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石
“浔城故事”收录讲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纪实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首发,并在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一条满是鲜苔的山道,表明它很少有人踏足,伸向哪儿?不知道。我们几个爱串山谷的人,有路就行,不问前程,为的是讨份山水的情趣。
山泉在山谷里流淌,时而切断路径,好在有几块突兀在泉里的大崖石,供你跳越,接上对面的山径,你又可顺顺当当的爬上一程。这路行得艰难,也行得有趣;它陌生,但陌生就是新鲜,更助我们的谈资和游兴;我们的笑谈伴着鸟语和泉鸣,一同在这山谷里回荡。突然见有两名村妇,在道旁崖边采摘野茶叶,我们向她俩打探:这山道通向何处?答曰:通向马尾水、九峰寺。问:还有多远?答:两、三里路。我们闻答精神一振,满怀兴致地继续攀行。一去二三里,野径无人家,惟有鸟语泉音,一直忠实的伴陪着我们。
编者摄于2021年8月
一路谈笑风生,数里山路不知不觉已被甩在后头。路随峰转,出了一个山峦口,只见一座石桥躺在前面,桥对面左侧的一壁红墙猛地冲出边缘,直扑我的眼帘;这就是九峰寺。
九峰寺孤零零的座落在群峰中间,四周重叠的峰峦把它与外界隔绝,使它真正的跳出三界外,隐在深山中。据云,环绕寺庙四周的山峰有九座,此寺便因此而名九峰寺。但无论是谁,立于寺前,数这四周的山峰,总也数不清;只有心怀虔诚、佛照心灵的人,才会数出九峰的准数。我们一行人,都试着数了一下,真的数不清,越数越多,越数越糊涂。
面对重山群峰,我们只觉得这寺庙的清冷与孤寂。一溜山泉从寺后绕到寺前,又打石桥下钻进崖缝里,隐入丛绿之中。庙的四周修林茂竹,那风动竹鸣,流泉弄石,恰似古琴抚出的悲曲,悦耳而又凄清。跨进山门,正殿寮房也有几重,偌大的寺院,只有一僧,使这本已孤单的古寺显得更是孤寂。院内香台几柱青香,殿前神案一盏青灯,映着一个合掌默经的和尚,整个寺院悄然无声,那静寂镇得我们不敢大脚抬步。
九峰寺山门 笔者摄于2017年10月
寺后的山坡上有一墓塔,记有碑文,观碑得知,果一和尚初到九江时,首到九峰寺,后转云居山真如寺,最后重回九江入主东林寺。果一西归,九峰寺在此为其砌一墓塔,立碑志念。看来早先这九峰寺也该是颇具名气的了。
打九峰寺前下行,几十级梯石阶伸到一碧水潭边,水潭三面临崖,崖中间豁口有一落差两丈余的瀑布,奔泻而下,因其状酷似一条马尾巴,故称马尾水。那条马尾在空中甩得正欢,撞到崖上便水珠四溅,马尾尾端打得潭水浪花乱翻;潭的下方一条人造水泥板桥横铺潭沿,供人观瀑;那桥正好挡住潭水,使潭水从桥下崖隙间过道滤,朝着深壑涓涓流去。四周苍木,遍处深草,映着那挂满枝藤的崖壁,展现出一派苍老。望着那飞流而下和涓涓而去的净水,尽可涤去贯在都市沉积的污浊,洗去心灵的尘垢,使人心胸一片旷达。
编者摄于2021年8月
盘桓多时,兴犹难尽,但那早已爬过峰巅的日头摧着我们:该下山了!我们又绕寺前寺后兜了一圈,此时寺内传出木鱼声,那极有节奏的敲击声在空旷静寂的大山里拉得那么悠长,那么凄清,似诉似泣;我们走了,那孤寺,那孤僧,独自去守耐那无边的寂寞;在下山的路上走了许久许久,我总听到那木鱼声在身后悠悠地回荡……
老石(作者像)
【读后记】本文是石老师二十多年前写的一篇散文。九峰寺在庐山古代佛教史排不上名号,但在近代却大大地有名。牯岭别墅开发,就是从九峰寺开始的。重兴东林寺的果一和尚,文革期间在九峰寺看林子。关于果一和九峰寺的故事,编者也写过一篇文章,见《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 · 3月6日 · 果一和尚与九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