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通过之前的初阶课程学习,想必对“食神·伤官”的基础属性特点都有所认识和理解。其中性格特征以伤官为显用心性的命主,不仅同时拥有与食神相类似的优点,诸如:头脑聪明、思维活跃、心态独立、乐于奉献和具创造力。但与此同时,伤官心性与食神相较之下,伤官在孤傲、不服输、任性、爱出风头方面又会更为突出。在传统概念里面,伤官的最高悟性水准不在食神之下,自悟自学的自我成长能力乃十神中之最强,但能否实现超越食神或者过得不差,则需要视乎决定最高上限的原局层次,又或者是确保下限不会过得太差的后天引导。倘若原局中的十神组合不佳,又或后天引导不当,亦往往多有走偏失控,其心性缺点方面亦容易衍生出:自我、猖狂,骄傲、霸道,心态欠平和、心胸气量小,易冲动、难藏事,口无遮拦、难以管束,发起火来不顾后果。其中与食神最大差异,是伤官内心潜藏抗上心理,不利与领导上司相处。
在孩童幼年发育阶段,以伤官心性为主导的八字命主,在管教方面尤为费心。童蒙大多喜欢自由不受拘束,加上伤官属性影响之下,该类孩童对爱出风头,吸引关注方面的需求会比其他同龄人更大。甚至不惜无视规则作出哗众取宠等博人眼球关注的行为,而这种“虽无三头六臂,也要上天入地”的行为并非单纯因“正偏财星”和“劫刃驿马”而成的好动调皮。此时作为父母家长监护人的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和应对这些伤官“童蒙”呢?
其实大多数人心里都希望可以得到别人的关注,只是“一般伤官”心性的孩童往往在适应教条规范的能力和意愿远不及“官、印”组合佳良的同龄人。至于是“能力”还是“意愿”的原因课后会作具体详细的分析。通常孩童希望获取身边人的关注,为求突显本身“伤官泄秀”的本能,而作出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行为实属人之常情。作为家长或者监护人的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伤官心性本身并不可怕,即便是原局不为喜用而落入闲神的伤官,若能接纳引导适当也可大概率避免其祸,转化为功,只有那种先天伤官无制,后天放任自流的才会“为祸百端”,造成遗憾。
因此在孩童作出一些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伤官行为时,我们应该选择“接纳引导”而非“放任自流”。所谓接纳就是理解孩童们的伤官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在没有即时危险的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急于去一味地批评,可以先跟孩童们表示理解,构建双方的沟通桥梁。可以告诉孩子哗众取宠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坏事,爸妈理解你那么聪明总会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是人之常情。但这种破坏规矩哗众取宠是博得别人关注的众多策略中最简单的,或许你也会逐渐发现这种行为方式的“性价比”很低,这么做只能引起别人一瞬间的关注,而引起他人反感很可能会你原先有趣的想法和点子失去了更进一步呈现的机会。所以容易选择它是因为够简单直接,即时反馈快,但伴随的弊端和问题也很多。这就是伤官的第低层境界,伤官无用,即不生财又不合制官杀,只是单纯的无脑发泄。但注意此时的我们只需要去作分析利弊,而不要去作评判和急于贴标签。只需要让孩子一步步构建理解的基础即可。
比起伤官无用作闲神更高一层的运用就是“伤有所用”,就是命理学中的“伤官生财”或者“伤官合杀”。其中生财指的就是交际能力,以财驾驭,一方面以财星为目标,降低伤官的无制破坏性,另一方面财星作为伤官泄出的目的才会有其价值体现,伤官能把精力放在更能吸引众生的事物上,吸引大家的效果层次就开始不一样了。撇开命理易学简单来说,就是要告诉孩子“把控场面”所得的关注,远比仅靠随意捣乱式“破坏场面”的方式更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延长关注时效,其实本质目的同样是引人关注,但是效果对比下来,聪敏的伤官之子一定会发现两者有所不同的。在这个层次里面,与其平行的就是“伤官合杀”,同样是可以体现为把控场面,发挥智慧本领化解矛盾、平息乱局,但难免会因为过于强势的领导力,让人产生畏惧,因此这一层面的获得关注,内在多多少少会藏有别人对“伤官合杀”的敬畏感在里面。
这个时候如果希望可以再上一个层次,我们就应该引导孩子去明白,当他所在的集体团队遇到困难或者陷于困境的时候,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成为那个总能够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人,别人不仅会关注你,尊敬你,还会因为你卓越思维和不服输勇气,更加佩服和信赖你。这就是“伤官制杀”所体现的个人魅力。一般伤官合杀多倾向自己获利,而制杀则更倾向于解决众人之困,使集体共同得益。后期我们还可以适时向童蒙指出,获得关注的长效策略是实现卓越,成为标准。历经初阶班学习了解过的易友都知道,在八字命理的格局体系中,食伤一体尽化形成从儿之势的“从儿”格,一直是伤官格局中的顶级存在。何谓“顶级”?顶级就是在某个领域可以做到极致的专注,比普通人更有悟性,此时食伤泄秀犹如宇宙中发光的恒星一样,无论工作学习或者研究修炼时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这里需要分清,最顶级的格局并非世间收获财权成就作为衡量标准的,毕竟有时候一个人的财富权力地位需要其它因素配合,更何况虚名浊利从来都不是清纯格局作为人生追求的首要目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在专业领域的拥有相当造诣必定是过得不会太差的,名利大多是从儿之人在追求卓越的路上顺道获取而已。
关于命理学上的认知,与童蒙沟通时可无需拘泥细分,我们需要分享给孩童的理念是:在往提升影响力和关注度的路上,只要在某个人的研究领域(本业),也就是学业上或者某项技能能取得进步和成就时,身边的“比劫”(同学和竞争者),都会因那个人掌握了“伤官”(卓越成就)而关注他。凭借学识修养成为了集体的核心,便等于掌握了话语权,就如同一颗发光的星星。当大家都会以这个人为核心围绕在周围,此时作为那个人的你可能就不再需要博取别人关注了,甚至还会觉得想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继续自己领域上的提升。因此作为孩童的你想获得关注没有错,即便“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也没有错,但我们需要明白,简单直接的做法它只属于初级阶段。我们可以不用去批判他,反而是要“接·纳”它,为了让它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更好的效果,更需要去引导它和不断持续地让其升华,令童蒙从心底相信他的聪明才智可以实现更高更好的价值,因为发挥和利用好的(伤官)最终也可以成为卓越。
与接纳相似但容易走偏的就是放任。前面我们所讲的“接·纳”是接受、纳入引导,最终实现升华。而“放·任”的实质却是放弃,任其逐流。两者只是部分形式相似但核心价值相距甚远,切记不可混为一谈。当我们家长收到有其他人投诉甚至学校老师反馈说孩子有“出格”行为时,本来碍于面子本来还想教训一下的,可突然想到伤官如思想,宜疏不宜堵,怕用印教育了孩子就好像剋制了食伤。哗众取宠也好,出格搞事情也罢,心想不好管也就懒得管了,毕竟这就是孩子的天性,自我催眠要接受这种性格形成的局面。因为放任这个选择是低层次而且最轻松的,就如孩童选择以简单粗暴的手段获得关注一样,所以这就是心存侥幸心理的家长把“放任”误以为“接纳”的误区。而放任的后果往往会导致“伤官无制,为祸百端”的凶险局面。
本馆此堂希望传递的信息是:论其命不如策其用。命自生起由天定,先天赋能人各异。唯后天努力尽其诚意经营,人生方能避免跌穿下限。因此当我们去接纳和引导小孩时,首先作为监护人的心态必须要真诚,不能以为有套路就一定能把吉凶逆转。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小孩必定有其潜因,如果不希望最终失望的话,以真诚的态度才是最踏实的捷径。世间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自省与执迷之间若能进行相应的转换,原本坏的也可以变成好。因此当我们知道命局若偏向哪一方,却仍然忽视问题本身,也不去努力改善转化,那么命又怎么会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