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己,认清自己,改变自己(深度)

内心温良文化人 2025-03-12 09:07:36

心理学家荣格在38岁时,亲身遭遇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但是他没有放弃自我疗愈,而是坚持每日记录自己的梦境与幻想,刻意用绘画的方式直面内心阴影。

然后,经过一番“接纳自己、认清自己、改变自己”的长期改变的过程当中,成功地完成了救赎。

持续写了16年才完成的《红书》手稿中,他这样坦然记录着自己的心声:

“我曾是精神病患者,但精神病治愈了我”的体悟。

就像荣格自己说的这样:

“一个人不是通过想象光明而觉悟的,而是通过让黑暗变得有意识。”

这种直面阴暗面的勇气,让他巧妙且成功发展出了“阴影理论”,帮助社会无数人实现了自我完整,自我救赎。

人这一辈子,归根结底,就是跟自己和解的过程。

但是这种和解的过程,一定会有磕磕碰碰,坎坎坷坷的。

我们只有学会接纳,客观认清,勇敢改变自己,生活才会给你带来阳光,希望。

接纳自己

蒙田曾说过: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一个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年轻的时候,热血沸腾,觉得自己像一阵狂风,可到头来,慢慢经历的东西多了,发现自己不过是一棵弱小的草。

太多的人,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活在别人的评价当中,却从来没有客观对待自己。

于是,为了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往往变得更疲惫,更迷茫。

时间久了,非但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反而心态上越来越遭不住任何打击了。

其实,一个懂得接纳自己的人,他才能够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待自己的心灵。

然后,生活才会让他过得更加的平静,淡定,自在,而自己的内心也会觉得更加舒适,坦然。

众所周知,北宋文豪苏东坡一生坎坷不断,究其根源,我们可以说是他自身的性格决定的。

因为性格洒脱,豁达,眼里容不得沙子,而且平日里我行我素的风格,让他但凡有看不惯的东西,就坚决不会忍着。

以至于在四面埋伏的官场里,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的确会给自己惹来很多的麻烦。

不过,每个人都可以在事情上得到磨练,然后逐渐走向成熟,就像我们可以在《寒食帖》真迹中可以看到,苏东坡的字迹从开始的激愤渐趋平和。

见证了他接纳仕途失意的过程,因为经历了太多,明白了太多,所以他不再跟自己过不去,甚至懂得放过别人。

慢慢地,苏轼开始接纳自己,在被贬的日子里,他研究猪肉烹调,发明东坡肉,在生活细微处重建生命价值。

尤其是在自己被贬黄州时,更是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句来彰显自身的放达和潇洒。

人这辈子,无论自己是优秀的,还是平凡的,都要学会接纳,不要跟自己过不去。

毕竟,没有谁能够做到完美,也没人可以真正按照自己的欲望、想法,一五一十地过上自己想要的人。

生活总有坎坷,人生也有无常,没必要因为一时的困局,麻烦,然后就各种情绪化,各种自我贬低。

相反,无论好坏,都去接纳,反而我们能够靠一种积极的心态,把当下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认清自己

很多人以为接纳自己,就是不管好坏,都要一概而论,通通收了。

然后,对于那些很明显的缺点,以及做到不足的地方,自欺欺人的忽略。

其实,这不是接纳自己,而是在掩藏自己的缺点,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真正懂得接纳自己的人,他们可以接纳一切,但之后还要做到“对症下药”,知道找到原因后,然后去解决问题。

这种过程,其实就是认清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

其实,认清自己的过程,是最艰难的,毕竟一个人只要做到足够客观和用心,很快就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但是,大多数的人是叫不醒的,他们知道自己身上存在哪些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他们忽略不管,甚至假装不知道。

最终,浑浑噩噩,不知所谓浪费当下的人生。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前,曾尝试“格竹七日”观察事物本质。

但是,效果不佳,因为为了“认清”而“认清”,为了“道理”而“道理”,大脑往往是不配合的。

真正的真理,一定是自身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甚至可以说是在受苦,在煎熬的过程当中,慢慢悟出来的。

王阳明正是因为发现了这么一个观察和认知,所以在1508年的某个深夜,他突然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觉悟。

其弟子记录他当时“忽中夜大悟,不觉手舞足蹈”的真实反应,很显然王阳明在这个瞬间的自我认知突破,也成功推动了他创立心学体系,难怪他如此兴奋。

有人说:

生活是一个不断撞头、不断清醒,然后不断突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终将认清自己,成就自己,遇见自己。

我们脚下所走的每一条路,往回看,背后的每一个脚印都是作数的。

人生最大的修行,就是认清自我,把自己了解清楚了。

然后,你才会更加有逻辑,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有斗志去做好自己。

最终,对自己认识得越清楚,把自己认清清楚楚了,你才有更大的概率和可能成功挖掘的天赋和潜能。

最终,更加顺利地改变好自己。

改变自己

有句话说: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

事实就是如此,愿意拿出行动改变自己的人,远比那些只会观望的人,更早地享受这个世界。

只有学会不断接纳自己,正视自己,认清自己,然后我们才会有更好的,更准确的针对性来改变自己。

要想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其实也不难,只要我们能够自觉一点,自律一点,多一点点的改变,慢慢就能够养成良好的心态,培养良好的成长氛围。

甚至,通过必要的自律的改变,必要的坚持的积累,势必能够让自己在往后的每一天里,活得更充实,也能收获到更大的价值。

松浦弥太郎年轻时混迹于美国底层,有一天他在旧书店打工时发现,整理书籍犹如梳理人生。

于是,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开始改变自己,坚持每天5点起床,用2小时阅读。

等到45岁之后,他成功接任《生活手帖》主编,并且将这种“小处着手”的改造哲学融入工作,让老牌杂志销量翻倍。

很多时候,哪怕只是小小的改变,也能换来大大的收获。

只要一个人懂得有针对性,足够认真去思考,坚持在细节上改变自己的话,早晚也能够培养出一个更优秀,更成功的自己。

1 阅读:34
内心温良文化人

内心温良文化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