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参加同学聚会,酒过三巡,大家天南海北开始侃侃而谈。从天文到地理,从历史到现代,从理想到现实,从青春往事到中年生活,从工作到家庭,从美国到中国,从俄罗斯到乌克兰,无边无际……
毕竟都是同窗,难得一聚,相互之间显得尤为亲切,毫无距离感。大家漫无目的的聊,想到哪儿聊到哪儿,无拘无束……
都说三句不离本行,的确不假。大家都是医学出身,虽然有人刚刚毕业就已经改行不从事医疗行业,但对医疗还是会有很深的感情。聊着聊着,所有人不由自主的最后统一都把话题回归到了医学领域这个专业话题上。聊到医学的迅猛发展,聊到最近几年红遍大江南北的人工智能,聊到达芬奇机器人,聊到各种先进检查机器的更新换代,聊到从医生涯中遇到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患者,聊到医患矛盾,聊到是否愿意子女将来子承父业继续学医。
大家不由得感慨,医学行业真是人才济济,毕业到现在短短二十年不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学历的迅速贬值,无不令人惊叹。各大医院从20年前几乎清一色的本科生到现在大型三甲医院没有博士学历真是寸步难行。除了科研机构,高校以外,可能其它大多数行业只要有博士学历基本都能算得上是佼佼者,高学历人才。
纵观全国各大三甲医院,博士学历可能只是最基本的敲门砖。还要看海外留学经历,科研,论文,课题等等。聊着聊着,话题聊到了临床各学科第一个博士,内外妇儿科都有人知道。因为全班就我一人从事麻醉工作,有同学问我"中国第一位麻醉学博士是谁"?
你可别说,一下子把我问懵了。从事麻醉虽然已经十余年了,但中国第一位麻醉学博士是谁?我真的不知道。后来问了很多麻醉同行,无一例外,均表示不知道。
一下子提起了我的好奇心,遂决定必须搞清楚这个问题。聚会结束,我详细查阅了相关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中国第一位麻醉学博士原来是苗宁,师从我国著名麻醉学家金士翱教授。苗宁博士毕业后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工作过几年,后来定居美国。
关于金士翱教授
1984年上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金士翱和尚德延教授获得麻醉学博士生招生资格。
同年,金士翱教授开始招收我国第一位麻醉学博士。苗宁作为金教授大弟子,于1987年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拿到博士学位证书,成为新我国第一位麻醉专业博士。
尚德延教授因病于1985年10月在北京逝世。
1987年5月苗宁(左)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与吴珏教授(中)和金士翱(右)教授合影留念
前排从左向右第四位是金士翱教授,金教授后面的女生就是苗宁(红色圆圈标记)
很多刚刚入行的麻醉医生对金教授可能并不是太熟悉。金士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麻醉学先驱、医学教育家、麻醉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创始人。
1981-1996年金教授累计培养了16名麻醉学研究生。如今,这些学生已是国内外麻醉学界的精英,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麻醉医学教学和研究舞台
金教授不但为中国麻醉界培养了一大批麻醉专家教授,还为推动中国麻醉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点击链接阅读【怀念恩师金士翱教授: 中国麻醉的先驱】)
金教授发表的我国麻醉学第一篇SCI论文
关于吴钰教授
说完金士翱教授对我国麻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那么接下来不得不介绍金教授的恩师吴珏教授。
金士翱师承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吴珏教授。
1951年,吴珏教授在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今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麻醉科并担任科主任,同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血库,为中国外科手术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后,大量进修医生跟随吴教授学习麻醉,使得中国南方各省相继开展了现代麻醉的工作。
1956年,吴珏教授被卫生部评聘为我国第一位麻醉学教授。在长达62年的从医、执教生涯中,吴珏教授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
吴钰教授在中国研制开发了第一台国产麻醉机,是他引进连续硬脊膜麻醉技术,是他创导长效和短效局麻药混合应用于硬脊膜阻滞中,是他发现并研究了肌肉松弛药与局麻药的协同作用,也是他从中国国情出发,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和单腔支气管麻醉。
中国第一台国产麻醉机
吴珏教授还十分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全国各地培训了大量的临床麻醉工作者,桃李遍布全国及海内外。
在长达62年的从医、执教生涯中,吴教授把他全身心的精力和才华倾注于我国的麻醉事业并做出贡献,他的桃李也遍布全国及海内外。1993年1月16日,具有78年历史的中华医学会,正式宣布首批聘任41位在医学上有重大成就、德高望重的内外科专家为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时任上海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临床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吴珏教授获得这一荣誉。
简单介绍完吴钰教授,还有两位麻醉老前辈不得不提,那就是尚德延教授和谢荣教授。
【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真正开始萌芽。吴珏(上海)、尚德延(兰州、北京)、谢荣(北京)先后从国外完成麻醉学习回国,三位麻醉老前辈是新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此后,还有李杏芳(上海)、谭蕙英(北京)、王源昶(天津)等也相继回国开始从事麻醉医疗工作。在前辈们的不断开拓下,建立了一个又一个麻醉科(专业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麻醉学人才。
关于尚德延教授
麻醉科专家,中国现代麻醉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低温麻醉及体外循环各方面的研究有卓越贡献,推动了中国心血管外科的发展。还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麻醉专业人才。
尚德延教授
1949年,从美国回国的尚德延教授在兰州中央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麻醉科。
1979年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首届麻醉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成立大会上,尚德延教授被推选为中华麻醉学会首届主任委员。
1956年,尚德延教授到解放军胸科医院工作后,便全身心投入到心血管麻醉的科研和临床中。于1956年开展了中国首例低温麻醉下的肺手术。
1957年开展体表冰浴低温麻醉下的心内直视手术和大血管移植手术,进行了数百例均获得成功。同年,尚德延领导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内首次研制成功国产氧化亚氮(笑气)。
1958年,尚德延教授到阜外医院麻醉科工作。除保留动物实验室外,尚德延教授又在科内建立实验室。麻醉科拥有动物实验室和实验室的,当时也是国内第一家。
1958年,他与阜外医院外科及北京协和医学院修理工厂合作研制体外循环。
1959年首次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成功。
尚德延教授同时进行麻醉下,特别是心脏手术下心律失常及其防治的研究,取得较多经验。1965 年他自行设计试装人工心肺机并开展了动物试验,在人工肺的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明确了国产人工肺的性能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尚德延教授的这些实验和临床研究,对开展中国心脏直视手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尚德延教授非常重视麻醉专业人才的培养,从1949年回国到兰州工作时,即编写讲义培养了西北地区的麻醉专业人才。
1956年到北京工作后,即在胸科医院(今阜外医院)成立麻醉进修班,每年一期,开始培养来自全国的进修医生,又编写了几十万字的麻醉、体外循环、心肺复苏等内容的讲义。
从1964年起,共培养了7名研究生。他培养过的进修生和研究生结业后多数担任各地各单位麻醉科的负责人及地区麻醉科学会的领导人,成为新一代麻醉学专家。
1988 年中华麻醉学杂志编辑部出版的《中国当代麻醉学家》一书共收录了195位麻醉学家简历,其中约40人曾在尚德延教授门下学习过。
关于谢荣教授
谢荣教授是中国现代麻醉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50年,谢荣教授怀揣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加入了我国政府自己创建的第一家国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1951年在北大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率先组建了麻醉科。
谢荣教授创造了中国麻醉的诸多第一,是中国麻醉学科的先驱、著名的医学教育家、临床麻醉学家和医学科学家。
谢荣教授
1951年,首创了普鲁卡因静脉点滴全麻方法,开创了中国静脉麻醉先河;1953年,首创小儿肌注硫苯妥钠基础麻醉,使儿童病人可以安静地与父母分离,并使小儿全麻更容易施行;1961年,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麻醉学研究室。
1979年谢荣教授与尚德延教授、吴珏教授、谭蕙英教授等老一辈麻醉专家积极筹备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华麻醉学会),并连续担任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麻醉学分会的主任委员。
在谢荣教授的支持下,曾因明教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麻醉学本科专业。
1985年,创办了第一个由麻醉科管理的ICU。
主办了1986年世界麻醉学会联盟年会的北京卫星会,标志着中国麻醉学科开始对世界打开了大门。
【1989年在李树人和罗爱伦等教授的协助下,促成了国家卫生部1989年12号文件的发布,明确麻醉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由医技科室转变为临床二级学科,真正实现了学科独立】,业务范畴涵盖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以及疼痛诊疗,为麻醉学科的第一次腾飞打下了法理基础。1990 年,谢荣教授被英国皇家麻醉学院授予名誉院士(FRCA) 称号,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麻醉学家。
此外,还有很多麻醉老前辈为我国麻醉学科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这里暂不一一列举。如今,麻醉学科正朝着【舒适化医疗】的方向大步迈进。
清明雨纷纷,相思又一年。让我们一起深切缅怀各位麻醉先辈,共同学习和发扬他们对麻醉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
麻醉先辈们,光辉永存!
声明:因作者认知有限,文中观点难免有错误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及时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麻醉科 张力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为您揭秘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