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和F-22,一直是两个不可避免要正面交锋的对手。
最近,由中国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张东,带领团队进行了一场数字化模拟对战。
这场模拟绝非儿戏。
要知道,张东团队,可是中国尖端军事技术研究的王牌团队。
他们的结论,经常震撼军事科技圈。
用最严谨的科学方法,还原了可能的空中对决场景。
两架世界顶级的五代战机,在虚拟空间里你来我往、生死较量。
为什么这场模拟如此引人注目?
因为歼-20和F-22,代表了中美两个超级大国在空中作战科技的巅峰水平。
F-22被誉为“空中杀手”,是美国长期以来的空中霸主。
而歼-20,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隐身利刃”。
这场模拟对战,不仅仅是技术较量,更是一场国家实力的比拼。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数字模拟。
但对于军事科技圈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划时代的较量。
历史上的研发歼-20研发,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
当时,西方国家实施技术封锁,高科技都不让中国碰。
正是在这种逆境中。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科研团队,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自主研发之路。
科研人员,二十多年里没日没夜地折腾。
就为了造出这么一架,能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飞机。
从最初的数字模型、风洞试验。
到2011年首次公开亮相,再到2017年正式列装。
F-22猛禽,是美国镇国之宝。
冷战后期,美国空军意识到苏联的苏-27等先进战机,对美国构成严峻威胁。
为了保持绝对的制空权。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末,启动了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计划。
F-22,于1997年首飞,2005年正式交付。
这款战机的研发耗资,超过650亿美元。
可谓是,美国军工史上最昂贵的单一武器研发项目。
歼-20,擅长在区域防空和远程打击。
F-22,用于空中优势、地面攻击和电子战等多种任务。
隐身、机动、作战半径隐身技术是第五代战机的核心竞争力。
F-22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非常小,仅为0.1平方米。
独特的S形进气道设计。
可以有效遮蔽发动机风扇叶片,减少雷达反射。
二元矢量喷管,不仅提供超强的机动性,还能极大地降低热辐射信号。
歼-20隐身同样出色,但细节略有不足。
其采用的DSI(面面耦合)进气道是一大亮点,可以在不用可动动件的情况下降低雷达反射。
根据军事专家估计,歼-20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约为0.05平方米,侧面约为0.1平方米。
后方相对较大,约为1平方米。
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机动性,是第五代战机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歼-20鸭翼设计,堪称巧妙。
在超音速和亚音速飞行中,都具有极高的机动性。
可以在9G过载下,完成极其复杂的空中机动。
转弯半径,可以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其先进的飞控系统,能够在毫秒级内响应飞行员的操作指令,在高速飞行中如臂使指。
在某次模拟对抗中。
它在高速飞行中,能够在0.3秒内完成90度急转。
这种机动性,即便是F-22也难以完全匹敌。
歼-20的航程设计堪称跨洋利器。
12吨内部油量。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轻松穿越第一、第二岛链,覆盖西太平洋广阔空域。
最大作战半径2000-3000公里。
能在远离本土的区域执行长程拦截、侦察和打击任务。
相比之下,F-22短板就暴露无疑。
其8吨内部油量和800公里的作战半径,更多是基于冷战时,在欧洲战场的作战需求设计。
限制了F-22的灵活性。
从关岛起飞的F-22,其有效作战范围相对狭窄。
需要依赖空中加油等辅助手段,才能扩大作战半径。
设计哲学歼-20的航电系统,可谓“神经网络”级别。
其先进的数据链系统,能够在瞬间与预警机、地面指挥中心、其他作战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可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并在短时间内,进行目标优先级排序和作战方案推演。
F-22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同样先进。
但在多平台协同上略显逊色。
其数据链系统主要服务于美国本土和北约盟国,在全球范围的适应性不如歼-20。
F-22航电系统相对落后。
虽然进行了一些升级,但整体信息化水平不如歼-20。
歼-20内部弹舱容积,约为12-15立方米。
理论上可携带4-6枚,中距离空空导弹或2-3枚精确制导空地导弹。
相比之下,F-22专注于空中优势作战,其设计更侧重于空战能力。
主要携带AIM-9X和AIM-120空空导弹。
内部弹舱空间相对有限,约为7-9立方米。
其对地攻击能力受限,主要依赖外挂武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隐身性能。
歼-20研发之初,就预留了大量技术冗余。
以航电系统为例。
歼-20的机载计算机系统,预留了约30-40%的升级接口,未来可以轻松更新软件和硬件。
发动机,歼-20就可以将推力从初代的约13吨,提升到未来的16-17吨,增幅超过20%。
相比之下,F-22已经被封装。
美国,在2011年,就已经关闭了F-22的生产线,进一步升级将变得异常昂贵。
F-22的一小时飞行成本,已经高达40万元人民币。
任何升级,都会进一步推高这一数字。
歼-20的设计哲学,更加开放和前瞻。
可以不断进化,根据最新的技术发展和战场需求进行持续升级。
而F-22则更像是一个已经被“固化”的经典型号,未来改进空间相对有限。
一个虚拟战场这个团队用的数字化模拟系统,在电脑复制出一个虚拟战场:
从战机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传感器。
到导弹的飞行轨迹,都能精准模拟。
既然F-22的具体数据不完全,他们就故意将歼-20的技术参数调低。
结果呢?
歼-20竟然在模拟对决中都稳稳占据上风,最终胜率惊人地高达95%!
战斗机单枪匹马作战,但歼-20引入了智能作战模式。
每架歼-20都是一个指挥官。
直接控制2-3架无人机,它们就是战场上的替身和侦察兵。
当歼-20编队遇到F-22时,无人机将发挥关键作用。
其中一架无人机可以主动吸引火力,迫使F-22开火。
同时,另一架无人机进行战术牵制,分散敌机注意力。
F-22,它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机作战模式,缺乏协同作战能力。
一名飞行员不再是孤军奋战。
通过人工智能和无人机编队实现更精准、更安全的作战目标。
一架歼-20可以同时指挥2-3架无人机。
作战效率可以提升约60%,同时将飞行员生存风险降低近50%。
一架先进战机的造价,可能超过1亿美元。
而一架无人机可能只需要几十万美元。
通过这种方式,军队可以用相对低廉的成本,大幅提升整体作战能力,经济又安全。
从鸦片战争被动挨打,到如今能与世界顶级战机正面叫板。
这是何等惊人的蝶变?
从当年的“洋务运动”到现在的歼-20,中国人用实力告诉全世界:
我们来了,我们很强!
歼-20不仅仅是一架战机,更是一个民族科技自信。
不敢大意,砥砺前行论文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
尽管歼-20拥有更远程的导弹,但F-22的AN/APG-77(V)1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态势感知上仍具有明显优势。
如果单挑,歼-20击败F-22的概率仅为10%。
这个数据犹如当头棒喝。
通过无人机协同,歼-20的作战成功率可以迅速提升至90%以上。
这些无人机,就像是歼-20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提供实时情报、吸引敌方火力、牵制对手,最终为歼-20创造致命一击的机会。
一架F-22造价,约1.5亿美元。
而一架无人机可能只需几十万美元。
用极低成本获得巨大战略优势,这正是未来战争的制胜之道。
无人机不仅仅是廉价的炮灰,更是构建未来作战生态系统的关键节点。
美军,正尝试让XQ-58无人机充当诱饵和侦察兵。
这些无人机,可以以极低成本探测敌方防空雷达位置,为后续攻击创造有利条件。
仅2022年,美军就进行了超过20次类似的协同作战实验。
一架XQ-58无人机的造价,约为200-300万美元。
相比动辄数亿美元的F-22,可谓是物美价廉。
通过这种方式,美军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作战灵活性和安全性。
因此,中国不敢大意,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