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的后几天,想着周边的一些景点比较分散,我租了一个车,第一天去了阳明洞天、印山越王陵、兰亭、王阳明墓和宋六陵。
阳明洞天在会稽山东侧的宛委山,又称会稽洞天、宛委洞天,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十洞天。沿阳明路走往西拐进去,路口有一小片停车的地方,我没在这停,开了进去,不远路被挡上了,好像是一个宾馆的院子,这可是社会用路呀。人家不让进,叫我把车停在路口,我想停到他们院子里去,但要停车费,12元一小时,可都到这里了,停吧。后来查,这里好像是什么兰亭安麓酒店。
停好车,穿过院子,沿山沟往山里去。
日本人在这里种的纪念林,日本人很崇敬王阳明。


看酒店的图这溪好像是若耶溪,有点迷惑,若耶溪可是有名的,不小的一条河呀。这里应该是若耶溪的一条小支流吧。


这酒店倒是会选地方,这里应该是宛委山景区呀。一条溪水从山里流下,风景不错。沿溪两岸都是酒店的平房。



沿着溪水走个几百米,有指示牌,转向北边的山坳,看见一些人正在小坡上几栋房子那施工,都是新修的建筑。


中间的门洞上书“阳明洞天”,这里就是了。

穿过门洞,两个平台的台阶,抬头是宛委山,天色清朗,秀山明丽,看来第十小洞天名不虚传。




到门口,大门紧闭,试着敲一下门,无人搭理。相传,黄帝曾在这里建馆候神。阳明洞天就是禹穴,传说洞系一巨石,中裂为碑,阔不盈尺,深不知底。又传说大禹在这里得黄帝“金简玉字书”,识山河体势,穷百川之理,终于治平洪水。治水完毕,大禹将书藏于洞中,仅有一线缝隙。但门关着,不得而见。
据《明史·王守仁传》记载:守仁“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 《 会稽县志》”载:“王文成守仁为刑部主事,时已告归,结庐洞侧,默坐三捧年,了悟心性,今故址犹存。”那一年是弘治十五年,王阳明三十一岁,告病归越城,筑室阳明洞天,在此养病、修学、悟道、讲学前后三年,这里可以说是思想发端与学术起点,所谓“一语良知扶圣谛,三年静住得天和”在这里自己称为“阳明子”、“阳明山人”,后以阳明为号,所以“阳明”两字是因为这里而起,其名王守仁是始终未改。所以,现在其故居和墓的国保认定还是“王守仁”。后来一直到到晚年居越与来各地的弟子论学,阳明洞天一直是王阳明在越讲学的重要场所之一, “阳明心学”重要的孕育之地。

西边有路可以上山,许多徒步的人从这里登宛委山,打听了一下,上面有一块大石头。

上去看看,有几间建筑,上面有草庐二字,这看来是新建仿当年王阳明草庐。

门关着,看里面有王阳明的坐像。

小亭子里有古井,看说明是葛仙翁井,好像也是很有名的。


路旁有巨石一块,人称飞来石,后因晋葛仙翁炼丹于此,又称“葛仙炼丹岩”,看着大石头并不太出奇。石高有4-5米,宽有10来米。世传此石从安息飞来,上有索痕三条。石上有贺知章《龙瑞宫记》等30几方摩崖石刻,现在为浙江省保,但石头上的字大部分都漫漶了,还互相叠压。


找了半天,这一方是唐代贺知章《龙瑞宫记》,叙述了龙瑞宫的历史沿革和界止,贺知章就不多说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诗就是他的。当年贺知章应乡亲相邀书丹,并命工刻于石壁上。刻石题名《宫记》,实为《龙瑞宫管山界至记》。龙瑞宫曾是越中很有名的道观。唐神龙元年置怀仙馆,开元二年改称龙瑞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