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也就是公元643年,李世民下诏正式册立李治为皇太子。在历史上,唐高宗李治得到的评价也并不高;甚至在李世民时期,也同样不看好这个儿子,但最终为何还是立了李治为皇太子呢?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要是没意外的话,李承乾将是大唐的第三位皇帝,可偏偏意外还是发生了,他竟然发动了叛乱;史料记载,李世民总共有十四个儿子,除了前太子李承乾被贬之外,还有十三个儿子;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在储位人选上犯了难。
古代讲究立嫡立长,李承乾没有机会了,二皇子李宽也可直接排除,因为他过继给了唐高祖李渊的第五子李智云承继香火;所以又轮到三皇子吴王李恪了,还有四皇子魏王李泰,至于李治的其它的哥哥弟弟,唐太宗没考虑过。那么身为九皇子的晋王李治有何优势战胜他俩呢?
虽有嫡长子继承传统,但纵观整个唐朝历史,几乎没有嫡长子顺利继承皇位的。吴王有长子身份,但他又不是嫡出,很尴尬;同时吴王李恪最像太宗,但生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四弟李元吉之妻,唐太宗李世民有点忌惮,再加上长孙无忌的推波助澜,吴王李恪就没机会了。
魏王李泰更加难,与李承乾斗得如火如荼,且有觊觎储位的想法,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不喜。最终选择了晋王李治,除了别无选择之外,李治也有优势,性格柔弱,但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善,而且没有觊觎皇位之心;太宗也渐渐认可了这个儿子。
第二,长孙皇后的孩子大业九年,公元613年,13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为李世民生了三子四女,三子分别是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那个时候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很少陪伴家人,长孙氏便分担了家庭的重任,默默支持李世民,李世民才能放心大胆的在外面打仗。
哪知好景不长,当李世民扫除外患,海内大治的时候,长孙皇后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一直陪在长孙皇后的身边;同时对他们的孩子格外疼爱,希望能够弥补一些遗憾。所以李治就非常有优势,源于自己的生母,而且又是嫡子,比长子更有份量。
第三,舅舅长孙无忌的极力推荐长孙无忌被李世民列为凌烟阁之首,说明李世民是非常信任他的,他说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而且又是李治的舅舅,这就是李治争取储君最大的资本。当然了,长孙无忌推举李治也是有目的的,他看中了李治的柔弱,想继续掌控权力,才会极力向太宗皇帝推荐;不过最终还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低估了唐高宗的实力。随着高宗的上台,长孙无忌的宰相生涯也就到头了。
最终,李治在这些优势下,终于成为了大唐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也并非史书写得那么不堪。在高宗的治下,大唐的疆域变得更辽阔,百姓更加安居乐业,有“贞观遗风”的体现,实现了唐太宗生前的遗志。
高宗时期,为了避免权利再次被长孙无忌那样的权臣把持,便交给了身边最亲近的人——武则天,因为在李治看来,等太子李显继位,武则天必会交出权柄;毕竟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女人敢做皇帝的。最终还是低估了武则天的野心,不过,也是无法预料的事,不能怪在唐高宗或唐太宗身上。
说实在的,李世民要是知道李治在位时期的表现,应该会感到欣慰;自己选对了。其实也不算歪打正着,之前立李治为皇太子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呢?觉得有道理的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有不同想法的可以评论区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