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帆书樊登讲书 作者:流芳生活中,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烦恼? 作为员工,总让你无偿加班,总给你无端甩活; 作为妻子,每天被榨干个人时间,照顾孩子、整理家务; 作为自己,你几乎忙成了一头老黄牛,失去灵魂。 你总是在每一段关系里疲惫至极。 明明已经那么努力了,可似乎越努力越辛苦。 你以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殊不知,这一切,都是人性使然。 越好心,越是有人想要麻烦你。 越善良,越是招致他人的恶意。 一个人最快的转运方式,从学会间歇性冷漠开始。保持距离感,才是你最好的风水。
生活中,总有不少“老好人”,他们乐于助人,不计得失,有求必应。 但俗语有云:“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帮一次帮两次是恩情,来者不拒就是恩怨。 曾经在B站刷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女孩向博主投稿,倾诉自己的烦恼。 她说,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冷漠了。 一开始,朋友失恋,哭哭啼啼地敲响她的门。 她抱着朋友,在沙发上听她倾诉了一整夜,一边安慰朋友,一边骂她那负心的前男友。 本以为朋友能很快走出来,结果并没有,反而是她成为朋友的“血包”。 每天都能收到朋友情绪低落的消息,每天都忙于安慰对方,疲惫又无奈。 后来,她自己情绪低迷了,熬夜失眠,影响工作,被领导数落。结果,朋友还责怪她不够关心自己,半天不回消息。 明明倾尽全力帮对方,可最后却让自己糟心。 有时候你太关心别人,其实是在消耗你自己的运。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共情疲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去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总是去付出,时间一长,自己会感觉到疲累,甚至变得麻木。 一旦我们去接收别人的坏情绪,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试图帮助对方脱离困境,我们都要以消耗自己的能量为代价。 热情过头,说得好听点是“乐于助人”,说得难听点就是讨好型人格。现实生活里,见了太多人在工作中卑微讨好。 一进公司,觉得自己是新人,所以把自己放在低位,奉行着多做多学习多锻炼才能有更多成长的原则。 但是,所谓的多锻炼是什么呢? 是帮同事带咖啡,复印资料?是发展跑腿、外卖的业务? 猎聘公司副总裁邢子培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来工作不是为了让别人爱上你,喜欢你;你来工作是为了让别人尊重你。 而别人尊重你的原因绝对不是你每一件事情都说yes。 别人尊重你的原因,只能是你的专业知识和进取精神,以及你为组织、为业务带来的贡献。 我们以为热情能换来好运,结果是无止境的使唤。太多时候,我们对热情有着错误的认知,以至于摆错自己的位置。 《人间失格》里面写过:“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过度的善意,别人一开始可能会受宠若惊,但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可以随意地麻烦你。 古话都说人善被人欺,而不是人善得人敬。 过度热情,就是在消耗自己的运。
英国小说家毛姆曾经说过:“心软和不好意思,只会杀死自己。理性的凉薄和无情,才是生存的利器。” 自私本是人的天性,可惜身处社会中,碍于情面,不少人只能压抑自己。 大部分人都以热情为荣,以冷漠为耻。 犹记得在某档职场节目中,一些实习生明明对节目组导师的安排不满,但是却不敢表达。 “我只是个实习生,有资格说吗?” “我说了,导师会不会觉得我不尊重他?” “大家都接受了,我一个人提出来也不好。” …… 总之,三思而后三缄其口,把笑脸摆脸上,把委屈吞肚里。 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没有这样的经历? 同事下班,把工作推到你的头上却不好拒绝;亲戚蹭住,却开不了口,白白被占便宜。 我们常常因为体面而打落牙齿和血咽;为了别人一句夸赞,为了自己不留个无情的名声,而被迫热情。 究根结底,是我们困在了他人的评价里,没有明白生活的意义。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苏苏是一家服装店的店长,只招聘了小立一个员工。 随着事业越做越大,苏苏打算开家分店,把小立作为分店店长候选人。 但是小立懒散怠惰,等到分店开业了,对于业务还是不清楚。 没办法,苏苏只能另选店长,让小立当员工,但是给了小立远远高于普通员工的报酬。 没想到,小立不但不感恩,反而痛骂苏苏见利忘义,不顾当日情谊。 听了小立的话,苏苏不管怎么解释都没用,最后和小立大吵了一架,然后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苏苏每天脑子里都在想小立的话,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错。 其实谁都看得出是小立无理取闹,苏苏的做法没有半点问题。 但是,苏苏太过在意小立的评价,困在别人的看法里,最后只能让自己痛苦。 到底是别人那些不知真假的评价重要?还是自己的感受重要?
其实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懂得和他人保持距离。
哪怕再亲密的人也有条界线,就不会因为他人的逾越损失自己的心力。 心理学家埃尔贝斯认为,共情是人类的本能,冷漠也是人天生携带的心理“防御机制”。 拒绝,不该羞于开口;冷漠,不该羞于表达。 大胆冷漠,勇敢地把自己的感受置前,才是成年人的保护机制。
热情不能过了头,冷漠也不能过了度,无论什么,适时适地适度才是最好。 可惜道理都明白,做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掌握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 那么,我们该怎么更好地做到间歇性冷漠呢? 1.删减人际关系,减除人情负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到冷漠,都是碍于情面。 人是社会中的人,很难不与他人来往。但那些我们耗费心力维持的关系,真的都值得吗? 知交难结、知己有限,一旦落难,雪中送炭者少有。 与其费力结交,不如让自己轻松一点。有些关系,浅尝辄止即可,不必过分用心。 尝试着梳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哪些来往是必要的,哪些是多余的? 减少不必要的人际往来,才能减轻自己内心的负担。2.学会课题分离,理清他我边界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过一个概念: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想少些烦恼,就要学会把他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区分开来。 朋友心烦找你倾诉,你尽力安慰就好,不必过度代入。 朋友有难求你支援,你尽力帮助就好,不必损耗自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旁观者再清,也只能给一二建议。要想破除迷障,还是要靠当局者自己。 最怕,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热情插手别人,反使自己偏了方向。 3.控制情绪阈值,关注自我感受 情绪阈值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它指的是引起个体情绪变化所需的最小刺激量。 被牵着鼻子走,情绪不受控,这样的困境我们多多少少都遇到过。 尝试着去控制自己的情绪阈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因外界而让自己的情绪大起大伏。 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到自己身上,关注自我感受,乐由己,悲从心。 冷漠有间歇,热情当适度,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是保持自我的独立性。
纪伯伦说:“热情,一旦加上‘过度’,就是一个自焚的火焰。” 经济学里面讲究理性公平的等价交换,而人情里面多是感性未知的博弈。 十分的热情,给了别人一些,自己要留有余地才行。 过度热情,只会费力不讨好。 大胆冷漠,为自己的感受而活。 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减少情绪损耗。 间歇性冷漠,是我们成年人该有的能力,如此,才能带来持续性好运。 作者:流芳 主编:阿医 文章来源:帆书樊登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