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关于历届高考的传奇人物也再一次映入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们想要来聊的,是2009年一位火遍全网的考生,他的高考作文仅得了6分,却被名校破格录取,然而,令人唏嘘的是,他拿着一手好牌,却又打的稀烂。
兵行险招却并未致胜
2009年,有一位名叫黄蛉的四川考生刚高考完就火遍全网。
他之所以火,并不是因为他考得多好,而是因为他用甲骨文写了一篇800字的作文,要知道,截止目前被解读成功的甲骨文也才2000多个,而他竟然能全篇用甲骨文写,可见有多么深厚的文字功底。
虽是这样,可是却也让改卷老师作了难,为什么呢?因为阅卷老师一个字都不认识。
高考决定考生的命运,阅卷老师不敢擅自决定这篇作文的分数,于是把作文上报给领导。
为了破解这篇作文,领导专门请来了四川大学研究古文字的教授,在他的帮助下,才破译了这篇作文的内容。
破译之后,专家认为这篇作文题目虽然符合题意,可是内容却有点跑偏,甚至大量的语句翻译过来都不通顺,如果是一篇普通的作文,可以说分数相当低,于是在多方商讨之下,给这篇甲骨文作文6分的低分。
这个分数一经媒体报道,立马引起众多网友热议,要知道,在当年来说甲骨文一共才破译1000多个字,而黄蛉在有限的文字中就用800多个凑齐了一篇文章,且不说内容如何,只说他能认识并写出这么多的甲骨文,已经相当不错了。在甲骨文上有如此深厚的研究,而且还是如此小的年龄,不得不说黄蛉是少年英才,天赋异禀。
最终,因为这个6分的作文,黄蛉的总成绩只有428分,连二本都难上。
顶着压力前行
黄蛉之所以对甲骨文有如此深的造诣,要追溯到他小的时候。
1989年,黄蛉出生于四川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是留守儿童。因为没有人陪伴,他常常一个人跑到村子后面的庙宇里玩。
庙宇里有一个大钟,上面刻着奇奇怪怪的文字,小黄蛉对那些字十分好奇,后来才知道,那些文字就是甲骨文。所以在别的孩子看漫画、小说的时候,他已经在研究甲骨文了。
有时候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他还会打坐和看佛经,正因如此,他常常被班上的同学称为“怪人”。
比起其他,黄蛉的兴趣只在甲骨文,为了研究甲骨文,他几乎耗尽自己除学习以外的所有时间,因此他的很多功课学的并不扎实,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落榜了。
然而,他并没有难过太久,就又投身于复读当中,就在复读的这一年,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他的语文老师蒲体超。
蒲老师热爱古文字,得知自己学生中有一个对甲骨文颇有研究的孩子,内心十分惊喜,两人相见恨晚,经常一起探讨甲骨文知识。
就在第二次高考前夕,蒲老师给大家传授写作文的经验,告诉大家从高分层面上看,高考作文重在开头和结尾,因为阅卷老师要改的作文太多,不可能一一仔细阅读,只要开头和结尾写好,基本上分就不会低。
很多同学认同并按老师说的去做,可是黄蛉却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应该从自己擅长的方面出发,于是大胆地写了一篇800字的甲骨文作文,就出现了开头得6分那一幕。
贵人相助,破格录取
黄蛉作文得了6分,蒲老师比他更心痛,又为之感到惋惜,他觉得黄蛉为人平时那么低调谦虚,怎么在作文上如此“创新”呢?
不甘心的蒲老师让黄蛉把作文重新用甲骨文写了一遍,跟绵阳教科所的领导一起研究,后来一致认为这篇作文并没有偏题,立意也不错,正常来说拿个48分根本不成问题。于是蒲老师连夜在网上呼吁,让有关部门善待甲骨文,善待黄蛉。
一时间,这篇作文到底应该得多少分,成了广大网友热议的话题,很多网友认为黄蛉是个人才,呼吁高校破格录取他。
此时,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看到了黄蛉的事迹,邀请黄蛉报考,并表示可以免除他的学费。
然而,此时蒲老师带来一个消息,那就是复旦大学的一位名叫刘钊的教授,破格录取了一位潜心钻研古文学的三轮车夫为2009届博士生,蒲老师想让黄蛉试一试,也许他也有机会呢?于是,两人一起来到上海复旦大学找到刘钊教授。
得知黄蛉认识这么多甲骨文,刘钊教授很意外,但依然委婉拒绝了他,因为刘教授认为虽然他有这个爱好,并且有如此高的天赋,但他的古文学基础其实并不牢,本科阶段无法录取他,建议他在大学里好好学习,把古汉语知识基础打牢,如果将来想考研的话,他可以帮助推荐,甚至报入他门下。
刘教授的拒绝让黄蛉很失望,就在这时,四川大学组织了一批古文学专家,对他进行的专门测试,测试很顺利,黄蛉拿到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天赋止于狂妄
虽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是川大内的三本院校,可川大对黄蛉十分重视,跟锦城学院一起为黄蛉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方案,两年以后,更是破格把他从锦城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个三本,两级跳到川大历史学院这个一本学习古文字,成为真正的一本生。
并且还返聘了川大退休的历史学院教授何崝,来对黄蛉进行一对一教学。
这可是难得的优厚待遇,一时间黄蛉风头无两,引来很多人羡慕。
原以为黄蛉会珍惜跟教授学习的好机会,成为古文字界的栋梁之材,没想到才教了两个月,何崝教授就给学校递交了辞职信,并表示:“这个孩子我教不下去,你们另请高明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虽然经过了两年的古文字学习,但何教授发现黄蛉的古文学水平还停留在基本的阅读和背诵阶段,离甲骨文的真正破译距离还相当远,最主要的是,这个孩子丝毫不谦逊,并且喜欢吹牛,在媒体面前说自己能读得懂《文心雕龙》,何教授教黄蛉的知识都是先秦文献和古文字方面内容,而《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刘勰的著作,这跟古文字研究根本没关系,如果说读得懂,那一定是在吹嘘自己。
因此,何教授认为他的水平只是一般学生水平,根本不值得自己这样培养。
自此,黄蛉也渐渐消失在媒体,没再听说任何关于他的消息。
写在最后
黄蛉故事不禁让人唏嘘,按理说从小自学甲骨文的他,能在没有任何专业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写出800字的甲骨文作文,可以说在甲骨文方面是相当有天赋了,天赋+努力成就了特招的结果。
然而,大学对他来说并不是终点,反而是起点,他以为进了好的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不知此时命运赋予他多少幸运,就需要他付出更多的努力,才真正对得起这份天赋。
甲骨文的研究重点就在于挖掘和破译,这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如果仅仅像他一样去背诵和默写别人已经破译出的内容,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多年过去了,当初拿着一手好牌的黄蛉,如今早已不知所踪,进了名校拜了名师却不用心学习,当初那点天赋终究会被消磨怠尽,而这个名字,也终究被淹没在了茫茫人海里。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