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常躺”和“经常抱”的孩子,长大后有这么不同?

育儿知识百宝箱 2025-03-27 17:27:54

最近,小区的家长群里开始热烈讨论一个话题:孩子小时候是应该多抱抱,还是让他们自己多在沙发上躺会儿。

李阿姨和张妈妈意见明显有分歧。

李阿姨认为,多抱抱孩子可以让他们有安全感,将来更自信;而张妈妈则觉得,孩子应该从小学会独立,放开手才能坚强。

两位妈妈各有各的道理,但听完她们的讨论,好像又没有结论。

陪伴是很多家长最看重的,尤其是那些工作繁忙的父母,没太多时间陪孩子,因此抱一抱似乎成了可以弥补的方式。

李阿姨的孩子小的时候总是被抱着,虽然听起来这只是一个简单动作,但对她来说,这是给孩子多一点关爱的体现。

不过,张妈妈坚持,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立马抱起来,这样会让孩子将“哭”和“得到关注”关联起来。

她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慢慢平复情绪,学会自我安慰,“抱得越多,将来孩子越离不开。”

家庭教育幸福与否,情感很关键。

孩子在头几年的确不太记事儿,但是情感的种子已经开始慢慢发芽。

李阿姨常提起她小时候没得到过多少“抱抱”的经历,因此她更看重从小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

有研究表明,小时候常被抱的孩子,确实更容易发展出高情商,也更自信。

抱抱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接触,还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让孩子有安全感。

而那些不常感受到这种亲密关系的孩子,往往得不到这样的优势。

李阿姨回忆起儿子小明的故事。

小明上小学时特别喜欢帮同学,组织活动也很积极。

她觉得这种乐于助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时候她的陪伴和爱。

她相信,那些从小时候就受到关怀的孩子,更容易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参与协作。

相比之下,张妈妈的侄子小强却有些不同。

她说小强从小就有点“独”,比如在安排作业时只考虑自己的事情。

张妈妈猜测,这可能与他们家孩子受到的教育方式有关——小时候都是“去躺会儿”的孩子们,在长大后,似乎更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

提到独立性,人们普遍认为“抱少了”的孩子会更独立。

但实际情况也不总是如此。

安全感足够的孩子,往往愿意去探索更多,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有一股力量支持着自己。

李阿姨认为,小明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安全感。

尽管张妈妈担心,抱多了孩子会变得依赖,但她也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成长在于孩子是否愿意“迈出第一步”。

她也开始虚心观察,尝试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一点支持和陪伴,让她自己修正原有的想法。

归根结底,抱与不抱可能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或者说答案取决于每个家庭的个体情况。

就像种植植物,有的需要阳光,有的则需要阴凉。

但不论哪种方式,父母都需要找到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环境。

每次李阿姨抱起小明,她都觉得自己在给他的心里建一座桥梁,而张妈妈则开始意识到,应该在生活中为孩子的独立提供一些平台,让他们走出更高更远的步伐。

我们的孩子,或许需要的正是这种自始至终的关怀与放手之间的平衡。

经过漫长而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家长们正在理解:让孩子在“抱”与“躺”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

0 阅读:0
育儿知识百宝箱

育儿知识百宝箱

分享育儿营养、护理小知识,守护宝宝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