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马
每年的“双11”都会被充斥着的各种打折、优惠、返现等消息刺激着人们的购买欲望。其实,“双11”已经发展多年了,很多消费者也已积累了相当深厚的“薅羊毛”习惯和技能,对于商家的一些伎俩也几乎能做到耳熟能详了。
不过,还是有相关机构不失时机地发生警示提醒,近日我们看到中消协发展的一则警示明确表示,一些商家的“双11”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
诚然,在某宝平台上的一些商家,确实存在着价格的反反复复变化,有一些价格之前进行了上调,在“双11”的时候再开始以折扣的名义进行促销,让消费者看到貌似价格给了很大的让利空间,实不知价格已经被动了手脚了。
笔者曾经购买的一些记录,在“双11”前和之后,进行了简单的类比发现,一些物品的价格甚至还不如在之前的便宜,别看“双11”给出了一定的优惠举措。而翻看之前的记录,当初商家也是有相应的活动,因此价格反而更便宜。
如今在“双11”大促中的价格反而不如以前的活动价格更实惠。这样,确实如中消协所言,“双11”时的价格高于之前的价格。此言不虚。
不过,还有一些情况,确实给出了足够的让利空间,比如笔者在京东购买的一些文具用品,购满五件打五折的情况,比原来确实便宜了许多。以前11块的东西,现在也就5块钱。
此外,一些平台的秒杀,或者1元购等活动也确实便宜了许多。不过,这种情况在“双11”之前也有相关的优惠举措。平台针对“双11”的一些优惠券有的是这次单独才有的,这一点是比平常优惠了许多。
经过了历年的“双11”活动,如今的消费者已经越来越成熟了。不会单纯地看以前商家的一些返券、让利促销就冲动地出手了。相比以前的“膨胀”玩法,如今的商家也不再弄那么多“算法”的花样了。
今年“双11”又冒出了一种新玩法,那就是“尾款”的玩法。商家先让用户支付百分之十的价格之后,就给消费者发货,等收到货之后再支付尾款。有点类似于先买后付钱的情况。
大部分用户在收到货物之后,也会支付尾款的。商家合理地揣摩了用户的心理,这种举措也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不过,对于一些“剁手族”来说,在支付尾款的时候,或许也会因为自己当初的冲动消费而懊恼。
针对“双11”已经开启的各种促销活动,中消协给出了六点提醒。除了各种价格的提醒之外,还提醒消费者要留心商家的促销规则,了解各种优惠措施是否有“门槛”限制、适用的产品品类和范围、能否叠加使用以及售后服务措施等。
此外避免浪费,过多囤积也做了提醒。至于各种垃圾促销短信的轰炸,中消协也直面批评。对于当下非常火爆的直播带货,中消协也提醒消费者要保持冷静,克制冲动。此外对售后服务,中消协也告诫消费者,发生消费纠纷时,要及时联系商家或者电商平台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的消协组织或者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中消协还敦促各类电商经营者要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制定简单的促销规则和优惠措施,并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好评返现已经成为商家的一种新的“刷单”行为,通过让出一些小恩小惠,谋求用户给出好评,增加商家的好评率,进而提高销售。此举存在着谋取不当好评的违规行为。
而且,也容易带来很多不实或者虚假好评。一度时间,亚马逊出“重拳”打击虚假好评,为此关闭了大量电商店铺,理由就是卖家“不当使用评论功能”“向消费者索取虚假评论”“通过礼品卡操纵评论”。据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的统计显示,从5月开始,亚马逊平台上被封店的中国卖家超过5万家,已造成行业损失金额预估超千亿元。
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对“好评返现”作出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采取以返现、红包、卡券等方式诱导用户做出指定评价、点赞、转发、定向投票等互动行为。
但是,我们在一些电商平台上购买的物品收到之后,都能看到一张类似于红色的卡片之类的,明确提示只要给予好评,就可以收到红包返现之类的提示语。有理性买家已经明确表示,现在好评的参考性已大大下降,消费者需要研究中差评,并通过各种测评、开箱视频来权衡商品真实的使用情况。
在不同平台购买的物品,真正的效果如何,或许也只有收到货物之后,在实际体验之后,才能真正感受到了。在这方面,平台的选择就非常关键了,而且自营、旗舰店和普通商家的产品,有时候是可以立竿见影地分辨出来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