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档多次,《中国乒乓》的票房依旧没有任何起色,尽管口碑在国产电影中还算良好,无奈热度太低,极有可能酿成今年电影市场的又一惨案。
分析本片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导演、编剧败光了人品。
众所周知,邓超+俞白眉的组合近十年就没有出过优秀作品。
2014年的《分手大师》是这对组合的第一次商业尝试,虽然票房不错,但各种恶搞及把肉麻当有趣的剧情,让本片豆瓣只有5字出头,一年后他们再次卷土重来,带来一部更加恶心观众的《恶棍天使》,不料电影口碑很烂,但票房却继续大卖,让邓超和俞白眉坚定要将导演这条道路走到底;2019年的《银河补习班》成品质量其实不错,虽有煽情过度嫌疑,但二人毕竟首次认真讲好了一个故事,且传递出很多能够让人共鸣的情感,可以看做是他们开始成熟的标志,到了《中国乒乓》,邓超和俞白眉的导演技巧越来越娴熟,影片整体故事也较为流畅,热血、搞笑、煽情等元素一个都没少,然观众却似乎已经对他们失去了耐心,加上体育题材一直在国内就不受待见,陈可辛导演的《夺冠》也不过才8亿多票房,那还是因为有女排精神加持,而《中国乒乓》选择中国男乒九十年代最低谷的那段往事,更很难激发出观众的观影热情。
二是剧情铺陈还有很多问题。本片的叙事模式其实有点反常规。
一般体育题材影片在讲故事时喜欢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聚焦某位人物成长,从开始不知名到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引人注目,并且在结尾时一跃成为著名体育明星;还有一种是某位体育人物已经大受欢迎,却因为各种原因走入低谷,但后期靠着自己努力和旁人鼓励,重新攀上事业巅峰。
但《中国乒乓》却不是这样处理。
影片一开始中国男乒就已经跌入历史最低谷,多特蒙德世锦赛决赛输给瑞典,千叶世锦赛更以第七名的历史最差成绩被钉上耻辱柱,于是,中国男乒召回在外执教的戴敏佳教练,寄希望在他的带领下重塑辉煌。
戴敏佳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精神,逐渐将中国男乒的精气神找了回来,经过两年的卧薪尝胆,埋头苦练,1993年的哥德堡世乒赛成了一雪前耻的最好舞台。
然而,在这届世乒赛中,中国男乒还是败给了瑞典队,电影用全片最长的篇幅完整讲述了这次比赛,但看过之后却让人很是恼火,毕竟情感积蓄了那么久,就等着冠亚军决赛的时候来一次大爆发,不料一盆冷水浇下来立刻透心凉,虽然真实历史就是如此,但本片完全可以用两年后的天津世乒赛当作重点来表现,前面的哥德堡只作为铺垫,那么95年夺冠时才有足够的蓄力和热情,并最大程度带动起观众的爱国热情。
三是人物成长历程不够立体,显得过于脸谱化。
一部体育题材电影想要打动观众,除了比赛本身足够精彩外,还必须有讨人喜欢的角色。
本片出现的人物众多,教练团队、五虎将的强大队员阵容,以及一大批甘当绿叶的陪练,可电影却将主要精力放在戴敏佳教练的塑造上,其他角色记忆点很少。
例如许魏洲饰演的白民和,其在哥德堡决赛前肩伤复发,他拒绝接受治疗,冒着残废的危险打封闭强行上场,本可以成为高光时刻的这一幕,却被导演处理的犹如温吞水,特别没有代入感。还有黄昭因为坚持为国家队效力,放弃到澳洲与父母团聚、生活的机会也没有进行过多展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基本看不出来,更别说用人性的挖掘去进一步升华电影的主题。
说到底,本片还只是一部工整的商业剧情片,虽然没有太大失误,但其实也找不出什么亮点,搞笑不痛不痒,燃又燃的不够彻底,很多可以讲述的东西更是遮遮掩掩,不敢放到台面,票房惨败固然可惜,但自身不够优秀,也基本上可以确定与各大奖项无缘,邓超和俞白眉想要票房、口碑双丰收,依然任重道远。
用户29xxx33
花钱看这种电影 我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