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重庆出现大批长江鱼群,大鳡鱼肉眼可见,鲢鳙多到数不过来

张勋评社会 2023-06-11 02:46:05

日前,湖北宜昌的网友拍下了长江野生鱼聚集的画面,鱼群游弋在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下游,不计其数的大鱼黑压压连成一片,几乎铺满了靠近坝基的水面,场面相当壮观。还有网友反映,在三峡库区内,重庆江段的支流电站附近也存在大鱼成群结队的现象,几十斤的大鱼多到数不过来。

从相关视频中可以看出,鱼群中的鱼类不止一种,背部发黑、头部粗大、吻部圆钝的是鲢鱼和鳙鱼,背部发黄、体型苗条、吻部较尖的则是鳡鱼,某些视角的画面中还出现了神似中华鲟的鱼类。在肉眼能清晰目视的鱼群中,数量最多的是鲢鳙,但体型最大的是“水中霸王”鳡鱼,最大体长估计在1~2m左右,最大体重超过100斤。

鳡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以脾性凶猛、食性贪婪著称。科学研究发现,鳡鱼的食管长度较短,消化、排泄的速度很快,吞下的鲢鱼、鳙鱼等经济鱼类很快就会被消化、排出,因而摄食量惊人。看到密度如此高的鳡鱼群,有些网友感到担忧,认为保护鳡鱼是弊大于利。也有网友评论称,长江下游的鳡鱼泛滥成灾,到处都有几十斤重的大鳡鱼。

不难看出,网友们担忧的点主要是长江生态平衡的问题,即“肉食性鱼类太多不利于水生生态的平衡”。但我们应明确一点,视频中的鳡鱼虽然看起来很多,但这只是特定时期才会出现的现象。坝下的鳡鱼群实际上是从分散的水域中迁徙而来,视频中的场景并不代表长江下游其他水域的情况。

这是因为鳡鱼和鲢鱼、鳙鱼都属于半洄游性鱼类,所谓“半洄游”,是指在繁殖期从长江的下游的湖泊/支流游到上游,洄游距离达数百公里,但全程都在长江中。相对应的是中华鲟、长江刀鱼的洄游,这类鱼在繁殖期会从海洋游到长江,跨越咸水和淡水两种水体,被称为“过河口洄游性鱼类”。

其中,半洄游性鱼类的集会过程是这样的:1,每年5~7月,江水先升温至20℃以上,长江进入丰水的汛期,江面变宽,水流变快,诱导亲鱼繁殖。2,分散在鄱阳湖、洞庭湖以及下游江苏、安徽等江段的鳡鱼受到“繁殖信号”的召唤,不约而同地聚集到长江干流,并一路向上回溯,一部分亲鱼遇到适宜的产卵场,就地产卵甩籽,另一部分继续上溯,最终集结在葛洲坝、三峡大坝下。

因此,鳡鱼只有在繁殖期才会集中出现,5月是繁殖的盛期,集群的规模更大。在其他时间,鱤鱼一般分散在广阔的长江水系中觅食,小鱤多在浅滩水域觅食,大鱤多在开阔的江心、湖心觅食。

但网友们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长江禁渔后,整个干流不再允许生产性捕捞,成年的鳡鱼几乎不受天敌的制约。鳡鱼的捕食范围很广,鲫鱼、鲤鱼、鲢鱼、鳙鱼、刀鱼、草鱼、鲌鱼、白条等都在捕食之列,就连黑鱼等肉食性鱼类也只能躲在角落“瑟瑟发抖”。

日前,有网友曾发布过这样一支视频:一条鳡鱼在水面来回巡游,游动敏捷,似乎在追踪某种猎物。视频画面一转,只见一只小型黑鱼蜷缩在岸边,试图借水草的伪装色躲过一劫。没想到这只鳡鱼非常聪明,贴近河边摸排巡游,最终还是发现了黑鱼,一口将其吞下。

还有网友在江边的水湾处发现了一条躲藏在乱石中的黑鱼,体长在30cm左右,但这条黑鱼一直停留在浅滩处,始终不敢游回深水区。为一探究竟,这位网友利用水下摄像头观察鱼情,结果镜头刚一探底就吸引来一条大鳡鱼,每当镜头稍有拖动,鳡鱼便迅速靠近,十分警觉。很显然,躲在浅滩的黑鱼也害怕成为鳡鱼的捕食对象,这也体现了鳡鱼在长江捕食链中的顶级地位。

“水老虎”鱤鱼能吞下多大的猎物?我国科研人员做过相关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一条体长40cm的活鳡,能吞下15cm长的鲢鳙;体长70cm的活鳡,能吞下30cm长的鲢鳙。胃容物分析表明,鳡鱼可以吞下相当于自身体长的30%~40%左右的鱼类。

据资料记载,野生的鳡鱼能长到1m以上,最大个体能达到2m,重量可达120斤。按极限尺寸估计,长江中的大鳡理论上能吞下体长60~80cm的大型鱼,这样的凶猛大鱼哪有对手?但有网友不这么认为,指出鳡鱼并不是无敌的存在,它的天敌是长江江豚等哺乳动物,但情况真的如此吗?

长江江豚能否在食物链上压制鳡鱼?这需要根据江豚的食性分析。长江江豚刚出生时的体长约为20cm,体重4kg左右,以母豚的乳汁为食。成年的江豚可长到1.2~1.9m,主要以鱼类为食。生物学家经研究后发现,江豚对猎物的喜食顺序是中上层鱼类(43.9%)>中下层鱼类(18.2%)>底层鱼类(13.1%),最后是头足类(10.0%)、虾类(8.8%)和蟹类(6.0%)。

江豚的捕食具有多元的特点,但在体型方面,最受江豚欢迎的猎物还是20cm以下的小型鱼,比如:白条、鲫鱼、刀鱼等。根据这一食性,我国在人工饲养、保育长江江豚时,一般也会选择100~300g重的小型鱼类,这类鱼的适口性最好。因此,长江江豚并不是鳡鱼的主要天敌,只有当鳡鱼的体型在20cm以下时,才有一定的可能性会被江豚捕食。

在长江中,真正能全面压制鳡鱼的生物可能就只有长江白鲟了。白鲟被誉为“淡水鱼之王”和“水中大熊猫”,最大个体能长到7.5m,重900多公斤,一口能吞下数十厘米的鲢鳙、草鱼,捕食大鳡自然也不在话下。然而长江白鲟已被宣布灭绝,长江鳡鱼顺位晋升,成为江中“最顶级”的捕食者。

但我们也不必担心,湖北、重庆江段出现鳡鱼仍属于正常现象。首先,鱤鱼的数量符合“营养金字塔”法则,即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每升高一级,总能量就降至上一级的10%~20%。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营养级越多,生态系统就越健全、稳定性越高,这反而是一种好现象。

此外,长江是一个庞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共有鱼类420余种,基础性的鲢鳙、草鱼、鲤鲫等鱼种远比鱤鱼更多。长江的食物链交错纵横,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当鳡鱼的种群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饵料鱼类会因捕食作用而减少,鳡鱼获取食物的难度变大,反过来就会抑制鳡鱼的数量。

最后要强调的是,长江流域面积广阔,约占全国面积的1/5,大小支流数以千计,河湖星罗棋布,水体能承载的生物量是一个天文数字。湖北、重庆出现的成群鱤鱼,在浩大的长江中也只是沧海一粟的存在,长江禁渔将继续巩固鱼群恢复的成果。

0 阅读:1

张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