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71岁老人持有枪支,96年民警上门收缴,老人拿出证明感动民警

又莲评历史故事 2024-11-13 08:32:46

山东71岁老人持有枪支,96年民警上门收缴,老人拿出证明感动民警

1996年的一个冬日,山东省某公安分局接到群众举报,称一位老人家中藏有枪支。按照规定,民警立即组织人手前往调查。当他们敲开老人家门时,看到的是一位71岁的老人,名叫滕西远。老人的家中陈列着军装、勋章和各种战争年代的老照片。民警在检查时发现了两把驳壳枪和一把匕首。面对民警的收缴要求,老人显得十分激动。正当双方陷入僵持之际,老人突然拿出一张特殊的持枪证。当他讲述起这些武器背后的故事时,在场的民警都陷入了沉默。这位老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两把驳壳枪和一把匕首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为什么一张持枪证能让执法的民警如此动容?

一、少年从军(1938-1940)

1938年深秋,日军侵占莱芜后,在北山阳村一带烧杀抢掠。13岁的滕西远亲眼目睹了日军屠杀村民的暴行。当时的北山阳村处在莱芜、泰安、新泰三地交界处,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成为了当地抗日武装的重要据点。

就在这个时期,莱东县大队在当地组建锄奸队,专门负责打击日军特务和汉奸。滕西远通过村里的地下党员介绍,加入了锄奸队。因为年纪小,体型瘦小,队里的同志都叫他"小黑子"。

1939年初春,锄奸队接到情报,一名日军特务伪装成商贩,经常在北山阳村与杨家横之间活动,专门搜集八路军的情报。这名特务白天在集市上摆摊,晚上就潜入各村庄打探消息。

锄奸队决定派滕西远打入敌人内部。他装扮成流浪要饭的孩子,蹲守在集市的角落里。经过半个月的观察,他发现这名特务每次收摊后,都会从一条偏僻的山路返回据点。

一天傍晚,滕西远提前埋伏在山路的拐角处。当特务出现时,他装作摔倒在地,大声哭喊。特务走近查看,滕西远突然从怀中掏出匕首,一击刺中特务咽喉。这是他第一次执行单独任务,也是第一次与敌人正面交锋。

这次成功的行动,不仅消灭了一名日军特务,更缴获了一份重要情报。原来这名特务掌握着日军准备在莱芜东部地区扫荡的详细计划。情报及时上报给了上级部队,使我军提前做好了准备,避免了重大损失。

1940年春,日军调集重兵,对莱东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在杨家横的战斗中,滕西远所在的第四支队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了阻击战。战斗中,一名日军军曹带领小队突然从侧翼包抄,意图切断我军退路。

滕西远和战友躲在村口的谷草堆里,趁着夜色接近敌人。他让战友在正面佯攻,自己则借着夜色爬上了附近的屋顶。当日军军曹经过房屋下方时,他纵身一跃,用随身携带的匕首结果了这名敌军。这一战果震慑了来犯之敌,为我军主力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因这次战斗的突出表现,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廖荣标亲自接见了滕西远,并授予他一支缴获的驳壳枪,这成为了他军旅生涯的第一件重要武器。从此,这把驳壳枪便与他出生入死,见证了他在抗日战场上的每一次战斗。

二、抗日征程(1940-1945)

随着战事推进,滕西远被调入莱东地区游击队,负责侦察和联络工作。1941年初,日军在莱芜、新泰一线加强了军事布防,在各个要道设立了据点,企图切断我军与根据地的联系。

莱东游击队接到上级指示,要在济南、新泰、泰安三地建立地下交通线。滕西远因为熟悉当地地形,被指派负责新泰至泰安段的联络任务。他装扮成收破烂的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暗中观察日军据点的部署。

1942年夏天的一次行动中,滕西远发现日军在泰安西部新建了一处军火库。他利用收破烂的机会,混入了军火库附近的村庄。通过与当地农民接触,他获知每周四晚上是军火库换岗的时间,警戒最为薄弱。

这个情报为游击队后来炸毁军火库创造了条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游击队趁着换岗时机,成功炸毁了军火库,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并安全护送了一批被日军强征的青壮年群众撤离。

1943年深秋,滕西远在执行联络任务时,接到紧急情报。日军正在组织一次大规模"清剿",目标是肃清泰安东部山区的抗日力量。更为严重的是,日军得到了汉奸的帮助,掌握了几个村庄地下党员的名单。

形势十分危急,滕西远立即放下原定任务,连夜赶往各个村庄通风报信。他利用自己小贩的身份,挨家挨户送信。但到达最后一个村庄时,日军已经开始了行动。

在这危急时刻,滕西远带领村民转移。他让大部分群众从山后的羊肠小道撤离,自己则带着几名青壮年在正面佯装抵抗,吸引日军注意力。在转移过程中,一位老大娘因为年迈体弱掉队了。滕西远二话不说,背起老人继续跋涉,最终带领全部群众安全转移到根据地。

1944年春,滕西远通过地下党员的介绍,与泰安城内的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他开始承担起为城内地下党输送情报和物资的任务。他在城郊租了一间小屋,以制作草鞋为掩护,与地下党员建立了秘密联系。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滕西远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先后协助十多名被日军通缉的抗日志士安全转移,并将大量情报及时送到了指挥部。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成功营救了一位被日军特务跟踪的地下党重要干部。

1945年初,随着形势发展,我军开始准备对日军发动反攻。滕西远负责摸清泰安城内日军的兵力部署。他每天挑着草鞋,在城内各个据点周围转悠,暗中记录日军的调动情况。这些情报为我军后来解放泰安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段时期,滕西远不仅继续使用着那支驳壳枪和匕首作战,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地下工作者。他们配合主力部队,为打击日军建立了一张严密的情报网,为莱芜、泰安地区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抗战胜利后,滕西远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1947年初,他被任命为侦察排长,随部队开赴徐州战役前线。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滕西远凭借多年的游击战经验,带领侦察排为主力部队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

1948年9月,淮海战役前夕,滕西远接到一项特殊任务。情报显示,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团部藏有一份关于徐州防御部署的重要文件。这份文件记录了国民党军在徐州地区的兵力分布和防御工事的具体位置。

任务的难点在于,七十四军团部驻扎在一座三层楼的建筑内,周围有重兵把守。滕西远带领四名战士,利用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发现团部大楼后院有一条废弃的防空地道。

经过两天的暗中观察,滕西远确定了守卫换班的时间规律。一天深夜,他带领战士们从地道潜入团部大楼。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们成功避开了巡逻的哨兵,潜入到了团部作战室。

在搜查文件的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了一份更重要的电报。这份电报揭示了国民党军准备突围的计划。就在这时,一名值班军官突然进入作战室。情急之下,滕西远用手中的驳壳枪击倒了这名军官,但枪声惊动了外面的守卫。

形势危急,滕西远命令战士们立即撤退。在撤退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敌军的围追堵截。一名战士腿部中弹,行动不便。滕西远背起受伤的战友,用驳壳枪掩护其他人撤退。在突围过程中,他击毙了追击的敌军班长,缴获了第二支驳壳枪。

这次行动不仅缴获了重要情报,还破坏了敌军的指挥系统,为我军歼灭徐州外围守军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这次突出表现,滕西远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同时,他在战斗中缴获的那支驳壳枪,也被上级特批允许他留作纪念。

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最后阶段,滕西远参与了对国民党军第一绥靖区司令部的进攻。在这次战斗中,他带领突击队从侧翼包抄,切断了敌军的退路。这次战斗中,他们共歼敌两个营,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战役结束后,滕西远随部队继续南下。在解放杭州的战斗中,他带领侦察排潜入敌后,破坏了敌军的通讯设施,为主力部队攻城提供了重要支援。这次行动让他再次立功,被授予"特等功臣"称号。

到1949年底,滕西远已经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连长。这期间,他始终带着那两支驳壳枪。这两支枪不仅是他征战的见证,更承载着他为解放事业奋斗的历程。上级考虑到这些武器的特殊意义,特批他可以继续持有,这也为日后他获得特殊持枪证埋下了伏笔。

四、建国后的工作(1949-1979)

新中国成立后,滕西远被分配到杭州市公安局工作。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他被任命为刑侦队队长。1950年春,杭州城区接连发生多起抢劫案,作案手法专业,疑似退伍军人所为。滕西远带队调查,发现这是一个由前国民党特务组成的犯罪团伙。

经过半个月的侦查,滕西远发现这伙人经常在西湖边一家茶馆聚会。他利用曾经在地下工作的经验,安排便衣警察分批渗透进去。在一次抓捕行动中,他亲自带队,使用那支珍藏的驳壳枪击伤了正要逃跑的匪首,一举捣毁了这个危害社会治安的团伙。

1953年,滕西远调任浙江省公安厅特侦处处长。当年冬天,省里接到举报,有一批走私军火即将从舟山群岛运往台湾。这批军火如果落入敌对势力手中,将严重威胁海防安全。

滕西远带队前往舟山,通过当地渔民的协助,掌握了走私分子的活动规律。他们发现,这些人利用夜间渔船出海的机会,将军火藏在渔获中运送。为了不打草惊蛇,滕西远决定放长线钓大鱼,先确定幕后主使。

经过两个月的侦查,终于锁定了一个由前国民党军官组织的走私网络。这个网络不仅走私军火,还从事情报窃取活动。在一个风高浪急的夜晚,滕西远带队对走私船只实施了包围。当武装分子拒捕并开枪反抗时,他再次使用那支驳壳枪,成功制服了嫌疑人。

1960年代初,滕西远被调任省公安厅技侦科科长。他将多年的实战经验用于培训年轻警员,还参与编写了《侦查实务手册》。其中,他特别强调了在复杂环境下的取证技巧和安全防范措施。

1965年,省里发生了一起特大盗窃案。省博物馆的一件国宝级文物被盗,案件引起了上级高度重视。滕西远临时受命,重返一线指挥破案。通过现场遗留的微小线索,他判断这是一起内外勾结的案件。

经过细致调查,他发现博物馆一名看守员行为反常。通过技术手段,最终查明这名看守员与境外文物贩子有联系。在收网行动中,滕西远带队成功截获了即将运往境外的文物,并抓获了整个犯罪团伙。

1970年代,滕西远担任省公安厅顾问,专门负责特殊案件的咨询工作。1975年,他参与处置了一起持枪劫持人质的案件。当时,一名犯罪嫌疑人劫持了一个十岁女童,威胁要同归于尽。现场指挥官请示滕西远是否可以强攻。

滕西远分析了现场情况,建议采用心理战术。他亲自前往谈判,利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与对方建立共鸣。经过四个小时的谈判,最终说服罪犯放下武器,安全解救了人质。

直到1979年退休,滕西远始终保持着出色的业务能力。那两支伴随他征战多年的驳壳枪,也被省公安厅收入荣誉陈列室,成为了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

五、晚年生活(1979-1998)

退休后的滕西远并未闲下来。1980年,他应邀担任浙江省公安干部学校的特聘讲师,每月定期为学员们讲授实战经验。在一次授课中,他详细讲解了1953年破获军火走私案的全过程,特别强调了情报收集和部署围捕的关键环节。这些经验为培养新一代警务人才提供了宝贵参考。

1982年春,省公安厅开展革命历史资料征集工作。滕西远积极参与,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联络暗号本、在解放战争期间绘制的作战地图,以及建国后参与重大案件侦破的工作笔记。这些资料后来成为公安部门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1985年,滕西远参与编写《浙江省公安史》。他不仅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还亲自核实了许多重要案件的细节。在编写过程中,他多次前往案发地实地考察,力求还原历史真相。这本书后来成为研究浙江公安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1988年,滕西远的那两支驳壳枪引起了省博物馆的关注。经过专家鉴定,这两支枪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一支是日军装备的制式武器,另一支则是民国时期的军官配枪,都保存完好。省博物馆特别开辟专区展出这两支枪,并配以详细的历史说明。

1990年,一部以浙江公安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开拍,摄制组专门采访了滕西远。他向摄制组详细讲述了1965年追回被盗文物的经过。这段访谈后来被制作成专题片,在全国政法系统播放,产生了广泛影响。

1992年,滕西远开始整理个人回忆录。他记录下了从参加革命到退休期间的重要经历。特别是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治安整顿的内容,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份回忆录后来被省档案馆收藏。

1995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滕西远受邀参加了泰安市举办的纪念活动。在活动中,他遇到了当年在军火库行动中配合过的地下党员。两位老战友相见,详细回忆了当年的战斗细节。

1997年初,省公安厅举办退休老干部座谈会,滕西远作为代表发言。他谈到了自己亲历的公安工作三十年变迁,特别强调了科技在现代警务工作中的重要性。这次发言被整理成文,收入《浙江公安工作发展史》。

1998年春,滕西远最后一次回到泰安。在那里,他见到了1943年在日军"清剿"中救下的老大娘的后人。老人的孙子已经成为了当地派出所的所长。这次会面,将革命传统和现代警务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年秋天,滕西远在杭州家中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五岁。按照他生前的要求,那两支具有特殊意义的驳壳枪被永久保存在省公安厅历史陈列室,见证着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革命历程。

0 阅读:0

又莲评历史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