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理解道德经的“一二三”,为什么喜欢用“阴阳二气”解释

问道化鸣 2024-02-22 08:19:47

把“道生一”中的“一二三”这个虚数解释为阴阳之气的,就等于把“古人”解释成了“元谋人”,把一个虚无不包的概念具象化为实物,是偏狭的。就像庄子感叹的那样: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古人道术的全貌,将被天下所割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道”是宇宙万物总根源的代称,表示万物的由来处之外,其余的“一、二、三、万”都是虚数,没有具体所指。

因此,从“道”到“一”,从“一”到“二”,再而“三”,“三”而“万”,这组递增式数字所要表达的是: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发展过程。

“道”先宇宙万物而生,它是独立无匹的,我们所见到的世界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丰富多彩,无所不备,而是从初始的萌发到后来的逐渐增多形成的。“道生一……三生万物正是对宇宙万物产生发展过程的高度提炼。

但是,为什么后人总喜欢把老子用来表达渐进过程的“一二三万”理解为具象的“阴阳”呢?“气论”学说又是如何成为解老主流的呢?

从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精气论”,到两汉、魏晋时期的“元气论”,尤其是两宋理学的“理气论”以后,多数人热衷于将老子之道进行“阴阳化”、“气论化”解读,这只能算是一个狭隘的倾向化选择,却不契合老子原意。

战国时期,春秋第一霸主齐国建立了中国乃在世界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稷下学宫,该学宫继承姜子牙以来的道法治国理念,以黄老道术为教学主导,成就突出的给予上大夫待遇。

孟子讲学有成就,就享受齐国的上大夫待遇,然而他对黄老学派的晚辈宋钘很尊重,称其为先生,而他的“浩然之气”,源头就是宋钘、尹文学派“精气学说”。

宋尹学派以《管子》为代表,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精气学说”认为,“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是“气一元论”思想的源头。

西汉河上公是方仙道的开山鼻祖,他虽然主要从圣人之治方向来注解《道德经》,但他毕竟要为其方仙道思想服务,因此他会引进宋尹学派的气论来讨论老子之道。

他对“一二三万”的注解比较复杂:“道使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万物也。”这一解释,内涵易学思想和修 仙学说。

道教之“气”则更为复杂,《老子想尔注》有“道气”“道炁”“精气”“元气”“王气”“神气”“煞气”等等,但都是作为“道”的同义语出现的。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几乎全是气论主张者,认为“太极即气”,张载借庄子言曰“太虚即气”。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跟北宋诸儒说法不同:“气”在朱熹哲学体系中被降格了,成了形而下的“质料”,地位次于形而上的“理”。

他在《答黄道夫》中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理学”自元代开始作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统治思想领域八百年,学子入学直至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出题内容和标准答案,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气论学”对国人的影响深刻而广泛,所以,思想家们几乎言必称“气”。“气”俨然成了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然而,老子无意于讨论“阴阳论”、“气一元论”,他的“道生一……三生万物”旨在强调:宇宙万物都有一个初始点,即“细、小,微、弱、脆、易”的起点,老子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懂得这一点,才能“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

这才符合老子的核心论题:无为。而不是在

强调所谓的“阴阳”,因为“阴阳”属于“万物”层面,是万物“负阴而抱阳”,“一二三”是对万物产生过程的描述,与“阴阳”无涉。

把“一二三万”作为数字理解的不是没有,只是人们热衷于所谓“传统文化”概念,解读起来顺手,加之大家都那么理解,没有风险,于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以“气论”来解读没有具体指向的虚数“一二三”。

这样理解的“一二三”不能说不对,但是把万物演化的过程局限在了具象的“混沌一气”“阴阳二气”和“阴阳+阴阳和气”的固定思维中,而不能展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它们的“一团混沌气”如何表达,“阴阳二气”如何表达,“三才”又在哪里?

讲“三才”的是《周易》,它将“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易传·系辞下》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就是说:“天地人”三才中,每“才”均对应两种状态,即:天对应阴阳、地对应刚柔、人对应仁义,共六态。只要这三才六态某一状态发生了变化,便引发其他连串反应,故而可以据此为基础,演变八卦,这也是八卦之中,每一卦都有三到六画的缘故。

就是说,若人世间的“仁义”不恰,必然引发“天地”间的连锁反应。而老子却不这么看。他超越了“三才”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认为人类所标榜的“仁义”,与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没有必然联系。人类的仁义与否,都不会影响大道的自然存在。

正如荀子所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所以老子说“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越是依靠行政手段推行仁义,社会就越会陷于虚伪与巧诈,孝慈观念反而越会淡薄。

所以,无论是“阴阳”,还是“刚柔”,那都是“人为”设定的属性,不是大道本有的自然属性。故,自然之道没有“阴阳”,“一二三”的数字跟阴阳也无关。

而儒家是不承认老子之道的“无阴无阳”观点的,朱熹反复说:易有阴阳而“不言有无。老子言‘有生于无’,便不是”;“一便生二,二便生四。老子却说‘二生三’,便是不理会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不合说一个生一个”。

因为按照“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理,每一爻必有“阴阳”两性,否则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必然是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以此为据,朱熹认为“‘二生三’,便是不理会得”。

王弼注云:有一有二,于是有了三,“从无到有,数尽乎斯”,过此“一”数,非道者流。就是说过了“一”都不是“道”的范畴了。既然不是“道之流”,何须论之?



3 阅读:91
评论列表
  • 2024-02-26 12:36

    道没有分别心,所以道之所生是一,一是哲学概念,泛指万事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或最初始的状态。二是区别,二是一在道的作用下派生出来的成分或状态。三是一和二的组合,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成分或状态。万物有阴阳,道和一没有。二和三有没有阴阳?老子没有明确,想来阴阳是有分别心的人类才在乎的属性,对于细微到了三这一层级,阴阳对于认知的意义已经不大。朱熹对于道德经的认知参考价值不大,他对于儒家思想的认知都没有达到透彻,遑论其他。

  • 你不觉得你亏死了老子?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