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身边都有一些奸佞之人,有操控天子的权臣,有陷害忠良的奸臣,有受宠的宠臣,也有善于投机的佞臣;他们是国家的蛀虫。但是,皇帝又离不开他们,只能好好利用,用好还好说,用不好则风险会很大;正如魏征所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那些围绕在皇帝身边的权臣、奸臣、宠臣与佞臣都有不同的特点,今天为大家科普一下。
这几个称呼都有贬低的意思,但又不仅仅如此,有点复杂;在解释的同时顺便举例说明,方便理解。
权臣:拥有权力的大臣,架空皇帝,独揽大权像这样的人物主要有西汉的霍光,明朝的杨廷和,唐朝的长孙无忌、秦国的吕不韦等等;当然了,太监里也有权臣,如唐朝后期,天子的任免都有决定权,比如说仇公武,就立了唐宣宗李忱为皇帝。就拿霍光来说吧。
汉武帝刘彻临终托孤四大辅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以及桑弘羊。上官桀和桑弘羊两人跟霍光有过嫌隙,于是联合燕王刘旦组成一派,干掉霍光,废除汉昭帝刘弗陵,结果反被霍光干掉;再加上金日磾在汉武帝去世的第二年也走了,所以朝政大权落入了霍光手中。汉昭帝英年早逝,有生之年未能夺回天子权柄;之后海昏侯刘贺在位不到一个月,就因干过1000多件荒唐事被霍光废掉;直到汉宣帝刘询继位多年熬死霍光之后,才拿回了天子大权。
这就是权臣,如果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那么就如同傀儡一般,受人控制。也有未能夺回大权的汉献帝,被曹操控制,直到退位。
奸臣:残害忠良及结党营私的大臣像南宋的秦桧、北宋的蔡京、明朝的严嵩等等;这类人有才能,但同时也心狠手辣,没用在正途上;真是一体多面。
秦桧是进士出身,字也写得好;但陷害岳飞,主张议和,令人不齿。
蔡京能写一手好字,当宰相时,善于弄权,卖官鬻爵。
严嵩也是书法家,而且还是进士,陷害过首辅夏言以及忠臣杨继盛。
像这类人主要有和珅、董贤、王振等等。
和珅大家都知道,乾隆的宠臣,知道他贪,也装作没看见。
董贤,是汉哀帝的男宠,22岁便官拜大司马了,同时代的王莽38岁才当上的大司马,这待遇不一般。
土木堡之变,就是太监王振撺掇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的;要不是皇帝宠信,也不至于亲自出马。
这类人又有小人之称,主要有李林甫、杨国忠、魏忠贤、刘瑾等等;李林甫讨好唐玄宗,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杨国忠与李林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刘瑾极力讨好还是太子的朱厚照,魏忠贤则是讨好朱由校的乳母客氏而受重用。
其实不难发现,这四个称呼有时可以同时用在一个人身上,比如说秦桧。
前期讨好宋高宗,完全是佞臣的表现;宋高宗宠信秦桧,这是宠臣;杀害岳飞,这是奸臣;后期排除异己,权力过大,对宋高宗产生了威胁,这是权臣。我们经常说秦桧是奸臣,主要是害岳飞这件事的影响太大了,盖过了宠臣、佞臣与权臣的定义,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所以说,一个人是多面的;不能一概而论。
不管是做权臣、奸臣,还是宠臣、佞臣,结局都不好;老话说的,“多行不义必自毙”。说了这么多,不知大家对这些概念是否都已了解,可以评论区留言,顺便点赞鼓励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