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说伊朗被遗弃了,其实伊朗不是被遗弃了,是他自己做出了选择。
在伊朗上映长津湖的时候,其实伊朗人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从当年波斯帝国的巅峰到今天大三角的尴尬,谁苦谁知道!
“中俄伊铁三角”最近,伊朗驻华大使馆竟然在抖音放出一张“中俄伊铁三角”的宣传图,结果拍马腿上了,引发中国网友妙语连珠。
将伊朗本质上就是中秋节月饼——节前是送礼神器,价格翻番买不着;节后那就是遭人嫌弃的糖油混合物,坐穿打折区,一折都嫌贵。
伊朗以前叫波斯,就跟乌克兰一样,地缘上堪称上帝的馈赠,连接着东西方贸易的咽喉,拥有着令当时所有列强都垂涎三尺的战略价值。
地理位置上,它是中东的十字路口,历史上更是波斯帝国的辉煌遗产。
若说沙特是石油喷泉,那伊朗就是装满化学反应堆的发电厂。不仅资源丰富,而且自己还能加工,这是其他中东国家望尘莫及的。
进入20世纪后,美国和英国眼睛都盯着中东,手也不老实,直接伸入中东。左右眼分家,左眼盯着中东,右眼看着伊朗。
为什么呢?因为沙特那个地方虽然是上天赐福,全是油田,但本质上,但土地基本上是一片沙漠,工业基础薄弱,没什么大发展
反观伊朗,这片拥有高山、平原和海岸线的土地,不仅人口接近9000万,还具备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教育基础,简直就是一个“地缘核弹”,一旦经济解锁、科技起飞,将会是又一个强盛波斯大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冷战后期,美国学聪明了,态度谨慎,下手还狠。扶持谁、打压谁,不只是看谁更听话,还得看谁威胁小。
对美国而言,沙特是个“乖宝宝”,需要外部保护才能生存;而伊朗呢,简直是个“叛逆少年”,稍微给点钱就敢造导弹。
上世纪70年代,伊朗的巴列维王朝一度亲美,但伊朗革命后局势急转直下,霍梅尼政权的上台让美国傻眼:一个曾经的“小伙伴”居然成了最激进的“反美标杆”。
于是,制裁、封锁、孤立这些老套路就开始轮番上演,目的很明确,就是让伊朗“钱袋子”瘪下去,别有钱就搞事情。
有趣的是,美国并非不知道,制裁伊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伊朗有自己的地缘潜力,即使现在的亲美政权上台,也不能保证未来不会“反骨发作”。
一个万事不求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强大的民族感情,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级无敌令人羡慕的资源
长期被外国强权制衡,搁谁谁都忍不了。更何况,美国的盟友以色列早已将伊朗视为“生死大敌”。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以色列人和地利一个不在,那人家占天时,背靠大腿美国,如果让伊朗强大起来,以色列能不害怕吗?美国在中东苦心经营这么多,肯定要防着这个中东猛人。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失误”似乎总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环发生。
中东没有一天安稳的21世纪初,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两场战争烧钱烧人,最终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战略收益,反而让伊朗在区域影响力上趁机扩张——毕竟,邻居被打得头破血流,伊朗正好腾出手来在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这些地方“布局开花”。
这些年,美国也不是没想过用代理人战争削弱伊朗,但效果并不理想。
有趣的是,伊朗问题不仅是地区层面的较量,更是大国博弈的缩影。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崛起,美国单极霸权根本长不了。沙特也学聪明了:“东西下注”,主打一个务实,逐步增加与中国的合作深度,生存之术玩的透亮。
还是这小子会玩!
背后是啥?利益呗。
几十年前,美国玩命进口石油,中东就是他的油库。
如今,美国换打法了,成为石油出口国,中东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大幅下降。
沙特与美国瞬间从“战略盟友”如今变成了“互相利用”的关系。
哪有什么天长地久,全是利益使然。
从大历史角度看,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和封锁并非没有逻辑,但它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时间。地缘政治的游戏规则是 : 时间越长,变量越多。美国衰落的趋势可能加速,而中国、俄罗斯等其他大国则可能利用伊朗问题进一步削弱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对于伊朗而言,时间是它最大的盟友;对于美国而言,时间则是它最大的敌人。
所以,伊朗这个核心位置就更加重要。
伊朗特别刚。回首望百年历史,外国强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伊朗的地缘属性和民族性格。
《长津湖》上映2024年10月5日,伊朗首都德黑兰进行了中国电影《长津湖》的首次放映。
《长津湖》给伊朗人看爽了。
在零下几十度的刺骨严寒里,一个个身穿单薄棉衣的中国士兵,真实地将生命赌在战场上。
伊朗观众看得眼眶发酸,忍不住摇头感叹:这忍耐力是怎么炼出来的?冻成这样还能活下去?
镜头一转,一个个士兵的冻伤画面让人心头发紧。对战争习以为常的伊朗人不禁感叹——
这处境和现在的他们如此相似,
中国志愿军啃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不仅活着,还能一鼓作气打赢战斗!
每个伊朗人都感叹这种铁骨铮铮的毅力。
这样一部电影在伊朗上映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轰动。尤其是伊朗的一位美女博主,在YouTube上传了她看《长津湖》的心得,随即在国内外引起了热议。
伊朗观众的共鸣不难理解。作为历史上曾多次经历苦难与压力的国家,他们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从萨珊王朝的辉煌到近代的屈辱;从抵抗蒙古入侵,到近代面对列强压迫,伊朗人民经历过无数次生死存亡的抉择。
尤其1979年伊朗革命后,更是长期面对西方制裁和孤立的处境。《长津湖》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对照。
中国志愿军士兵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在战场上却能完全抛弃个人差异,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肩作战!
这种团结精神对于伊朗来说尤具启发意义——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内部多样性中寻求团结,是他们一直的挑战。面对外部压力时,全国上下更需要像志愿军一样,摒弃分歧,共同应对挑战。
《长津湖》还传递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重要信息:即便身处绝境,只要不放弃希望,就能创造奇迹。美军的强大火力固然让人胆寒,但最终,胜利属于那些从未放弃的人。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历史上,伊朗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从波斯帝国到现代的伊斯兰共和国,伊朗人民在无数次的外敌入侵和内忧外患中坚守下来,靠的正是这种“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低头”的精神。
从《长津湖》看中国人精神是啊,世界上哪个民族拥有《长津湖》精神?
也就中国了!
这不禁令人深思: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人口这么多,为何没有步入西方那些分裂动荡的后尘?
家国情怀、华夏子民,这个根植于每个中国人骨血中的精神纽带,是中国代代传承的文化基石!
这是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根本做不到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精英们更是无法理解。
因为民族之魂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文化熏陶,而是一次次历史洪流中锤炼出来的独特基因!没有个几千年的锤炼,民族之魂根本无法凝聚。
遥想古老中国,公元前八世纪,周幽王玩了一招燃烽火戏诸侯,结果直接玩砸了。犬戎大军一拥而上,镐京沦陷,西周灭亡,周平王带着一家老小仓皇东迁洛阳。
彼时,中原地区早已四分五裂,周王室只剩一个名号,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甚至边境上的戎狄部落频频侵扰,华夏文明眼看就要被拖入历史深渊。
然而,齐国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一边用外交手腕联合诸侯,一边用强大的军事实力震慑敌对势力,成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原文化。
孔子后来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不由得感慨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换句话说,要不是管仲,可能我们早就披着蛮族的衣服跳广场舞了。
正是在这场民族危机中,华夏族群的初步概念被唤醒。从那个时候起,中国人“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开始逐渐形成。
中华民族,从那时就开始抵御外敌,这一套玩了几千年了。
当时为了应对外敌,周人与蛮夷戎狄之间的地域界限被打破,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小国不断整合成大国,而大国又在竞争中不断强化。
到春秋末期,这种融合进入了高速阶段,一个非商非周、亦非蛮夷的新民族——华夏民族悄然诞生。这不是简单的血统问题,而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开始!
从那以后,华夏成了文化与文明的象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逐渐巩固。
一直以来,中国人的准则是——
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参考信息来源:
《地缘政治“三部曲”》罗伯特卡普兰
《大中东行纪:世界并非静悄悄》张信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