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毛主席回故乡,看到父母坟墓破烂不堪,嘱咐:就这吧,别修了

历史的小书生 2024-08-02 04:11:08

1959年6月25日下午,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已然过去了十年。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阔别32年后,终于踏上了养育他的故土——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

当傍晚来临,毛主席在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韶山。他亲切地握住乡亲们的手,满怀真情地讲道:

“我好几十年都没回来了,今日相见,或许会有些生疏,不过不要紧,我毛泽东还是那个毛泽东,我是韶山人,你们有啥想说的,只管跟我讲。”

话音刚落,乡亲们的眼中瞬间盈满了泪水,他们深知,那个从韶山走出去的三伢子又回到了他们身边,他始终未曾改变。

忽然,主席缓缓开口:“我想去祖坟,看看我的父母。”远处的毛继生即刻走上前来,引领主席来到祖坟前。然而,主席到达祖坟时,脸色变得十分苍白。

这里杂草遍地,土地干裂,不时传来刺耳的鸟鸣声,甚至连一个花圈都未曾有,显得极为破败。看到这般景象,走在一旁的毛继生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小心翼翼地上前询问:“主席,咱们把坟墓修整一下吧?”

面对毛继生,主席深深地叹了口气,从容说道:“不必修,就这样吧!”

为何看到坟墓如此破败,主席却不加以修缮?新中国成立十年之际,主席又为何在此时回到家乡?他和故乡韶山之间有着怎样特别的故事呢?

湘潭自古人才辈出

韶山坐落在湘潭县、湘乡县与宁乡县的交界处。方圆十来里的范围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一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村子。

“冲”,这个独特的称呼,承载着湖南老百姓对山间小块平原的亲切称呼。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之时,曾在此驻足歇息,并在其中一座山峰上演奏那美妙绝伦的韶乐,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韶山”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在这个如诗如画的南国山冲里,毛、李、钟、周、邹、彭、庞等多姓人家和谐共处,而其中姓毛的人家占据多数。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1870年10月15日,他诞生在这个世界(清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作为家中的独子,备受关注。毛顺生上过两年学,虽时间不长,却也认识了一些汉字,懂得些许算术。

17岁时,他便挑起了理家的重担。因负债所迫,他外出在湘军里闯荡了几年。这段经历,让他增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毛顺生精明强干,勤劳节俭,又善于经营。他把家中节省下来的稻谷精心加工成白米,挑到附近的银田寺赶集出售,再用碾碎的米糠喂养猪仔后出售。就这样,靠着他的智慧与勤劳,逐渐积攒下一笔钱,成功赎回了父亲毛翼臣典当出去的田产。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于1867年2月12日(清同治六年正月初八)出生在距韶山冲二十余里的湘乡县四都唐家圫(后改为棠佳阁)的一个小康农民家庭。文家祖坟在韶山,每年清明节都会前来扫墓。为了有个歇脚的地方,文七妹的父亲文芝仪便将女儿许配给了韶山毛家。文七妹13岁时与毛顺生订婚,18岁时喜结连理。

婚后的一段时间,她嫌毛家稍显冷清,常住在娘家。她先生下两个儿子,可惜均不幸夭折。第三个儿子毛泽东出生后,她格外疼惜,唯恐再有不测,便四处烧香拜佛,还开始吃“观音斋”。

毛泽东拥有着如父亲般健壮的体魄,而那圆圆的脸庞、宽阔的前额,以及和善且充满智慧的眼睛,则像极了母亲。在他刚满4岁的那一年新春佳节,毛泽东身着崭新的衣服,头戴一顶红色的棉风帽,前往外婆家做客。

村里有一位白胡子阿公,总喜欢与小孩子逗趣取乐。这一天,他瞧见许多小孩在禾坪上玩耍,便装出一副严厉的模样,板着脸,翘起胡子,对这群小孩子说道:“你们为何要在此处玩耍?不准乱跑,否则我就割掉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吓得一哄而散,唯有毛泽东稳稳地站在原地未动。老阿公感到十分奇怪,忙问道:“你为何不跑?割耳朵可是很疼的呀!”毛泽东反问道:“老阿公,您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老阿公依旧没有露出笑容:“我喜欢呀!”毛泽东学着妈妈的语气说道:“一个人要讲道理。老阿公您有道理,我的耳朵就让您割,您要没有道理,我就要割掉您的胡子。”小小的年纪,便展现出如此聪慧的一面。

自1902年春天起,毛泽东开始在韶山南岸私塾读书,塾师是邹春培。他先是诵读《三字经》,接着学习《幼学琼林》《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

1906年秋天,毛泽东转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塾师是他的族兄毛宇居。

在这里,他阅读了《公羊传》《左传》等经史书籍。有一次,先生外出,毛泽东便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先生回来后,责备道:“谁让你到处乱跑?”毛泽东回应道:“闷在屋里头脑昏沉,死背硬读也是徒劳。”老师深知背书难不倒这个学生,便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说道:“我要你赞井。”

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出口成章:“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同学们听后,纷纷拍手称赞。老师颇感意外,没想到毛泽东小小年纪,竟如此聪明。

随着阅读书籍的增多,毛泽东对神佛逐渐产生了怀疑,但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善良。

1910年4月,湖南发生了一件大事,深深地触动了毛泽东。一天,在他读书的学堂外面,学生们看到许多贩卖豆子的人从长沙回来。学生们好奇地询问他们为何离开长沙,他们说长沙城里乱成了一团。原来,1909年夏秋之际,长江突发大水,长沙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特别是1910年农历七月,将近17岁的毛泽东,在表哥文运昌的影响下,第一次萌生出离开家乡的念头,要前往五十里以外的地方。临行前,他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此,毛泽东走出韶山,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带着弟弟妹妹走出韶山

长沙距离韶山冲120里之遥。自1904年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它展现出一片繁华与生机。毛泽东听闻这座城市的宏大,知晓其拥有众多的学堂,内心充满了向往。

在东山小学堂,堂长李元甫、国文教员谭咏春和贺岚岗,他们看到毛泽东成绩优异,胸怀大志,律己甚严,且年龄渐长,便一同商议,介绍毛泽东前往长沙就读“驻省湘乡中学”。此后,毛泽东在学业上不懈努力,最终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有一位老师给他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便是杨昌济。

杨昌济,生于1871年4月21日,世居于长沙县清泰乡的板仓。1898年,他满怀壮志地进入岳麓书院读书,积极投身于谭嗣同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1903年,他远渡重洋留学日本,先后在东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潜心学习。

1909年,他又奔赴苏格兰,专注于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最终荣获文学学士学位。此后,他还在德国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考察。在国外的9年时光里,他悉心钻研,博学广识。

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曾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明清之际那位著名的学者王夫之,正是湖南衡阳人,早年曾在岳麓书院求学,晚年隐居于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颇丰,在学术上独辟蹊径,极具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领了一代学术新风。

1918年5月,杨昌济接受北京大学的聘请,离开长沙前往北京,在北京大学出任哲学(伦理学)教授,居住在北京地安门鼓楼东大街豆腐池9号。

杨昌济给毛泽东、蔡和森写信,提及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事宜,期望他们在长沙推动勤工俭学运动,送青年赴法。然而,毛泽东决定留在国内。杨昌济牵挂着毛泽东的前程,希望他早日来京,下半年能够进入北京大学深造。

1921年春,寒意尚未完全褪去,乍暖还寒之时,毛泽东从长沙回到了韶山,与家人团聚共迎春节。正月初八,这一天是毛泽东母亲的冥诞。

毛泽东深情地说道:“这些年,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弟弟你在辛苦操持。父母离世,也是你们费心安葬,我未能尽到孝道。如今,我想把家里的东西都卖了。”

毛泽民听到这话,微微一怔,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惊讶,但随即又恢复平静,因为他从大哥坚定的眼神中,已经明白了大哥的宏伟志向。他望着大哥,说道:“大哥,我懂你的心思,我跟着你!”不久之后,毛泽民便跟着毛泽东来到了长沙。弟弟妹妹也都随之而来,毛泽东带着他们毅然投身革命。

可命运多舛,令人悲痛不已。毛泽民因严重的胃病于1938年前往苏联治疗,途经新疆时担任了财政厅厅长。谁能料到,新疆督办盛世才叛变,毛泽民被敌人抓捕后惨遭杀害,年仅47岁。

长征前夕,毛泽覃奉命留在赣南打游击,1935年在一次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而毛泽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8月20日,在衡山县城南门外的马庙坪,天空阴霾密布,年仅24岁的她壮烈就义。

1959年6月,趁着去庐山开会的契机,毛主席渴望回一次韶山。此时,毛主席的心情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澎湃而难以平静。三十二年了,整整三十二年啊!三十二次花开花落,三十二个春夏秋冬匆匆流逝。

毛主席回到故乡,第二天清晨便前往父母的坟茔,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想到弟弟妹妹的牺牲,他的脸上写满了自责与悲痛。

难眠的一夜

1959年6月,阳光洒在大地上,为世间带来一片炽热。趁着去庐山开会的间隙,毛主席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那是对故乡韶山的深深眷恋。

毛主席身边的秘书高智满脸疑惑,他那瞪大的双眼中满是不可思议,急切地问道:“主席,您真的要去韶山吗?我们是要回家?”毛主席手中的筷子轻轻夹起一道湘菜,嘴角微微上扬,说道:“嗯,明天回韶山看看。”

6月25日傍晚,残阳如血,给大地染上了一层昏黄。毛主席在罗瑞卿陪同下,踏上了前往湘潭的路途。一辆黑色轿车在蜿蜒的道路上疾驰,最终将他们送到了韶山。

那一晚,韶山的夜格外宁静,毛主席却彻夜难眠。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映出他沉思的身影。

次日清晨,天色微明,毛主席便迫不及待地起身前往祖坟。随行的工作人员紧跟其后,毛主席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深深的怀念:“我想去祖坟,看望我的父母。”毛继生闻听,赶忙走上前来,引领主席来到祖坟之前。

微风轻拂,坟前的杂草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两旁的树木随风摇曳,一片片叶子如蝴蝶般飘落在湘江大地。主席迈着沉稳的步伐轻轻走上前去,亲手拔去杂草,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父母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随后,他庄重地注视着坟墓,深深地鞠了三躬。

众人见状,随即跟着一起默哀。主席感慨万千,叹息着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说完,他轻声说了句“走吧”,便转身离去。毛继生急忙上前,小心翼翼地问道:“主席,咱们把坟墓修缮一下吗?”主席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目光坚定而坦然地说道:“不要修,就这样吧!”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从来不相信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也,还得承认。”

从坟上下来,毛主席步伐匆匆,直奔自己的老屋子——上屋场。

不多时,毛主席走进了父母亲的卧室,迎面就看见挂在正面墙壁上他父母的半身遗像。毛主席静静地站在双亲像前,目光中满是深情。他先是静默了一会儿,接着往前移了一步,又往前移了一步,动情地说道:“母亲,你的儿子回来了。”那声音中饱含着游子归乡的思念与愧疚。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作为诗人的毛主席,他的诗作中更多的是歌颂战士,是赞美群众。在毛主席的心中,自己的小家在国家面前宛如沧海一粟。毛主席的伟大,正在于他将国家视为大家,为了国家和人民,他甘愿牺牲个人的情感与利益。

1966年,毛主席再次踏上了韶山的土地。然而,让乡亲们未曾预料到的是,这竟是毛主席最后一次来到这片魂牵梦绕的故乡。

1976年8月,病重的毛主席再次提出回到故乡的愿望,中央也同意了他的请求。可无奈,因为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回到家乡,落叶归根,这始终是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最真挚的心愿。家乡或许贫穷、或许落后、或许破败,但它却是最饱含深情的所在。并非它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只因为那里有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他们在那里,翘首以盼,等待着我们回家。

3 阅读:133

评论列表

虎啸山河

虎啸山河

2
2024-10-01 15:09

致敬开国领袖毛主席!

历史的小书生

历史的小书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