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初给我们的感觉是啥样的?
这是四周国家都心悦诚服,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都恭敬顺从的大国风范。
依旧是震慑四方,各国前来朝拜的帝王风范。
长安城那轮皎洁的月亮,照亮过王维眺望的广阔天地,渭河水面上的秋风,轻轻扫过杜牧回望时那繁华似锦的景象!
贞观盛世、开元好时光;李龟年那动人的曲子、公孙大娘那厉害的剑舞;杜甫那激情满满的年轻岁月,还有李白那逍遥自在的饮酒作诗日子,这些充满活力、自由自在、光彩夺目的东西,一块儿拼凑出了那段前所未有、耀眼夺目的盛世景象。
可是,这难道就是真正的大唐吗?
对,不过肯定不是全部内容!
大唐王朝将近三百年的岁月,前半段那真是风光无限好,热闹得跟过年似的。可谁也没想到,安史之乱一来,就像晴天霹雳,把歌舞升平的美梦都给震碎了。胡人的骑兵如洪水猛兽,把皇宫都给踏平了。原本那个辉煌的时代,就在唐玄宗慌张逃跑的背影中,彻底崩塌了……
诗仙他才华横溢,一张口就道出了盛唐的风貌,但人们往往没注意到,那辉煌背后藏着多少山河被毁,又有多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皇帝威势减弱,各地领主各自为政;异族势力趁机打进来,战争不断。其他朝代遭遇过的惨痛事件,一点不差地也在日渐衰败的李唐王朝里重新上演。
长安这座京城,那时候可是全球最热闹的城市。但安史之乱后的一百五十二年,它真是倒霉透顶,被外敌六次狠狠地践踏。更糟糕的是,大唐的皇帝们,竟然有九次因为战乱慌张地逃跑,长安可都是看在眼里。
国都六次沦陷,皇上九次搬家,盛唐的风光早已不再。在那个帝国走向衰落的漫长时期,国家就像要倒塌的高楼,摇摇欲坠。长安城里,到处都是破败的景象,过去的美好时光,现在都只能在回忆里找寻了……
【安史之乱,一切祸乱的开始】
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的第九天,安禄山这家伙,他既是范阳、平卢的节度使,还管着河东,突然之间就反叛唐朝了。他带着叛军往南冲,那速度跟砍瓜切菜似的,快得很。你猜怎么着?仅仅用了三十三天,洛阳这座东都就被他们给占领了。之后,叛军还屯在了陕郡,那架势,明摆着是想继续往关中打过去。
这时候,已经上了年纪的唐玄宗李隆基,又听了坏心眼儿的宰相杨国忠的瞎话,硬是让守着潼关的哥舒翰带着兵往东去打敌人。没想到,在灵宝那一仗,二十万好不容易才凑起来的大唐士兵几乎全没了,就连天险潼关也让叛军给占了。
潼关被攻破后,关中平原就完全暴露了出来,长安城的东边再也没什么能挡敌的了。唐玄宗一听前线打了败仗,吓得不行,756年6月13日晚上,他急急忙忙就带着人从宫里逃了出来,一路往西跑到了蜀地。
第二天,皇帝的车队走到了长安西边二十多公里外的马嵬坡,守卫的士兵们因为离开家人还要跑老远,心里不爽就闹了起来。结果,杨国忠立马就被砍了头,贵妃杨玉环也被逼着上了吊。这事儿之后,玄宗皇帝面子丢光,成了一个没人理的孤老头,只好继续往西去四川。
太子李亨在这里跟老爹走了不同的路,他带着兵马一路北上到了灵武。到了那年的七月,他被全军推举当上了皇帝,大唐就迎来了唐肃宗时期。李亨也成了唐朝第一个不在长安登基的皇上。
玄宗跑了十天后,叛军打进了大唐京城。安禄山一到,立马就把留在长安的李唐皇亲国戚,还有杨国忠、高力士那帮人,总共八十三个人,全拉到大街上给杀了,杀鸡给猴看。
接着,那些跟着玄宗皇帝逃跑的官员、管禁军的头头们的家人,就连还没长大的小孩,也都被残忍地处死了。
在长安城里,那些王爷、侯爷、将军、大臣们,要是他们跟着车驾出门或者家里有人留在长安,那全家老少,连小孩都得遭殃,一个都跑不了。(根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
那时候,士兵们在长安城里头横冲直撞,放火、杀人、抢东西,啥坏事都干。他们还抓了好多宦官和宫女,强行带走,一路押送到大燕王朝的首都洛阳去。
公元756年那会儿,唐朝已经成立了快140年了,可长安城头一回被外头的敌人给打进来了,皇上也是头一遭不得不离开京城。打那以后,大唐的运气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由盛转衰的拐点就这么来了,而且,后面还有更多的倒霉事儿在排队等着。
【天子再迁,吐蕃的巅峰时刻】
公元763年,也就是唐宝应二年的一月份,史朝义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上吊自杀,这样一来,闹腾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是,大唐王朝已经被叛军摧残得快要不行了,还没能喘口气,新的麻烦就跟着来了。
“安史之乱”一闹,唐朝政府没办法,只好把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这些边防要塞的精兵强将都调回国内,去平叛乱军。边境上,就只剩下些老弱病残在看家了。
吐蕃军队瞅准大唐的空隙,从西域那边偷袭过来。没几年功夫,大唐西北的好多州县就被他们一点点占去了,河西、陇右这些地方全都被吐蕃给掌控了。
763年广德元年夏天七月时,吐蕃带着吐谷浑、党项、羌族和氐族这些部落,凑了二十多万人,又一次对唐朝发动了大规模的攻打。
那时候,宦官程元振仗着皇帝宠信,手握大权,却对前方的战事不管不顾。他既没派兵去帮忙,也没跟朝廷说一声。等到吐蕃的军队已经打过了邠州(就是现在的陕西彬县),唐代宗李豫这才知道有敌人打进来了,吓得赶紧让各个地方的军阀带兵来救驾。同时,他还把一直待在家里的郭子仪给请了出来,让他到咸阳去指挥防守。
不过,好多藩镇因为受不了宦官掌权,心里对朝廷有了怨气,就都站在一旁看热闹。那个只想着争权的程元振,也硬是不肯派兵帮忙。郭子仪,他好久没掌权了,手下的人都散了,身边连个能用的兵都没有。所以,他只能干瞪眼看着敌人一点点逼近长安。
十月七号那天,西域的联军已经过了渭水,眼看就要打到长安城门口了。代宗皇帝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带着几个禁军和宦官,匆匆忙忙地逃出京城,跑到陕州去了。到了十月十号,吐蕃的军队没费多大力气就进了长安城,把地方给占了。
很快,那些入侵的人就开始到处放火、杀人、抢夺财物,他们不仅抢了官府和市集,还烧了老百姓的房子,整个长安城被洗劫一空,啥都没剩下。更让人气愤的是,那些本来应该保护百姓的禁军,早就投降不抵抗了,他们不但不站出来阻止暴行,反而趁着混乱也加入抢长安城的队伍里。长安的老百姓吓得要命,好多人都吓得赶紧逃跑了。
到了紧要关头,幸好唐朝还有郭子仪这位忠心不二的将军。在没有内外支援的艰难处境下,他集结了四千多名残兵败将,毫不犹豫地决定反击长安。
郭子仪一路上使了个妙招,白天弄得阵仗挺大,旗帜飘扬,晚上就点起一堆堆篝火,好像大军马上就要杀到。他还偷偷找了上百个江湖上的朋友,天天在长安城里捣乱,到处传话说郭子仪带着十万唐军,眼看就要攻打京城了。
汾阳王大名鼎鼎,让吐蕃兵一听就吓得不行。加上长安的钱财宝物早被抢光,所以在十月二十一日,他们慌忙撤离了长安。过了两天,郭子仪带着军队进了城,长安这座被占领了十五天的城市,终于又回到了大唐手里。
吐蕃王朝最辉煌的时候,就是他们打下了大唐的都城。这可是连松赞干布这样厉害的君主,一辈子都没做到的大事情。
几年光景里,国都接连被攻破,皇上也不得不逃难。这事儿不光丢人,更是把唐朝里里外外的问题都给暴露了出来。国家内部混乱,外面敌人虎视眈眈,老百姓的心也散了,整个国家的实力大不如前。
【泾原兵变,唐廷已威严扫地】
安史之乱被摆平后,唐朝看似恢复了平静,但实际上黄河下游那边,各个节度使都手握重兵,各管各的地盘。这样一来,中央的权力就被大大削弱了。
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了。那时候,节度使的职位已经不再由朝廷说了算,而是默认由子孙世袭。他儿子李惟岳就按照老规矩,给朝廷递了份申请,想接着当节度使。
两年前,代宗皇帝李豫去世了,现在坐在大唐皇位上的是刚当了两年皇帝的德宗李适。这位年轻的皇上心里头就想着要让大唐重新威风起来。为了管住那些藩镇,他就没答应李惟岳的请求。
李惟岳心里憋气,立马拉上魏博的田悦、淄青的李正己,还有山南道的梁崇义,一起起兵造反了。
这时候,光靠着唐朝中央的军队已经打不过叛军了,德宗皇帝没办法,只能想了个“让藩镇打藩镇”的招儿。他调来了河东、昭义、淮东这些地方的大将,让他们一起来帮忙平定叛乱。
战斗一开始,唐军很快就占了优势,但那些藩镇都各有各的小九九,互相勾结又背叛,朝廷,奖赏惩罚都乱来,结果节度使们投降了又反叛,自己封王的事经常发生。藩镇里面也是乱成一锅粥,军阀们打来打去,这局势,看着是越来越糟糕了。
783年秋天,那时候是建中四年,本来应该去打叛军的淄青节度使李希烈,突然反了唐朝,自己称帝了。他还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去攻打河南的襄城。
为了打破襄城的困境,德宗又一次让泾原各地的军队出动去帮忙。当泾原的领头人姚令言带着兵马路过长安城时,手下的士兵们都想着,离开家乡,跑到这么远去打仗,朝廷肯定得给不少好处。可没想到,啥也没捞着,就连出发前该有的送行饭,也只是些糙米和青菜。
泾原的士兵们被惹毛了,实在憋不住就闹了起来,刚到浐水就立马掉头,直愣愣地往长安皇宫冲。这时候,守城的禁军都被调去河东打仗了,京城里空荡荡的,德宗皇帝一看这架势,没辙了,只能急匆匆地逃跑。
拿下长安后,泾原的将士们干脆一鼓作气,不光抢了京城的国库,还直接推举太尉朱泚当上了皇帝。为了出口恶气,他们还残忍地杀害了七十七位李唐皇族的亲人。
十月十号,“新头儿”朱泚亲自带兵上阵,把逃跑的皇上李适给围在奉天(就是现在的陕西咸阳乾县)里头,一围就是三十多天。
尽管李晟这位猛将很快就把长安给夺了回来,朱泚也在短短一年内被打败丧命,但那场泾原之变,真的让人大跌眼镜。就五千叛军,竟然把长安给攻占了,皇帝流亡在外,还被困了好几十天。虽说最后唐军又赢了,可这场胜利,却让大唐王朝丢了大人了。
另外,看到那些势力强大的节度使,吃了大亏的德宗心里头很是害怕,态度也由硬气变得软和了,打那以后,在处理藩镇各自为政的问题上,他更是觉得使不上劲儿了。
【黄巢起义,长安的至暗时刻】
公元875年,也就是乾符二年的时候,大唐帝国碰上了自打“安史之乱”以来最大的一场灾难。
黄巢这个人,以前是个卖私盐的,科举考试老考不上,心里头对科举和唐朝政府那叫一个不满。在河南濮阳,他一咬牙,带着人就开始反唐。从那以后,他们这支起义队伍就在江淮河汉那片儿来回打游击,越打名头越响,人也越来越多,最后都发展到几十万人了。
880年冬天,广明元年那会儿,黄巢打下了东都洛阳后,立马转头往西边打过去。他们在潼关那场大战里,赢得了特别关键的一仗。
潼关被攻破后,长安城就变得特别危险,情况跟“安史之乱”那时候差不多。僖宗李儇,也跟当年的玄宗皇帝一样,做了个决定。在叛军还没到之前,他就让五百名神策军保护自己,火急火燎地带着几个亲王跑出京城,跑到四川那边躲起来了。
十二月十三号那天,黄巢带着六十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到了长安。他们这些起义的军队,进了城以后,一点都没打扰百姓,反而还自己掏钱帮穷人。黄巢更是贴出告示告诉大伙儿:“黄王起兵,就是为了老百姓,不像李家那样不管你们死活。你们就安心待着,别怕!”
可没想到,那种和平的日子只过了短短两天。起义军抢完唐朝皇宫,对李唐皇室还有那些当官的、有钱的大商人进行残忍的报复后,还没过瘾,就开始在长安城里到处捣乱。他们不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把魔爪伸向了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干尽了伤天害理的事。
那些起义军,口口声声说要让老百姓“安稳生活,别怕”,可他们进城才三天,就闹出了天大的乱子,让大家都吓破了胆。那个黄巢,就是这场大祸的领头人,他趁着长安城里一片哭声喊声,自己坐上了皇位,当上了大齐的皇帝。
第二年四月,勤王的军队打回长安,黄巢就先撤到了灞上。等他又回到京城,因为心里恨城里老百姓帮了唐军,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也为了出口恶气,他就下令杀了城里的百姓。就这么几天时间,八万多无辜的人就被他杀了。
公元883年4月,黄巢被藩镇军队围得走投无路,最后只能大败而逃。在匆忙离开长安之前,起义军彻底失控了,他们不光拼命抢东西,还“放火烧抢,皇宫、市集、民宅,大部分都被烧成了灰烬,十之六七都没能幸免。”
繁华京城,雄壮长安,被那些疯狂逃亡者的残忍行径摧毁,变成了一堆堆烧焦的土地和破败的建筑物。
【藩镇混战,动荡中的大唐王朝】
公元884年六月那会儿,黄巢闹的那场大革命算是彻底垮了。到了第二年三月,咱们那位在四川躲了快五年的皇上僖宗李儇,终于回到了他好久没见的长安城。
回到皇宫的那个月,僖宗皇帝就琢磨起《后汉书》里的话,“老是想着祖宗打下的伟大基业,希望能传给千秋万代的子孙”,于是他就下命令,把年号给改了,新年号叫“光启”。
大唐王朝经历劫难后,早就没了以前的风光。关中、陕西那边,各个藩镇割据一方,手握兵权,朝廷都管不了他们立谁废谁。两河、江淮的税收也不上交中央了,皇帝的话,也就河西、山南、岭南那几十个县还听听。以前多热闹的长安,现在宫殿破破烂烂,到处都是废墟,看着真让人心酸。
没多久就换了个新年号,那时候,大权在握的太监田令孜跟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因为抢盐池的生意闹翻了。接着,他就拉上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一起发兵去打王重荣。
王重荣赶紧向河东的节度使李克用求帮忙。藩镇之间乱打一气后,朱玫和李昌符的联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只能带着剩下的兵马逃回自己的地盘。田令孜的神策军也伤得不轻,只好又带着唐僖宗从长安逃跑,跑去了凤翔,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之后,李克用带着兵马冲进了长安,到处放火抢东西。
僖宗在光启四年,也就是公元888年二月,好不容易又回到了长安。但这些年他到处逃难,战争也把他吓得不轻,结果一回京城,身体就垮了。才呆了一个月,27岁的李儇皇帝就突然因为生病死了。
宋文通作为神策军的头头,因为一路保护皇上立了大功,所以僖宗皇帝很高兴,给他赐了个新名字叫李茂贞。不仅如此,僖宗还一步步提拔他,先让他当上了武定节度使,后来又加了凤翔和拢右两个地方的节度使头衔。
之后,李茂贞在凤翔的势力越来越强,变得越发放肆张扬,还插手起朝廷事务来。这让刚坐上皇位的唐昭宗李晔非常不高兴。
为了搞定身边的这个隐患,昭宗在892年下令,让李茂贞去当山南西道节度使。可没想到,他不但不听命令,还用很冲的话回怼朝廷:现在国家乱成一锅粥,我要是不在凤翔镇着,以后皇上再跑路,还能往哪儿躲?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战马难以驯服,我最担心的是边疆的百姓,会因此遭受灾难。不知道皇帝的车驾流离失所后,将会去往何方——《资治通鉴·唐纪》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那个年轻冲动的皇上被惹毛了,根本不理会大臣们的劝告,非要派兵去打凤翔。结果,派出去的禁军几乎全打了水漂,损失惨重。这时候,李茂贞又拉拢了邠宁和华州两个地方的节度使,他们联合起来,直逼京城。昭宗皇帝一听这消息,吓得赶紧跑到终南山的石门躲起来。还好李克用听说皇上遇了难,赶紧带兵赶到关中,这才保住了长安城。
第二年,唐昭宗从石门回到了京城,他赶紧招兵买马,并让皇室的人去管。李茂贞心里又嘀咕起来,觉得朝廷这是在防他,于是他又一次发兵,直接把长安给打了下来。进了城,他的士兵就开始到处抢东西,好多宫殿都被烧成了灰。昭宗这下又慌了神,赶紧逃跑,跑到华州的时候,又被那里的刺史韩建给扣了下来,在藩镇一待就是三年。
“黄巢起义”闹过之后,唐朝就变得特别乱,里面宦官瞎折腾,外面藩镇也欺负它。国家其实已经没啥实权了,就像个空壳子。僖宗和昭宗这两位皇帝,本来是正统的代表,结果却成了节度使手里争来抢去的工具,他们就想着用这俩皇帝来给自己壮声势。
【繁华落尽,天子的最后远行】
昭宗逃到华州那会儿,韩建为了更牢地攥住皇帝,把十一个李唐皇亲国戚都给杀了,还想尽法子把禁军给遣散了。这时候的昭宗,就跟被关起来一样,只能由着韩建摆弄。
到了乾宁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898年,宣武节度使朱温把东都洛阳给占了,他的势力就越来越大。这时候,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他们几个,没办法只能先联手,主要是怕朱温找个借口,比如说勤王,然后就带着兵马往西边打。所以,这些藩镇的大佬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把长安的宫殿再修一修,然后在那一年的八月,把昭宗皇帝给请回了京城。
回到长安没多久,唐朝朝廷又闹出了大事。那是在天复元年,也就是公元901年,宰相崔胤和宦官韩全诲为了争权夺利杠上了。崔胤打算把朱温叫到北京来,一起对付宦官。可没想到,这事儿被泄露了,韩全诲抢先一步,把昭宗皇帝给绑架了,然后跑到凤翔投奔李茂贞去了。
皇帝哪能让别人抢在前头?朱温一听这消息,火冒三丈,立马在902年十月带兵往东边打过去,把凤翔城给围了起来,一围就是好几个月。
被围了很长时间后,城里的粮食都快吃完了,再加上天气特别冷,被冻死饿死的人数都数不清。李茂贞实在没办法,就在天复三年(903年)的一月,把韩全诲等二十人给杀了,然后找朱温求和,条件是把昭宗送回去。
把唐昭宗接回长安后,朱温就很轻松地控制了关中这一带。那时候,他的军队强大,战马雄壮,整个天下,没人敢跟他对着干。他还借着皇帝的名义,指挥其他诸侯,慢慢地心里就琢磨着要把李唐王朝给替换了。
昭宗心里明白自己的处境,对朱温的话那是言从计听。但关中这块地儿,朱温可管不着。老呆在长安,他怕哪天朱温就给他来个措手不及。所以,在904年正月,他就找个由头,让昭宗搬到洛阳去了。
三月里,昭宗带着满心的不舍,离开了长安这座都城。他回头望了望那一座座宫殿,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给他送行的老百姓。这位心里明白此行凶险万分的大唐皇帝,悲伤地说:“别再喊我万岁了,我以后不再是你们的君主了。”
那年八月,三十七岁的唐昭宗李晔,在洛阳皇宫里头,被朱温派人给害了。他儿子李柷接了皇位,可才坐了三年龙椅,就被朱温逼着把位置给让了出去。大唐王朝,辉煌了289年,现在算是彻底完了,成了过去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