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第三天了。按照以往的经验,早晚凉,该有点迹象了吧。有的年头,季节的转换,跟随着节令,一步不行差踏错,规规矩矩。夏天热、秋天凉、冬天冷,一点不差。
有时候,季节像顽劣的少年,桀骜不驯,全不受节令的约束,我行我素。今年就是。从小暑开始的热,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浪,经过了大暑,走到了立秋。
立秋前的热,热出了扬州多少年没有的新境界。预报到了三十九、四十度。这种情况很少见。以至于人们都说,天气预报不可能报到四十度。今年,估计气象部门再也兜不住了。有好事者用温度计测量地表,我看到的扬州地表温度是七十二度。令人恐怖的数字。
熬吧。专家说,整个华东地区的副热带高压稳稳呆着,丝毫不动。这里很舒服吗?副热带高压不想走了?专家们形象化地表述,像有一口大锅倒扣在这个区域。这是什么?“穹庐顶”!还记得那首著名的敕勒歌吧:“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站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四面的天空仿佛有了边际一样。可是,华东地区可不是什么“一望无际”。这里找不到一望无际的空间。这里是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酷热的夏天,我们居然全部是“楚门的世界”的主人翁,过着被老天爷无差别监控的生活。它的穹庐,不就是楚门的摄影棚吗?
立秋后的温度,像踩了风火轮似的,继续风驰电掣地夹带着暑热,从我们的身边飞来飞去。老天爷玩快活了。华东人民克受苦了。并不相同的悲欢,用在这里可能不准确。当时架不住形象啊。
每一天,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只要走出空调房,立马浑身被汗水湿透。可是整天整天呆在空调房中不挪窝,年轻人或许可以。因为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老年人中有一些人,宁愿熬着忍受着酷热,却心疼电费,不愿意长时间开空调。
有的老人嘴里说着:以前没有空调没有电扇,还不是过来了。实际上每天去大商超呆着。这是城市。农村或小城镇老人,没有蹭空调的地方,一样舍不那呼呼上涨的电费。他们想不明白的是,省下来的电费,远远不值得用身体健康去做代价。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文字,因为热射病死去的老人。甚至有的孩子没和他们一起住,死了都没人知道。
以前是没有空调。大家都没有,所以没有城市的“热岛效应”。一把蒲扇轻摇,一碗绿豆汤消暑的日子,快活似神仙。现在回不去了。离不开空调的,不仅是年轻人。没有人可以以一己之身扛过这段时间。因为实在太热了。
立秋了。商家又在炒作“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哈哈,那一杯奶茶的费用,可以喝十天绿豆汤了。何况这么炎热的天气,捧一杯奶茶在手,非但一点范儿显不出来,反而很傻。这是应该吃冰淇淋喝冷饮的天气。不属于奶茶。
按照老扬州的惯例,立秋这天一定要吃西瓜。这是“咬秋”。立了秋以后,基本上不吃西瓜了。据说吃了容易泻肚。瓜,性凉。和秋天的凉相遇到一起,不是增加一倍的凉。拉肚子不奇怪。
再者,夏天吃瓜,秋天吃果。应季的梨子苹果,可以有效预防秋燥。现在交通便利,全国各地的水果,都有机会吃上。不同品种的葡萄、来自遥远他乡的西梅、本地的桃子等等,都比西瓜好吃。可是,它们都不具备西瓜冰镇后凉凉舒适的口感,以及热极了后的大快朵颐的潇洒。所以,西瓜不但有,吃的人多了导致价格还继续涨涨涨。
两三天后的预报,相对准确。现在能看到的是,三十九、三十九……前一天预报的四十度,被退回到“三零后”,感觉上凉快一点。其实对于体感来说,三十度和四十度,真的没有区别。
这秋天的四十度天气,你经历过吗?
还看到一个关于冬天的预报:因为今年夏天的异常高热,冬天有可能会出现极端的寒冷。呵呵。酷热加寒冷后除以二,是不是温和温馨?想想,不错。
望着窗外刺眼的阳光,坐在空调房里敲敲键盘,再弄一盘西瓜吃吃。倒是不错。退休了真好。暗暗心疼一下每天按时上下班的年轻人。虽然我们当年也是这样一天四次地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