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练兵场,隋称营城,宋置镇,称“营廓”。村北花木兰祠遗址,营廓镇更名为木兰镇。
木兰镇位于虞城县南部,东临黄家乡,南接安微省毫文具店州市,西望瞧阳区,北依沙集镇,总面积约43平方米。耕地3.9万亩,总人口2.6万,辖20个行政村。该乡土壤肥沃土壤多淤沙两合土,是金县有名的粮食囤;历史悠久,是巾中国英雄花木兰村的故乡,花木兰祠座落在该乡周庄村,现有木兰祠,木兰陵园两处景点。木兰祠内现有大殿元清两道石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编为入《中国名胜词典》“木兰祠景区建设规划”已经省旅游局批准,该乡正在结合有关部门付诸实施。花木兰祠南一公里有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方化营廓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代时期,置营廓镇,属归德府谷熟县。
元代时期,改称营城郭,属睢阳县。
明代后,简称营廓,属商丘县。
1949年1月,划归谷熟县。
1954年10月,谷熟县并入虞城县,属虞城县。
1977年7月,设营廓公社。
1983年10月,改公社为营廓乡。
2000年3月,撤乡设营廓镇。
2013年12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营廓镇更名为木兰镇。
1、营廓村
此为古老集镇。因是古代练兵场而得名。金代为营廓镇,元代为营城廓,后称营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次勘探,认定营廓台为新石器时代山东大汶文化晚期类型遗址。
2、张楼村
明洪武三年(1370),张道隆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明嘉靖年间,张须安建楼,称张楼。后族人分居前后建村。因居南,得名前张楼。
3、杨楼村
明洪武三年(1570),杨氏迁居此地建村,盖楼,故名杨楼。后人口较多,村一分为二,此村居西,取名西杨楼。
4、周庄村
明永乐年间,周氏由商丘东迁此建村,取名周庄。
5、赵石槽村
古传有一赵氏军官驻扎于此,喂马时发现缺一喂马的石槽,希望天降石槽一解燃眉之急,不料天亮发现,驻地西侧的杨大河果然飘来了一石槽,无人能动。赵军官以为上天在帮他,以此命名赵石槽。
6、王庄村
明洪武年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商丘东南营廓集南大王庄。后一支迁此建村,因人少村小,故取名小王庄。
7、李双阁村
明嘉靖年间,李公由商丘南李口镇迁此定居。明万历二十八年(1611),由李文进在村东北建两阁房,取名李双阁。
8、营子村
营子原为毕家营,为毕氏所建。陈相吉、贾之兴相继迁居此村,后毕氏渐无,取名营子。
9、王庙村
10、大陈村
11、肖庄村
明万历年间,商丘沈集徐公迁此建桥,名徐桥。清代,徐姓外孙肖氏寓居此村,后人丁兴旺,改村名为肖庄。
12、杜楼村
明洪武三年(1370),杜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建楼,取名杜楼。
13、小集村
明洪武元年(1308),任氏有功受封,定居营廓西北。清代起集,故名小任集,后称小集。
14、孟楼村
清雍正年间,孟氏在村南建楼两栋,且又位于杨大河东,故取名河东孟楼。
15、丁油坊村
明洪武三年(1370),由山西洪洞迁居小丁楼。清初,丁氏分家迁此建村,开大槽油坊,取名丁油坊。
16、陈桥村
清代,三位陈氏老汉在本村东北角修建一座桥来方便本村村民通行,后人为纪念三位陈氏老人修桥事迹,取名陈桥。
17、高楼村
明万历年间,高氏由商丘东南高小庙分迁营廓东南建村。后高嵩山于村中建一楼,得名高楼。1981年由政府更名为大高楼。
18、马屯村
马氏定居命名为马家寨。清代,彭、贾等姓迁此,村名更为马屯,因前有前马屯,故取名后马屯。
19、陈楼村
明洪武三年(1370),张氏由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建村。明嘉靖年间,建楼一座,故名张楼,后分迁前后建村,此处取名后陈楼。
20、赵集村
清代,有赵举人在开封府供职,探家时设集市而取名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