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名国际生打卡聊城运河博物馆,文化交流背后各打算盘

清风过竹影 2025-03-25 16:29:37
39个国际学生,跑去聊城运河博物馆溜达了一圈,这事儿挺有意思。表面上看,这是场文化交流,展示咱们的运河文化,让老外们感受一下中国历史的厚重。

但仔细想想,这事儿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先说说这“文化交流”。现在流行文化输出,恨不得把中国元素一股脑儿塞给全世界。但效果嘛,见仁见智。有时候,用力过猛,反而让人觉得刻意,甚至有点“尬”。就像硬要把京剧脸谱印在T恤上,老外穿起来,可能觉得就是个花哨图案,get不到背后的文化底蕴。这次的运河文化之旅,算是一种尝试,让老外们自己去看、去感受,效果可能更好。可问题也来了。让老外“看见”了运河,就能“读懂”运河吗?博物馆里摆着的文物、数字国画,确实能让人感受到运河的繁华。

但运河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它还承载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以及一代代运河人的生活。这些东西,光靠参观是看不出来的。再说了,这39个国际学生,来自斐济、也门、所罗门群岛,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他们对运河的理解,肯定也不一样。来自内陆国家的学生,可能对水利工程更感兴趣;来自岛屿国家的学生,可能更关注运河的航运功能。指望一场参观,就能让他们彻底了解运河文化,有点一厢情愿。而且,我们展示的运河文化,往往是经过“美化”的。博物馆里展示的是盛世景象,是漕运的繁华,是商贾云集的热闹。但运河的历史,也有不堪回首的时刻。比如,为了漕运,沿岸百姓付出了多少代价?

为了维护运河,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这些东西,我们很少提及。当我们习惯性地将文化交流视为一种单向的“展示”时,是否忽略了真正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与其让老外们被动地接受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不如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碰撞出真正的火花。仅仅这39个国际学生,就引出了这么多思考。说到底,文化交流不是简单的“你给我看,我给你看”,而是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我们要展示真实的中国,包括辉煌的成就,也包括曾经的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与其说这是一场“外眼看聊城”的活动,不如说这是一次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机会。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如何让文化交流更加深入、更加真诚。这不仅仅是聊城的事情,也是整个中国的事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