因忙碌而满脸疲惫,却仍坚持坐在办公桌前时,李讷便会在大家的哄劝下,被轻轻推进办公室。

毛主席只要望见李讷,总会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逗她玩耍一会儿,或是起身牵着她的小手出门散步,享受那片刻的宁静与欢乐。

撤离延安之际,毛主席亦在其中,6岁的小女儿李讷也紧紧跟随。白天,李讷被父亲温暖地抱着,乘坐汽车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前行;

夜晚行军时,车辆无法在山间小道行驶,年幼的她无法骑马,只能被人背着缓缓前进,有时,她就那样在父亲坚实的背上甜甜地进入梦乡。

童年时期,因战争的影响,李讷的教育难以正规进行。为了让她能读书写字、尽早接受教育,曾是高小毕业的韩桂馨成为了李讷的老师。

韩桂馨到来的那天,李讷眨着灵动的大眼睛,举着小手,一脸认真地向父亲保证:“我一定好好读书,不会淘气的……”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正式踏入了学校的大门,她被送进了育英小学,插班读四年级。由于学校离家较远,李讷选择了住校,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

毛主席对小女儿宠爱有加,但同时也对她充满了担忧。他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发出了这样的警告:“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这些话语,语重心长,引人深思。

1958年1月下旬,李讷突发急性阑尾炎,需要进行手术。而此前,她小时候打针时针头曾不幸断在肉里,也需一并动手术。毛主席在家书中叮嘱她,病情严重时,定要凭借坚强的意志战胜病魔。

李讷曾回忆道,父亲的家教真正触动她思想的时刻,是在她上大学以后,她决心要好好改变自己,也就是让世界观发生根本的转变。

在那段时间里,毛主席和李讷前后通了十来封信,信中他时常教导女儿“不要特殊,不要骄骄二气,不要自以为是”。毛主席对子女的教育,无疑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典范。

然而,李讷的婚姻之路并不平坦。

离婚后,毛主席满心忧虑,多次向江西传话,期望李讷能早点回来。可当李讷回到北京时,已是1974年,毛主席已然病重。她望着父亲憔悴的面容,泪水如决堤般涌出,泣不成声。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与世长辞,李讷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李银桥:不做点什么对不起老人家

毛主席逝世后,李讷的生活仿佛陷入了黑暗的深渊。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住在一个略显陈旧的四合院里。往昔的荣耀与光环渐渐淡去,留下的是生活的琐碎与艰辛。

平日里,她不仅要悉心照料孩子,还要频繁地往医院奔波,然而身边却连个能搭把手、照顾一下的人都没有,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且不顺心。

曾经担任过毛主席卫士长的李银桥,在得知李讷的状况后,内心满是忧虑与心疼。他去看望李讷时,望着那简陋的居住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不禁眉头紧锁,神色黯然。

回到家中,他与妻子商议道:“我如果不做点什么,就太对不起毛主席他老人家了。”

80年代,李银桥的老战友王景清到北京出差。王景清曾在中央警卫团工作过,后来调到云南省军区怒江军分区任参谋长,他有过一段不如意的婚姻,此时仍是单身。

李银桥觉得王景清政治与文化水平都较高,为人厚道老实,比李讷大十多岁,懂得关心体贴人,还会操持家务,是个相当不错的人选。

当李银桥提及李讷时,王景清毫不犹豫地表示非常愿意。于是,在第二天,李银桥夫妇便精心安排他与李讷见面。

1985年,李讷和王景清决定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只摆了一桌酒席,邀请了叶子龙夫妇、李银桥夫妇等中办的七八位老人。

许多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也纷纷前来祝贺。中央领导对李讷的婚事同样十分关切,杨尚昆送了一床大被套和几斤巧克力,并以全家的名义写了贺信。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见到李银桥夫妇,拉着他们的手说道:“你们为李讷办了一件大好事啊!”

1991年,江青去世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安葬,李讷作为江青的女儿,把母亲的骨灰带回自己家,一放就是12年。

江青的秘书杨银禄老人回忆,他说江生前说过,希望自己死后可以葬回山东老家,李讷得知后考虑过这件事,一直到1996年,李讷才委托去诸城出差的阎长贵,问问情况。

最后诸城市委书记回复李讷,诸城有一处名为凤凰墓地的地方,可以接纳江青的骨灰。但是李讷又有很多顾虑,认为现在自己在北京生活,把母亲骨灰放那么远,自己难以照料。这件事便再次拖下来。

多年以后,李讷还是认为应该把母亲骨灰放在北京,最后她申请把骨灰葬在北京,很快得到批准。

下葬的时候,李讷自掏腰包出了几万块的丧葬费,墓碑上的名字也十分简单,或许,对于李讷来说,自己的一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吧。

后记

毛主席为两个女儿取名为李讷、李敏,其蕴含的深意在于期望女儿能够成为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之人。在家庭中,毛主席非常民主,与孩子相处时很随性,毫无拘束,就如同普通家庭的父亲一般。

孩子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身的想法,不过在大的原则方向上还是得听从他的。于毛主席而言,他并不期望孩子成为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之类,他觉得只要孩子能成为一个依靠自身劳动生活的人,他便感到心满意足了。多年来,李讷始终牢记父亲的这番话语。

0 阅读:56

历史的小书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