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晚年靠乞讨度日被饿死,五子都不成器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2024-10-23 02:21:12

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的诗描绘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画卷,令人心之向往,然而诗意之外是残酷的现实,陶渊明晚年生活十分落魄,花甲之年还要为了生活四处乞讨,最后在贫困和困顿中结束了生命。

更讽刺的是,陶渊明博学多才,五个儿子却无一成器,非但无法依靠,还要靠体弱多病的老父亲养活,令陶渊明的晚年生活越发悲惨。

陶渊明娶过三个妻子,第一任妻子难产一尸两命,第二任妻子生下四个儿子后病故,第三任妻子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三任妻子一共生育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为俨、俟、份、佚、佟。

孩子们年幼时活泼可爱,深得陶渊明的喜爱,他辞官后曾专心教育孩子,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学识渊博的人,但是事与愿违,所有儿子都没有按照陶渊明的设想发展。至于五个儿子究竟如何,陶渊明曾在《责子》中有详细描述。

陶渊明认为长子陶俨不思进取、性格懒惰无人能及,十六岁了依旧学无所成;次子陶俟不爱学习,写出来的东西不忍直视;三子陶份和四子陶佚不识数,十三四岁的年纪连“六”“七”都不认识;幺子陶佟是个妥妥的吃货,眼里只有吃的,其他的都不关心。

孩子们小的时候,陶渊明正值壮年,还能“种豆南山下”,一家人虽然生活贫困,好在能自给自足,这时候陶渊明的诗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字里行间都是田园生活的美好,但随着年龄渐长,田间劳作有些力不从心,原本希望五个儿子能分担责任,没想到哪个也靠不上。

面对生活的重担,曾经坚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被迫出仕,去面对他极其厌恶的官场,但最终因为性格耿直,得罪了很多人,再次辞官归隐、以务农为生。

陶渊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曾给孩子们写过一封长篇家书《与子俨等疏》,书里概述了自己的一生“少而穷苦,东西游走”,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全家人今日的处境感到十分愧疚,“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又表达了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的痛苦,“抱兹苦心,良独内愧。”同时勉励孩子们团结互助,“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分家,同心协力渡过难关。

转眼陶渊明已过花甲之年,孩子们也人到中年,生活没有给这家人施舍一点怜悯,五个儿子依然像小时候那样,等着老父亲投喂,陶渊明被逼无奈,只能拖着残病之躯四处乞讨,靠着他人的救济艰难度日。这一时期陶渊明写的诗充满了无奈,“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一字一句皆是困顿和忧愁。

寒风呼啸,落叶飘零,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躺在破败的茅屋里,看着窗外日渐荒芜的田地老泪纵横,此时他已经无力乞讨和耕种,只能静静地等待生命的终结。此时,他回忆起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出身名门,青年入仕,数次辞官,归隐田园,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魄,难道真是自己错了吗?

陶渊明曾五次入仕、五次辞官,第一次做官是二十九岁时,那时他对做官充满了热情,希望能在官场上实现自己济世救民的抱负,可是没想到他的官职远远低于他的期望,一个州祭酒能干什么?要知道他的曾祖父曾担任晋国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外祖父是东晋名士孟嘉,都是显赫之人,相比之下他的官职实在低微。

更令他难受的是,官场风气恶劣,等级制度森严,陶渊明官职低,处处要看人脸色、听人驱使,做得十分抑郁。同时官场中人擅长阿谀奉承,而他性格耿直,显得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他的性格,可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中并不吃香,做官没多久,他就得罪了上司、惹恼了同僚,一气之下辞去官职。

在家里待了两三年,陶渊明再次萌生做官的心思,他想着也许找一个开明的上司,情况会好很多,于是投奔到桓玄那里。不料在桓玄那里工作没多久,就发现桓玄有谋逆之心,社会动荡,政局不稳,陶渊明害怕受到牵连,借着为母亲奔丧的机会再次辞官。

辞官后陶渊明归隐田园,每日带着妻儿种豆除草,生活安稳惬意,他虽身在田园,却时刻关注着外面的局势,得知桓玄叛军被刘裕打败,欢欢喜喜地跑去刘裕那里,献计献策营救被桓玄挟持的皇帝。

皇帝被救后,陶渊明自认为立下大功,论功行赏时却只得了个参谋的职务,不由得十分气闷,但还是抱着极大的希望走马上任,他希望能够得到刘裕的赏识,可惜官场争斗远比他想象的残酷,每天都过得非常抑郁,结果只做了几个月的官,再次提交辞职报告。

仅仅过了一年,陶渊明又因为生活窘迫第四次入仕,这次他选择投靠刘敬宣,没多久,刘敬宣和刘裕的矛盾加剧,陶渊明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再次被迫辞职。

辞官后没了收入,一家老小面临断粮的绝境,陶渊明万般无奈,在祖父的举荐下担任彭泽县令,可惜这次又遭到沉重打击,仅做了两个多月的官。从此以后,陶渊明对做官失望透顶,再也没有踏足官场,就守着他那一亩三分地度日,最终在六十三岁这年,带着无尽的不甘与没落缓缓地闭上了眼。

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在官场沉沦多年,失望多年,最后无奈发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呐喊,可惜现实逼人,生活的压力,孩子们的不作为,都令他焦头烂额,最后只能在入仕和归隐之间反复横跳,这也说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处理不好,生活会很糟糕。

或许《桃花源记》便是他的心之所向,桃花源里土地平,世外仙人不知愁。然而,现实生活中,哪里有真正的桃花源呢。

0 阅读:5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