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流明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曾经女儿是我心中的骄傲,靠着她的努力,硬是一路深造成了博士生。
女儿博士毕业的那天,我以为我和丈夫总算熬出头了。
可还没等我和丈夫高兴几天,女儿就拖着行李箱回来了。
从那天起,女儿这个天之骄女,就沦落为了众多亲戚口中的笑柄。
01
我和老伴这一生最大的骄傲,莫过于我们的女儿若若,从她小时候开始,她就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上课听讲认真,回家作业从不用催,成绩常年名列前茅。
她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就总是稳稳占据班里前三,每次期末考试,她总能带回几张奖状。
那些红底金字的纸张,被我小心翼翼地贴在堂屋的墙上,来串门的亲戚朋友,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然后夸一句:“哎哟,我家孩子要是能像你女儿一样就好了!”
有个远房表姑甚至特意跑来问:“嫂子啊,你家若若平时补习花了多少钱?让我们也跟着学学!”
说实话,我和老伴也没什么教育经验,但女儿自己特别自觉,放学一回家就钻书房,复习、预习一样不落。
我总以为孩子这么用功,是因为喜欢学习,直到有一天无意中听见她和她的朋友聊天:“我想考全县最好的高中,这样爸爸妈妈就不用像舅舅家那样,为学费发愁了。”
高考那年,她顶着巨大的压力,考上了省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我和老伴高兴得掉了眼泪。
那天晚上,邻居王嫂端着一盘刚煮好的饺子过来庆贺,说:“嫂子,你这下真是熬出头了。”
说实话,那阵子的我和老伴,走路时腰杆都比平时挺直了不少,觉得自己这辈子有这么一个女儿,值了!
女儿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直接工作,而是告诉我们,她想考研。
“妈,我学的专业本科就业面窄,只有继续深造才能有更好的机会。”
老伴听了,皱着眉问:“继续读书又得花几年,这毕业了都多大岁数了?”
我赶紧给她打圆场:“你别管她几岁,她说继续读就读吧,孩子有自己的道理。”
我和老伴在女儿的学费问题上,没吵过几句嘴,我总觉得,她是为未来打拼,我们当父母的苦点累点没什么。
考研的那年,女儿白天在学校复习,晚上熬夜看书,整个人瘦了一圈,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研究生院。
读研三年后,她又选择继续攻读博士,我嘴上没说,心里却有些隐隐的担忧:一个女孩子,读这么高的学历,能找到合适的人陪她共度余生吗?
博士阶段的女儿,变得更加忙碌起来,每次节假日回来时,电脑和文件袋都几乎成了她的标配。
她整天窝在房间里写论文,搞课题,似乎外面的世界与她无关。
有时候,我端着碗饭站在她门口,想找她聊聊,她却总是说:“妈,我赶时间,这论文下个月得交。”
一次,我小心翼翼地问:“你身边有没有关系好的男同学?能带回家给妈瞧瞧。”
她愣了一下,说:“妈,你别操心了,我没空。”
她说得轻描淡写,我却怎么也放不下。
02
博士毕业那年,女儿已经三十岁了,本以为她会像那些新闻里报道的优秀博士生一样,进大公司,拿高薪,成为所有人羡慕的“人中龙凤”。
可她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回县城考公务员。
“妈,我不想留在外面了,我想考公务员,求一份稳定的工作。”
她说这话时声音不高,语气平静得让我听不出喜怒。
我愣了一下,心里有些意外,却还是点了点头。
老伴却忍不住说:“你这好不容易博士毕业了,却回来我们这个小县城考公务员,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你知道咱们县的公务员一个月才挣多少钱吗?”
女儿听了,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说:“我知道。”
从那之后,她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早上背着书包去图书馆,晚上回来继续埋头刷题,仿佛一台只懂学习的机器。
开始的时候,我和老伴对她这个决定还有几分理解,稳定的工作,离家又近,似乎也挺好,但当亲戚们知道后,一连串的冷嘲热讽便像开了闸的水,汹涌而来。
过年的家宴上,亲戚们围坐一桌,一开始大家只是寒暄,聊着孩子们的工作和生活,可不知是谁先提起了女儿。
“听说若若回来了,打算干啥呢?不会还在读书吧?”一个大伯端着酒杯半开玩笑地说,他嘴角挂着笑,眼里却透着打量。
“没有了,博士都读完了。”我赶紧回答,语气有些紧。
“哦,那是工作单位分得不错吧?”堂嫂接过话茬,语气带着些夸张,“博士生,工资肯定比咱这些小县城公务员高多了!”
我尴尬地笑笑,低声说:“她在家准备考公务员呢。”
这句话一出口,四周瞬间安静了一秒,接着,有人轻声咂舌,仿佛听到了什么笑话。
“公务员?”大伯重复了一句,嗓音拉得很长。
然后就听他摇头道,“咱们这县里的公务员一个月才多少钱?这么高的学历,就回来考这个,真是有点浪费了。”
旁边的大姑笑着附和:“可不是么,博士生回来考公务员,我还是头一回听说,是不是外面不好混啊?”
她这话像是一根细针,扎进我的心口,我低着头,恨不得赶紧夹口菜往嘴里塞,却感觉胃里堵得慌。
“现在的姑娘都这样,眼界高,工作挑,连对象也挑,”坐在角落的一个远房表哥不紧不慢地开口,“读了这么多书,结果还不是在家啃老。”
这话一出,桌上爆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有人笑着叹气,有人摇头,有人意味深长地看向女儿。
我悄悄看了女儿一眼,她低着头,专注地拨弄碗里的米饭,脸上没有一点表情,就像这些话从未落到她耳朵里一样。
可越是这样,我心里越不好受。
堂嫂见没人接话,干脆继续补上一句:“嫂子,若若现在也三十了吧,还没找婆家呢?咱们小地方虽说配不上博士生,可再挑下去,可就真没人敢要了。”
这话像刀子一样,直直插在我心上,我抬头看了看女儿,她还是没吭声,仿佛整个人都和这个场合隔离开了。
我偷瞄了一眼老伴,他坐在椅子上,脸色铁青,手里的筷子攥得紧紧的,却始终没有抬头说话。
“要我说啊,”另一个亲戚插嘴,“读书再多,终究是女孩子,还是早点找个对象安稳过日子好,学历高没用,老了还得有人伺候。”
我努力挤出笑容应付:“哎,是是是,她这孩子啊,就是太倔了。”
可每说一个字,我的嗓子就像被什么卡住了一样难受,
老伴在旁边沉着脸,一言不发,家宴结束后,他一把放下筷子就出了门,连头都没回。
我站在桌前,听着亲戚们离开时小声的议论,心里又羞又恼,却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03
那天晚上,女儿早早回了房间,把门关得严严的,老伴坐在客厅里抽烟,一根接着一根,烟灰落了一地,他脸上带着一股说不出的愤懑,眉头皱得死死的。
“你就不说点什么?”他忽然开口,声音低沉而压抑。
“说什么?”我低着头,拿抹布机械地擦着桌子,“你还不知道她的脾气?她要是听得进我们的话,还会弄成这样?”
老伴冷哼了一声:“就这样下去,我们的老脸都要被她丢光了。”
我没有回他,说实话,听着亲戚那些冷嘲热讽,我也气,也觉得难堪,但更多的是心疼。
这世道到底怎么了,博士生回来考公务员,有错吗?三十岁没结婚,有错吗?
可偏偏在亲戚们嘴里,这些成了笑话。
有时候我忍不住想,是不是我们太支持她读书,才让她走到今天这一步,如果当年我们让她早点工作,早点过上普通人家的生活,会不会她现在过得更轻松一些。
可一想到这些,我的心更堵得慌,毕竟是我们把她送上了这条路,现在她走得艰难了,我却连陪她扛一扛的勇气都没有。
那晚,我辗转反侧,几乎没睡着,而女儿房间的灯,也亮了一整夜。
为了让女儿“正常”一点,我和老伴托人给她介绍对象,第一个相亲对象,是县医院的医生,见面后,她只说了一句:“不合适。”
“人家学历高,工作好,哪里不合适?”我忍不住问她。
“妈,他觉得我读博士没必要,还说女孩子太聪明了不好。”
我哑口无言,老伴听完直接挥挥手:“那算了,咱不强求。”
可是很快,第二个、第三个相亲对象都接连失败了,第二个是县政府的一名公务员,比女儿大五岁,成熟稳重。
可见了面,女儿回来又是那句:“不合适,他学历太低了,聊不到一起。”
听了这话,我的火终于冒了上来:“学历高就了不起?人家学历低,但日子过得比咱家还宽裕!再这么挑下去,你还想找谁?”
“我没想找谁,”她放下手里的书,抬头直视着我,“与其随便找一个,还不如一个人过得自在。”
她的态度强硬得让我心寒,看着她那一副无所谓的模样,我忽然觉得这孩子太倔了,倔得让人头疼。
那天夜里,我失眠了,翻来覆去想着亲戚们的闲言碎语,想着女儿的固执,想着我们一家如今的困境,心里像是压着一块石头,沉得喘不过气来。
半夜里,我起床去厕所,看到女儿房间的灯还亮着,我推门进去,看到她趴在桌上睡着了,眼镜歪在一边,书上还有一行未写完的笔记。
我帮她披了件衣服,坐在床边看着眼前疲惫的女儿,我长叹了一口气。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