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秘:抗战时期熊大缜案

漫步史书 2025-04-23 18:20:37
天才学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吕正操、钱伟长以及张珍提出要为熊大缜平反。

抗战时期,吕正操将军任冀中军区司令员,他是时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钱伟长是清华大学毕业,他和汪德熙、彭桓武、林家翘以及熊大缜是同班同学、张珍是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长。

这事儿要从冀中军区开始讲起。

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在东北军时期便与中共党员接触,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后来追随张学良参与了西安事变,后因所辖647团受中国共产党影响而被国民党当局拆分,吕任新编691团团长。

抗战爆发后,因691团所属的万福麟部53军要撤离华北,吕正操下定决心脱离东北军。

1937年10月4日,吕正操在在晋县小樵镇率领53军691团脱离东北军,继续留在冀中地区参加抗战。

吕正操的人民自卫军发展很快,至10月底就已经发展至5000余人,为了部队更好的发展,吕正操与晋察冀军区取得联系。

1938年5月,根据晋察冀军区命令,吕正操所部成立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注:吕正操将军1937年5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冀中军区成立时条件很困难,张珍当年在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担任参谋长期间,曾遵照司令员吕正操的指示,在北平、天津、保定之间建立秘密交通站,负责为根据地延揽人才,并运送当时较为紧缺的物资到根据地,比如根据地急需的药品、化工原料以及无线电器材。

张珍过去在辅仁大学当过助教,因此他动员他的老同学孙鲁和自己一起工作。

同年秋,孙鲁返回天津,在见到了熊大缜后,便立即动员他到冀中根据地。

孙鲁的邀请极大的改变了熊大缜的一生。

熊大缜是江西南昌人,1913年出生在上海,自幼求学,后经北京师范大学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根据资料记载,熊大缜为人聪颖,文体双全,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便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深受当时清华大学理学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叶企孙赏识。

1935年熊大缜从清华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抗战爆发前,熊大缜其实已经考取了留德名额,但因为七七事变的关系,就留在了北京,与老师叶企孙一起组织清华大学南迁(当时清华已经与北大、南开合并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北平沦陷后,叶企孙、熊大缜不得不转移至天津,在英租界戈登路组织华大学同学会临时办事处,负责协助师生南迁。

在完成所有工作后,熊大缜本来可以继续选择去德国,也可以选择去昆明,但孙鲁到来后给他介绍了冀中根据地的情况以后,却使得熊大缜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熊大缜后来说服了老师叶企孙后,前往冀中根据地。叶企孙基于抗战的考虑,也决定不再南下,而是留在天津,如果熊大缜有什么需要的话,他可以立即协助。

熊大缜案经过

熊大缜的前半生经历以及到冀中根据地的时期,与大多数影视剧中演的差不多,这里不做过多赘述。

应该肯定的是,熊大缜为根据地确实做了许多贡献,包括他的老师叶企孙。

熊大缜到根据地以后,先是在军械所当技术员,负责组织武器弹药的生产,不久又调任印刷所所长。短短三个月后又被提拔为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

不少文章指出,这是个旅级职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熊大缜能力确实突出。

当时,叶企孙在天津配合熊大缜,不仅往根据地送去了100多个平津大学以及其他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还搞了不少设备到根据地,特别是在听说根据地缺乏烈性炸药的情况下,还专门成立了技术研究所,用于研究烈性炸药,以至于后来竟然扩建为一个拥有2000余人的炸药厂。

据说这个炸药厂在当时能够大批量的制造地雷、手榴弹、子弹。

可令人颇为费解的是,到1939年以后,熊大缜的状况就急转直下。

1939年春,时任国民党河北省主席的鹿钟麟派了一个考察团到冀中根据地,熊大缜当时见到代表团中有一个叫方平的团员,熊大缜见对方受过高等教育,就试着用英语与对方交流,致使站在一旁的供给部领导人很不满,后来供给部就把这件事当成特嫌上报了。

不少人据此撰写文章称,说熊大缜因为说了几句英语,被当成特嫌对待了,很冤枉,可这其中的根源,远不是三两句英语引起了。

抗战时期,不光是日伪当局对八路军根据地渗透,就连国民党军统特务,也希图渗透进入根据地进行破坏,是以从1938年开始,八路军根据地就开始了严密的反特斗争。

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冀中军区锄奸部成立,并就此展开侦查。

不过,需要指出一点的就是,在特殊年代里,锄奸部门对于隐藏在内部的特务奸细,不是那么容易识别的,不是像我们今天看影视作品一样,特务奸细都很脸谱化,只能够依靠一点捕风捉影的小事,来甄别判断,因此很容易造成漏抓误抓。

熊大缜案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发生的。

1939年4月,熊大缜就被冀中军区锄奸部逮捕了,理由就是特嫌,而且锄奸部认定,一个以熊大缜为核心的特务组织在供给部扎了根,技术研究所、炸药厂、医院等所有与熊大缜有关的人员(基本上全是知识分子)都抓了起来,总共抓了差不多100多人。

这件事的影响很大,甚至于连当时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也受到了怀疑。

同月底,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党委就把熊大缜的案子上报给了中央。

毛主席是何等的英明睿智,在结合过往历史之下,立刻意识到,这个株连甚广的案子有问题,立即指示重新调查,但事后晋察冀边区政治部副主任舒同,除奸部长余光文的调查报告毛主席并不赞同、

恰好时任晋察冀武装部长、冀中军区武装部长的王耀南到延安汇报工作,于是毛主席就立马把他派回去,要他调查详细的经过。

毛主席之所以选王耀南将军,不光是因为他革命资历等原因。

王耀南也是到了冀中军区后,详细的看了熊大缜的材料以后,才明白组织上为什么要他过来调查这件案子。

多年以后,为了澄清部分网络谣言,王耀南将军之子王太行特意写了篇文章《王耀南将军之子王太行:关于“熊大正案”的真实历史》,详细的提到了王耀南将军调查该案的全过程。

当时,熊大缜的主要罪名有四点:

第一、熊大缜收到了天津的一封来信,而寄信的地址是平津保交通站,而信的署名是天津党政军联合办事处,平津保交通站是日本特务机关的交通站,而天津党政军联合办事处是日本特务机关设在天津的指挥部。这封信是夹在一批送往根据地的“肥皂”里,被秘密送到冀中根据地的,可谓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

第二、熊大缜把“假地雷”发给战士们,“假地雷”发生爆炸,有100多个八路军战士们伤亡;

第三、熊大缜散布消息,冀中八路军没有国民政府的任命,是非法武装,八路军就应该服从国民政府命令,冀中八路军打鹿钟麟合法军队是错误的;

第四、熊大缜个人私自到天津活动。

以上四点事实具在。

名利心在作祟?

王耀南根据调查的情况上报中央,认为熊大缜案是个冤案,应该予以平反。

不过,也许是因为术业有专攻,王耀南主要是对第二条进行了反驳。

根据王太兴文章中称,当时八路军并不缺乏TNT炸药,而是缺引信,没有引信TNT炸药就不会炸,这也是常识,而引信其实也就是雷管,雷管里面装的是雷酸汞,雷酸汞也是制作炮弹、子弹底火的一种重要材料。

整个抗战时期,日本人对雷酸汞以及制作雷酸汞的原料管控非常严格,就连医院里面使用的温度计、血压计(含汞)也是规定每个医院只有一支。

这种情况也使得八路军不得不另辟思路研究雷酸汞的替代品。

熊大缜到根据地以后,就称自己可以研究雷酸汞的替代品,引起上级高度重视,晋察冀军区任命他为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实际上也是出于他能研发雷酸汞替代品的目的。

当时,熊大缜并不是党员,他到根据地也只是出于爱国热忱,因此组织上给他的待遇格外优厚,每个月160大洋,这也是熊大缜要求的,他提出要按照重庆正教授国难薪饷的待遇。

根据地给予熊大缜丰厚的待遇,自然是希望他出成果,但熊大缜还是让众人失望了。

熊大缜最初的想法是以雷酸银替代雷酸汞,但问题就是,雷酸银的性能很不稳定,只要动一动就可能会引起爆炸。

后来熊大缜没有请假私自到日本人占领的北平清华大学、天津购买原料,制作了100多个雷酸银的雷管,在没有经过中试、大试的情况下,就下发到了部队,结果爆炸伤亡了100多个八路军战士。

王耀南将军本就是工兵专家,玩儿炸药的老手。后来在见到熊大缜时,还特意提到了这一点。

事实上就是,当时的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已经提前试验过雷酸银,发现雷酸银的性能很不稳定,于是研究利用雷酸铅来提到雷酸汞,并经过多次小试、中试、大试,性能十分稳定,已经装备部队。

王耀南当时还批评了熊大缜:

“你只是在实验室经过小试,就急急忙忙大量生产装备部队,造成这么多战士伤亡,这不但是不懂生产工艺,也是个人主义名利思想作怪,你确实需要好好改造思想。”

王耀南的批评,对熊大缜而言还是比较客观的。

熊大缜在研究雷酸银替代雷酸汞的过程中,并不让人看,原因是他想通过研发新的雷管来申请专利,不让别人帮助他研究,是怕别人抢了他的专利。

如果站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去考虑,熊大缜这个想法也无可厚非。

事实就是,熊大缜的故步自封害了他,他到天津后,偶然通过书上得知,法国在1800年就已经研究出雷酸银,并在1822年注册了雷酸银雷管的专利。

熊大缜后来之所以没有经过中试、大试,就仓促把新的雷管投入部队装备,也是因为以上原因。

定性

王耀南基于事实以及调查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熊大缜以及熊大缜案关押的几十个人都不是特务。”

可王耀南这个报告递上去以后,一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当时冀中区党委以及冀中军区党政军领导干部都不同意这个结论,一致要求中央重新调查。

应该指出的是,王耀南虽然从技术上分析了熊大缜“假雷管”的问题,但其他很多问题,他是没办法解释的,比如说熊大缜的信件问题等,而他在报告里面,在“熊大缜不是特务”的结论上,也有不少是基于情理上考虑的:

“冀中军区周围有日军181个据点,在18平方公里内就有一个据点。有42个伪县政权。日军兵力多达18300人,伪军1.3万人,共有200多门大炮,200多辆汽车。平均每一据点有敌伪160人,一门炮及一辆汽车。日军多次对冀中根据地进行扫荡,始终没有发现冀中司令部。如果被关押的人中,只要有一个是特务,冀中军区司令部早就被日军消灭了。 ”

还有个关键的疑问是,熊大缜散布言论的问题。

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逐渐与日军形成僵持以后,转而把矛头对准了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当时在华北,国民党当局启用失意的原西北军将领鹿钟麟、张荫梧等等,不断与八路军发生摩擦。

熊大缜在这个关键时候竟然表示:

“鹿钟麟,朱怀冰,张荫梧是国民政府任命的合法长官,冀中八路军没有国民政府的任命,是非法武装,国共合作,八路军就应该服从国民政府命令,冀中八路军打鹿钟麟合法军队是错误的。”

这让人很难不怀疑他的动机与目的。

深入分析原因,不难得出一个事实。

熊大缜到冀中根据地参加抗战,是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换句话说,对熊大缜而言,无论是参加八路军还是参加国民党军,本质上都是为了服务抗战。

客观分析,也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熊大缜到冀中根据地,不是以一个革命者的身份来的,他对政治的理解也稍显幼稚。

这也就解释了,熊大缜以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的身份,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私自到北平、天津等敌占区购买原料。

在绝大多数八路军指战员里,熊大缜的很多行为就很怪异了。

比如他研究雷管的时候故意躲在屋子里不见人,被怀疑是搞特务活动,偷摸制造出来的炸药不炸敌人,专门炸自己人,还不请示报告私自到敌占区去。

在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重新提请中央调查熊大缜案后,毛主席重新派了时任北方局书记的彭真、许建国等人复审,后来他们给出的结论是:

“逼供不足为凭,锄奸扩大化应予纠正。除熊大正(熊大缜)需进一步审查之外,其余人员全部无罪释放。”

基于熊大缜的个人情况,彭真、许建国所作出的结论,就要客观许多。

本来按照这个情况,只要事后调查清楚,熊大缜应该能无恙,可突如其来的意外,却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1939年7月22日,日军对我冀中根据地扫荡,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决定立即向白洋淀转移,转移过程中,警卫班长史建勋借口枪支走火,把熊大缜打死了。

网上煞有介事的编造故事,说熊大缜在临死前要战士们省一颗子弹,被战士们用石头砸死,但根据考证的情况来看,没有任何权威的资料说明。

不过,熊大缜案的影响还没完,这在后来还要牵涉到其老师叶企孙。

(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

熊大缜冤案平反始末——《炎黄春秋》2014年第11期

地雷战功臣熊大正冤案争议——王太行

1 阅读:110
漫步史书

漫步史书

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