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庆假期,当人们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里,享受美好的假日时光时,在城市街头、社区一线、旅游景区、建设现场……仍然有不少劳动者坚守工作岗位,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服务他人、传递爱心,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团聚时光,他们忙碌的身影,组成了节日里的“最美风景”。近日,记者兵分多路,探访了部分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
工人们在加紧绑扎钢筋。
重点项目建设“不打烊”
抽出两根细钢丝,弯作两股,从钢筋下方绕过十字交叉处,将细钢丝调整至一短一长,用扎钩穿过短端将长的部分勾回,再拧上几圈,从而紧紧地捆住两根钢筋……国庆假期,记者来到中铁十一局杭温铁路站前1标上行联络线施工现场,爬上17.85米高的2号桥,钢筋工人李方源正在第11-12#支架现浇梁处进行梁体顶板钢筋绑扎工作,用一双手编织着梁体的“骨架”。
梁体顶面没有遮挡物,太阳直射下,一股股热浪在空气中弥漫。在李方源身边蹲看了5分多钟,记者已感到头背冒汗、腿脚泛酸。“现在比起夏天算好很多喽!”李方源擦擦脸上豆大的汗对记者说。
在李方源的指导下,记者也体验了一下钢筋绑扎。然而,在工人们手中异常“听话”的钢丝在记者手中却变了样,不仅弯折费劲,捆得磕磕绊绊,成品也是歪歪扭扭,没有整齐模样。“你看,这个地方拧得太松了一点,要再转一圈绑紧一些。”看着简单的一项工作,实操起来却有“门道”。李方源讲解道,绑扎工作的目的是固定好贴合不紧的钢筋,在松紧、间隔等方面都有讲究。他提醒记者,不要图方便徒手拧钢丝,用上手套和扎钩,不仅工作起来更加省力,也能更好地控制绑扎的松紧程度。
记者了解到,杭温铁路站前1标上行联络线由中铁十一局集团承建,2号桥第11-12#支架现浇梁顶板钢筋共有39000余个绑扎点,因项目工期需要,工人们要在两天时间里完成该区域全部绑扎工作,这意味着李方源和其他20个工友每人每天要绑扎近1000个点位。“这个工作技术含量不高,难的是每天蹲着做重复的事,要克服高温天的影响,耐心细心完成工作。”李方源说,“杭温铁路是关乎群众出行的重点工程,我们每个参建人员都全力以赴,力求精准做好每项工作。”
据悉,杭温铁路是一条连接浙江南北的“诗画走廊”,开通运营后将串联起杭州、金华、台州、温州等地,对于完善区域路网布局、促进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无数铁路建设者的努力下,杭温杭长站前1标已顺利按照时间节点打通运轨通道、实现长轨进轨运输、完成全线无砟轨道施工等,接下来将全力打通杭温杭长上行联络线,为杭温铁路一期顺利进入静态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陈姿超在整理书籍。
书香长相伴 服务润民心
国庆长假有人出去旅游,有人回乡探亲,也有很多市民带着孩子到图书馆安静地品读一本好书。“全年无休”的图书馆,在国庆长假期间接待的读者更多,“图书馆人”表示,很多市民只有放假了才能过来看书,他们放假我们更应坚守岗位,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10月5日是长假第七天,上午10点左右,记者来到市图书馆总馆时,当天已有近800人来到图书馆。黄月英在志愿服务台提供志愿服务;陈旭芬在自助办证以及借还区域提供引导服务;曹水英在整理报刊;图书馆三楼、四楼也都有工作人员在各自“阵地”按部就班地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
“你想看的《中国民间故事》在这里,这边有好几个版本,你要看小学生版本的吧?”“图书馆人”陈姿超一会儿帮助小读者查阅书籍,一会儿整理读者还回来的书籍。虽然来往读者比较多,在她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引导和安排下,馆内秩序井然。“节假日期间来的小朋友比较多,我们引导帮助他们自己学会检索、借书、还书等操作,帮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看到小朋友们来借书,我就特别开心,不会觉得繁琐和累。”
陈姿超说,每天她要给各类读者解答咨询、推荐读物,还要给图书按码排架,把放乱的书籍重新归位。这样重复的工作很辛苦,穿梭在书架之间,日行万步是家常便饭。但陈姿超认为:“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一切为了读者。”
她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图书馆全年无休,她早已适应了别人放假他们更忙的工作节奏。“我们工作的意义就是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们放假了,我们就要坚守岗位。大多数读者只有放假才有时间来图书馆看书,我们自然要服务好他们。”
在陈姿超看来,图书馆工作细致而繁琐,需要耐心,体力和脑力结合,更需要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因此,图书管理员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为读者快速找到需要的书籍,为书籍寻找爱它的人,充当读者与书籍的传递者、阅读推广者。
据悉,10月1日开始,市图书馆(总馆)开馆时间是上午8点30分到下午5点,南门街图书馆开馆时间是上午8点30分到晚上8点30分,相对平时,国庆节期间读者量更大一些,工作人员也就更辛苦一些。
随着读者的散去,陈姿超和同事开始收拾整理书籍,这是一天工作的结束,也是第二天工作的开始。陈姿超告诉记者:“图书馆的工作环境安静且适合学习,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我喜欢这份工作,我愿意值守好服务读者的最后一岗。”
楼漾忙着赶写活动策划。
助人自助,让社会更美好
近年来,社工群体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面对这样一个和每一位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职业,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社工究竟是做什么的?他们和志愿者有什么区别?国庆假期,记者跟随稠城社工站社工楼漾体验了他们的工作日常,近距离感受“助人自助”的温暖。
“出发!今天我们去上溪镇黄山村开展助农活动,咱们先去搬运物资。”10月1日上午7时许,楼漾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途中,楼漾向记者介绍,这场“爱心农场”助农活动是由稠城社工站、福田社工站和上溪社工站联合主办,在低保家庭楼老伯家的三亩地里,组织爱心人士帮助楼老伯销售农产品,当天有30多个家庭80多人参加活动。
8时30分,到达目的地后,楼漾召集社工们开了简短的碰头会,梳理活动流程。“今天的活动场地比较分散,报名的家庭较多,大家务必把好安全关。”安排好责任分工,楼漾马不停蹄地检查活动场地,排查安全隐患。
9时左右,参加活动的家庭陆续进场。“各位家长,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现将游园自由打卡活动调整为分小组进行,大家先自行分组。”现场,楼漾举着话筒,有条不紊地引导参加活动的家庭分成三组,有序前往各自活动区域开展活动。
活动中,在社工的“专业”流程设计下,敲板栗、挖红薯、采菱角等农活变得有趣起来,原本“单调”的帮扶也变得更有意义,参与活动的家庭纷纷点赞这种帮扶方式,不仅帮助困难家庭增加了收入,也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了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值得一提的是,“爱心农场”项目将帮助楼老伯家全年增加不少于2万元的收入。
下午3时许,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仍兴致高昂,依旧不愿离去,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楼漾告诉记者,楼老伯的妻子患有精神障碍,家里的开支全靠他务农支撑,生活十分窘迫,青春期的小楼为此有些自卑,一度把自己封闭起来,沉迷于网络世界。社工带着“爱心农场”项目来到楼老伯家,给他们当下的生活带去了希望。
跟随楼漾,记者近距离体验了社工的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份工作需要爱心、细心、耐心和专心,他们用专业、系统的科学知识,服务了困难群众;他们就像是一根纽带,连接着爱心人士和困难群众。
朱佳莉在给孩子们上课。
网红农创客,乡村玩出新花样
“有小朋友知道土壤里面有什么吗?”“岩石。”“沙子。”“水。”“矿物质。”“还有蚯蚓。”……
10月5日上午9点,李祖村生机花园项目的主理人朱佳莉,正带着一群前来参加自然研学课程的小朋友,围着一堆土壤做研究。
这天,她要教孩子们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菜园。一整天的活动内容不仅有了解土壤构成、堆肥与蚯蚓塔制作、冬季蔬菜育苗、迷你灌溉系统搭建等,还有种草莓和手工面包DIY,可以说丰富又有趣。
这个假期,朱佳莉的工作安排得非常满。“我们从9月30日就开始忙了,那天有一个100多人的秋游活动。10月1、2、5日这三天都是菜园主题活动。10月3、4日是造树屋活动,用两天时间,二十来个小朋友一起从木头开始打造一座树屋。10月6日开始就是秋收活动,包括割稻谷、打稻谷、爆米花、切麻糖、挖番薯等,主要是让孩子们体会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
回想起创业初期时的无人问津,对于这样的忙碌,朱佳莉是欣喜大于辛劳。实际上,不光是“双节”期间的活动名额抢手,经过近5年的经营,生机花园的自然研学课程越来越受欢迎,也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肯定。“孩子来这里既能增长知识,又过得很开心,每次回来都会跟我们说这一天做了哪些事情,觉得自己很厉害。”一位参加活动的家长说。
对于如今的大好形势,扎根乡村多年的朱佳莉感慨颇多,她觉得生机花园项目能获得这样的肯定,除了自身和团队的努力外,更离不开“千万工程”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她说,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全等原因,以前大家不愿意到村里来。近年来,李祖村抓住“千万工程”实施的契机,一直在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挖掘乡村特色,还打造了一批旅游观光项目,游客在不断增加。
“村子一天天在变化。比如新造的停车场有太阳能充电站,电车开来能在这里充电,很方便。现在有好几个五星级的卫生间,非常高档,也很干净。就餐也很方便,之前只有两三家餐厅,现在有四五家大的餐厅,同时还有20来家商铺,经营各种小吃。我们明显感受到,大家现在更愿意到村里来了,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朱佳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