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20年、爆改40栋房子的美国大叔写了一本“情书”给长城

人在旅途多快乐 2024-08-06 09:33:13



一个曾担任跨国企业高管的美国人,放弃所有,带着妻女安居长城脚下的慕田峪村近20年;

并非建筑专业出身的他,自己动手把长城脚下的琉璃瓦厂改造成酒店,连奥巴马夫人都曾来体验这特别的人文风景。

最近,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萨洋把自己寓居长城脚下的这些事儿集结成册,还请来了我国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作序。

——这本名叫《安居长城》的书,好似一本他写给长城的“情书”,且一写就是20年。

01

在中国有“说不出口”的爱

翻开《安居长城》的扉页,赫然出现一句文字:献给唐恺——第一个称我为建筑师的人。

书中的“唐恺”不是别人,是萨洋的岳父,也是那个让他决心在长城脚下扎根的人。

在萨洋自己的讲述中,他的妻子唐亮1979年赴美,经人介绍,1980年的时候,成为了他的中文老师。

“我俩第一次见面,我一说第一句话她就笑我,因为我的中文特别差,从那一秒我就对她很有兴趣……”

后来,萨洋一再邀请这位年轻的中文老师一起吃饭,却不断遭到拒绝。

“我这个人有个特点,能坚持!”如今的萨洋和唐亮再回忆起这段往事,已成为了夫妻之间的甜蜜情趣。

终于有一天,唐亮同意了萨洋的邀请,他给她做了拿手菜,还配了葡萄酒。

“然后我就问:‘唐亮,我可以亲亲你吗?’然后她就哈哈大笑:‘现在不可以,将来有可能。’”

之后的故事便是天随人愿,现在他们的大女儿都已经快40岁了。

但说到要完全融入传统的中国家庭,对于萨洋来说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986年萨洋随妻子回到中国后,虽然也被岳父一家接受,但他总觉得这个有点“老革命”风范的岳父很严肃。

“按照中国的习惯,婚后我应该管岳父叫‘爸爸’;但我不敢,我很长时间一直叫他‘唐恺爸爸’……”

直到萨洋和唐亮婚后16年,随着他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岳父才敞开心扉对他说,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女婿和丈夫。

“我感动得掉眼泪,从那以后我就叫他爸爸,一直到他走的时候。”

哪怕是多年后的今天,说起这段故事,萨洋也非常动情,“或许他早就认可我了,但是他不说。”

“我发现中国人和美国人有一点区别,在美国,亲人和朋友之间天天说‘爱’,但唐亮却给我说——

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中国人要看行动。”

02

辞职圆了“长城之梦”

经历了近20年的酸甜苦辣后,萨洋夫妇已然把乡村的生活进行到了next level。

但在这段生活的最开始,唐亮并不完全理解自己的美国丈夫关于“乡村生活”的决定。

一方面为了实现这样的生活方式,萨洋决心辞去当时跨国公司副总裁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收入,我们怎么养老?怎么付孩子上大学的费用?”

另一方面,对于从小生长在北京城里的唐亮而言,搬去长城脚下做一个农民,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针对这个问题,萨洋至今仍有自己的坚持:“我常常想,能遇到他并在这里住下来,也许是命中注定要发生的事。”

他笑着说,帮他找房子的村民李凤泉和自己恰好同龄,按照中国生肖,他们都属羊。

70岁的萨洋,人生一大半都在中国度过,说起这些,萨洋的文化属性俨然已经非常“中国化”了。

其实从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游览了慕名已久的长城后,他便对长城巍峨壮丽的景色一见倾心。

此后,只要有时间,他总会去转转, “作为一个外国人,能生活在长城脚下,是我的梦想。”萨洋说,“但我从来没想过这个梦想会实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96年的一次偶遇让萨洋的梦想亮起了曙光。

那天,陪朋友到慕田峪长城游览的萨洋遇到一位贩卖纪念T恤的本地村民。萨洋对他说:“我不想买你的衣服,但我真的羡慕你能住在长城脚下。”

就这么一句话,这位名叫李凤泉的村民当即承诺会帮他找房子。

谁知道一个星期之后,萨洋真的接到了李凤泉的电话:“村里有空房子,可以长期出租。”

就这样,萨洋在慕田峪村租下了一间闲置民居,起初只是作为周末休假的住处。后来,他觉得自己愈发离不开这里的乡村生活。

于是,2005年,将满50岁的萨洋决定提前退休,彻底搬到长城脚下的小村庄里。

在他们已经搬家到长城脚下后的某一天,萨洋突然听到当地的村书记在喇叭里喊:“萨洋,萨洋,向村委会报到!”

“我马上提着裤子,咻,就去了村委会。”突然被“翻牌子”点名的萨洋不明就里地赶到了村委会。

到那儿之后,村委书记向他介绍,他所居住的这个村庄有500年的历史了,但因为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年轻人都走了,只剩下很多老人和妇女……

说到最后,书记话锋一转,问萨洋,“你住在我们村里,你不觉得有责任做贡献吗?”

萨洋说,听到这个问题的那一瞬间首先想到了已经过世的岳父。

“他一辈子是共产党员,临终时说,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中国的老百姓,这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03

决定老死在长城脚下

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萨洋早已深谙中国表达“爱”的哲学——他决定行动起来,为他爱的这个村庄和这里的人们做点什么:

以他和妻子长城脚下的家为起点,萨洋这个“半路出家”的建筑师之后又帮助不少住在北京城里的朋友将原本简朴的“农民房”改造成了舒适的周末合家度假的小别墅。

在得到朋友们的一致认可后,萨洋便“一路开挂”,将40栋村屋进行了“整容式”爆改。

这其中有获得了当年 Architizer A+(酒店和度假村)国际设计大奖的“百里乡居”——

萨洋和建筑师钟文凯一起,不仅把位于北京延庆偏远山区的其中20多个废宅改成了客房,还将1977年建造的老校舍改建成了书吧。

2018年萨洋又将一座废弃琉璃瓦厂改造成了 “瓦厂”酒店,并入选了中国首批“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成为了多部综艺的取景地。

而在酒店客房里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当地妇女,她们当中很多人因此有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

且收入甚至可以高过她们的丈夫,这不仅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率,还提升了当地女性的家庭话语权。

除了持续承担新的设计挑战外,萨洋和唐亮还积极投身于一系列振兴乡村的文化艺术项目中。

萨洋说:“中国是我真正的故乡。能够有机会参与中国的乡村建设,对我这一辈子,都算是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了。”

“建筑师”,是萨洋人生下半场最得意的身份。

萨洋的设计的原则是,完整保留老房子的架构,新建的空间要和旧的相匹配,尽量在室内做改造。

因此,在自己的居所里,他拆掉了以前的室内吊顶,将木梁和坨完全裸露出来,非常敞亮,他还将室内的屋顶粉刷成了黑色。

因为喜欢小尺度的窗户,萨洋还在自家朝西的高墙上,开了2个圆形的小窗,抬头恰好能看到长城。

而靠近北侧则架高了一个1米多长的土炕,躺在炕上,也可以看长城。

萨洋还很喜欢桂树和丁香,在自家的院子里,光丁香就种了20多棵,微风一吹,空气里都飘满了香气……

现在也有不少人会问萨洋当年放弃高薪的职位投身乡村是否后悔,萨洋这样回答——

“人应该怎样生活,是没有后悔这一选项的。我的道路从混沌到清晰,一方面是自己很幸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周围人给我很多帮助,让我慢慢找到了一条明确的道路。”

萨洋称自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来到中国,来到中国后才获得了真正成长。

“明年我就70岁了,我大把的生活就在这儿,从我心里来讲,这就是我的家乡。我希望我能够活比较长时间,最后走的时候还是在这里去世。”

萨洋在《安居长城》中曾动情地写道:

“秋天是我最喜欢通过书房窗户欣赏窗外景色的季节。湛蓝的天空下,山上的长城发着白光……”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匠心之城)

0 阅读:0

人在旅途多快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