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女主原型,清朝的全能女天才,但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资深人士说文史 2025-01-07 21:40:11

史笔如铁,很多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历史书上只是了了几行,而更多的普通人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过客,而在中国古代,女子想在史书上留名大多数要具备三个品德,其一是美貌,其二是道德,其三便是其生命中得要有一个重要的男人,似乎在中国古代女子想要成名必须要有一个男人,或许是她的父亲,是他的爷爷,或是她的儿子,而这位女子王贞仪却是不同。

她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第一不靠美貌,虽然人家长得也很漂亮,其二不靠道德,虽然人家道德水准也很高,三更不靠男人,纯粹是因为她的个人实力太强了,全靠才华吃饭。

根据《清史稿,王贞仪传》记载,”王贞仪读书学骑射。通天算止血,能测星相,旁及其他,且知医……有学识,不可没。”

意思就是她在各种领域都是精通的全才,不管是诗词歌赋,还是星象,周易,八卦,医学等领域全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但是在重男轻女的古代社会,王贞仪是如何做到这一步的呢?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她的人生都经历了什么呢?才获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呢?

王贞仪,字徳卿,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老家在今天的江苏南京,首先王贞仪这一生的学术成就跟她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十分有关的,史书记载王贞仪的爷爷是乾隆朝的宣化知府,换算到今天就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市长,而作为官宦人家的后代,她的家庭为她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帮助。

其中物质上的帮助不难理解,毕竟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即使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也不用为生计发愁,才会有时间有精力去读书。而除了物质,王贞仪家庭对她在学术上的支持和帮助才是最关键的。

这就不得不提她的爷爷,从小没有任何背景全靠读书出人头地的王者辅了,他就是纯粹的靠读书读出了一片天地,改变了家族的未来,所以自然王者辅对待教育是一丝不苟,他在教育自己子女时对他们最大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认真读书,不管男孩女孩一律要读书,甚至还包括他自己的妻子董氏。

所以在那个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里,王贞仪在幼年时便从家里开启了自己的求学读书之路,而她最初的两位启蒙老师便是年富力强的爷爷王者辅,一位慈祥和善且文化素养高的奶奶,相比于当时的大部分家庭教授女子三从四德,绣花舞蹈什么的,王贞仪家所教授给王贞仪的东西可就大不相同了。

她的爷爷教授她算数历法,奶奶教授她诗词歌赋,王贞仪可谓是文理兼修,这也就为她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封建道德的束缚,没有封建礼教的制约,王贞仪的成长可谓是健康又积极的,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塑造出这样的一位天才。

而就当王贞仪的人生在蓬勃发展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王贞仪十岁乾隆四十二年,她的爷爷王者辅突然的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而王者辅这一次并没有成功的从中脱身,被朝廷罢官免职贬去边境戍边。

就这样王贞仪家失去了王者辅这样一个主心骨,这对当时年幼的王贞仪可谓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因为王者辅虽然非常有才华,但他的两个儿子却是非常的平庸,读书虽然算认真但是他们两个一个中第的都没有,也不是他的两个儿子读书不够刻苦,只是造化弄人他们科举的那两次考试参赛选手都是变态级别的,而经过两次打击,他们也就无心取仕了,所以当时王者辅其实是王家唯一做官的人。而王者辅一倒,王家的天便是塌了。

所以年幼的王贞仪只能跟着爷爷王者辅和奶奶董氏去现在的吉林省戍边,就在王者辅到达吉林的时候当时的吉林可谓是盗匪猖獗,民不聊生,但王者辅既是清官又有能力,把吉林治理的非常不错,所以当地人对王者辅一家态度非常好。

根据《题女中丈夫图》记载“王贞仪同白鹤仙,陈宛玉,王小莲诸女士,读书于卜夫人门下,复习骑射于蒙古阿将军之夫人。“所以说王贞仪在东北不仅没有活得饥寒交迫,反而是过的很滋润并且还结交了很多朋友,拜了两位老师。

一位是卜夫人教授她诗词歌赋,另一位蒙古族的阿将军教王贞仪体育。然后学习成果自然是不必多说,史料记载其发必中,每角射,跨马横戟,往来若飞。可以说王贞仪学完之后可谓已经成为了百发百中的高手。

而当时的王贞仪才不过区区十五岁,想象一下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在边疆纵横骑射,而且还涉猎诗词歌赋,数算天文,妥妥的就是小说女主的原型。

但王贞仪在边疆的生活仍然是以悲剧收尾的,在乾隆四十六年,王贞仪回到南京老家去探望父母,但就在她刚离开吉林的时候,他的爷爷王者辅便是突发疾病病逝在了吉林,也许是天意弄人,王贞仪最后也没有能见自己爷爷最后一面,而这也成了王贞仪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因为王者辅一直以来都是王贞仪的精神支柱和老师,随着王者辅的病逝,王贞仪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开始匮乏起来,因为王者辅的两个儿子并没有什么出息,她的父亲一直沉醉于医学,并没有继承王者辅在数学和历法上的造诣,所以一直到王贞仪去世,她再也没有找到哪怕一位在数学上的良师益友了。

虽然如此,但是王贞仪的求学之路却没有断绝,因为她的爷爷一生清贫并没有攒下什么钱,只是为她留下了七十五箱书,并且还立下遗嘱说这七十五箱书都是给王贞仪的,要知道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王贞仪的大伯也就是王者辅的长子,王贞仪的堂弟也就是王者辅的长孙,放着长子长孙不给却把自己为数不多的遗产留给了自己的孙女王贞仪,可见王者辅对他的这个孙女是有多么的喜爱,同时这也是对王贞仪学术的认可。

而对于王者辅的这份遗嘱,她的大伯也没有任何意见,毕竟王贞仪的天赋是有目共睹的,这些书似乎就是应该在王贞仪的手里,在他们的手里只能是明珠蒙尘。

而正是这整整七十五箱的遗物把王贞仪深深的感动到了,据后来王贞仪自述她说道“仪亦知,女子不能承家学,然承所托,定不辱命。”于是接下来,王贞仪便是坚持了长达十年的苦读,奇迹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她几乎学了同龄人几乎一辈子都学不完的知识,可谓是不论寒霜酷暑都不懈怠的学习。

而之后王贞仪的成就让当时很多男子都自愧不如,她自费出版了《象数窥余》解释了三角函数和三角恒等变换,还说确实有很多知识是西方研究的比较透彻,逻辑比较紧密,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在当时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思想并不比现在的我们狭隘。

而她的成就不仅限于此《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历》等等,就算是见过以后要编写中华数学史的时候,王贞仪都是那个绕不开的名字。

但也正是这些著作让她在二十九岁便英年早逝,当时的社会环境注定了女子不能有这样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当时的门阀子弟氏族权贵,都在抨击这位女性学者,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说一个妇道人家不应该去学习这些,况且当时的中国一直用四书五经来当作治学之道,别说是数学著作,在当时文字狱兴盛的时期,就连写诗也要慎重再慎重。

但王贞仪对这些抨击却是置之不理,反而是在安徽民间遇到了懂自己的一位男子,二者可谓是一见钟情,男子名叫詹枚是个安徽书生,因为王贞仪才学高超有没有大学士的架子,甚至还资助过当时的詹枚科举,詹枚便是无可救药的爱上了王贞仪,而王贞仪对这个痴心的小子也十分满意,二者琴瑟和鸣结为了夫妻,之后的日子里便是十分的恩爱,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生活,二人在山水间游荡吟诗作对。

而他们二人更多的是在学术上的共鸣,詹枚辅助王贞仪一起整理她过去的文章,也帮王贞仪完成了新的数学著作,而他们当时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把王贞仪的手稿都整理成一本大书,然后自己独立的出版发行。

但只可惜的是,生活并不只是童话故事,更多的时候像是一本悲剧小说,就在他们两人结婚后的第四年,二十九岁的王贞仪突然得了重病去世,而她的丈夫詹枚也相思成疾同年郁郁而终,如果说小说可能会有起承转合的铺垫,但现实就是这么冰冷,突然之间香消玉殒。

回望她的一生,命运对她有好有坏,在那个年代能够出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有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恩爱的丈夫,王贞仪无疑是幸运的,但是爷爷的蒙冤入狱,自己在社会上遇到的抨击,再加上生活在二十九岁便取走了她的生命,这无疑又是残酷的,但她对中国文学数学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她的名字也将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艮古长存。

0 阅读:7
资深人士说文史

资深人士说文史

资深人士说文史,带给你不一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