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统一王朝更迭,除了汉、明以外,都是贵族地主阶级或者军事集团起事推翻皇帝自立。这种从底层起事的造反难度和贵族武装相比难度已经上了个层次,极其考验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对人员的调度与平衡。
相比较朱元璋这种都是起义军出身,刘邦这个前半辈子一直是沛县街溜子,个人弱点突出的人物身边却聚集的都是有能力有人脉的追随者。这其实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是不合理的。在很多人眼里,他身边其他人看上去都比他靠普,为什么当时不推举他们呢?
就比如说萧何,他有能力有威望,为什么自己不自立为一方诸侯,而是“屈尊”于刘邦帐下?这些与萧何熟识的起义者,为何不拥立萧何呢?
出身决定命运虽然说,沛县集团大部分都是原本的秦朝沛县官僚系统内的公务员,刘邦也是沛县的泗水亭长,但萧何与刘邦的地位和工作性质也还是有差距的:
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属于是县级高级官僚,在老百姓眼里,这就是大狗腿子身边的主要人物,普通老百姓是看不到他的;刘邦的亭长相当于一个派出所的所长,这是最能接触到普通百姓的官位。加上老刘耍个半辈子流氓,也算是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了。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官员,更能为老百姓熟知。
而且就刘邦这四六不靠的德行,很明显就是不想好好给秦朝卖命。你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努力为人们谋幸福,人家看不见你也说你没用;刘邦随便到街上说两句漂亮话,立刻就能收到好评,毕竟人家接地气啊。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响应,各县开始杀县长自立。沛县县令这下子慌了神,毕竟先保住脑袋重要,于是也开始响应准备领导起义。但他不想想,老百姓为啥起义先杀县长?秦始皇他们未必知道是谁,但谁执行皇帝的命令让他们日子过不好,老百姓还是明白的,自然先把屠刀架到你这个官吏头上。
其实这里就已经讲清楚了为什么刘邦为主,萧何辅之。萧何此时是秦吏,是被革命对象,刘邦现在说好听点是小股流民领袖,是革命者。此时的角色一旦定性,不出意外就不会变了。
一帮人造反就是为了推翻秦朝统治,自然包含秦朝的官吏。这是你再推出一个秦朝官吏来当革命旗帜,对外怎么说?迷途知返?多少有点不好说了。
革命的群众基础当年,刘邦奉命护送一批人去骊山修秦始皇陵。刚出沛县不久,许多人便四散逃走。老刘一看,跑这么多送到地方也没有自己好果子吃,不如就自己卖他们一个人情,把这些人都放了。这一搞,还出来了十几个人愿意追随刘邦。
这一行人躲到了芒砀山,此时吕雉天天钻山洞去给他们送饭,然后老刘让她出去给自己打广告。吕雉回家逢人便说:“我们家老刘啊,别看现在人不成,天天上街上瞎逛,我给他送饭去的时候,他脑袋顶一片祥云,那是祥瑞啊!”
刘邦让媳妇这一通打广告还是有用的。加上后来他那个斩白蛇的神迹:
说他在芒砀山的时候,突然遇见一条大白蟒蛇。这时,刘邦来劲了,和身边人说“我是赤帝之子,今天这条白蟒蛇,看一剑把他劈成两节。”这个随意杀害野生动物的行为让刘邦再次聚拢了一波人气。当然,故事还有后半段,说这一剑斩断了大汉国运,使得大汉分两段,然后大蛇变成王莽报复刘邦的,这都是后话了。
而此时的萧何,作为大秦的官吏,他最大的劣势就在这里,他没有人,也就失去了独立进入秦末大乱斗的入场券。沛县县令起义,这怎么写口号?好端端的铁饭碗不要了闹革命?谁信啊。再说了,平常盘剥我们的就是你,现在好不容易翻身了,你还想压我们一头?
萧何的智慧在这里展现了出来,他和曹参力劝县令把刘邦叫回来,联合刘邦。刘邦现在凭借着自己给自己打的广告已经聚拢几十人,把刘邦这块牌子立在前面至少能保住命了。
可县令犯了最致命的错误,他在刘邦到城下的时候,竟然害怕刘邦造反,闭门不让刘邦进。就这眼光啊,怪不得历史没有留下名字,脑子一点不带转的。无奈,曹参萧何上演了大秦《蜘蛛侠》直接翻城墙跑到了刘邦那一方。
萧何没有能拉起一支队伍的群众基础,只能投靠在刘邦手下。在整个秦末乱世,萧何所负责的都是内政工作,他没有直接去面对前线的战火,他也不具备这种能力。
作为一个文官,他能做的就是依靠这股势力,改良这股势力,壮大这种势力。这一点,投靠到刘邦这一边的人是明白的。
分工不同,造就地位不同都知道萧何对汉朝功不可没,汉朝整个政治体系可以说都离不开萧何的搭建。有一点,萧何是主内的,但这支势力是刘邦拉起来的。别人来投靠,是投靠刘邦来了,不是投靠萧何来了,也不是追随韩信、张良来了。
刘邦这个人很有意思,别看他整天不着调,但在识人用人上很少失策,天生的统帅坯子。而且这个人的个人魅力为他笼络了一大批人才,比如韩国宰相之后的张良、高阳的郦食其等。
而萧何最重要的功绩便是在汉军进入咸阳城后,萧何第一时间把大秦的各郡县的户籍、税收统计以及山川河泽地图都抢救了出来,这位日后刘邦出蜀战胜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人是刘邦拉来的,萧何是负责制定内部规则的。和萧何熟识的也多是仰慕刘邦而来的人。他们怎么会背弃刘邦选择萧何?
而且刘邦的性格与萧何的性格也大相径庭,前者是一股侠义气概,后者则是文绉绉的读书人,手握兵权的大老粗们和谁更投脾气?
对于萧何,文臣之间的关系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同事关系,大家都是紧密团结在以刘邦同志为核心的大汉集团周围,坚定不移地高举刘邦同志伟大旗帜,自然不会有二心;武将们要么是知遇之恩,要么是同乡伙伴,该叫主公叫主公,该吃喝吃喝,气氛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这种气氛下,有什么理由要推举萧何呢?
而且,总览刘邦身边的人物,武有吕家作为客将的吕泽;文有韩国宰相之后的张良,这哪个不比萧何有资格被推举?就一个县令身边的文员。
我们在职场上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某某领导这那专业知识还没他懂,还能做到领导位置上。这就是目光短浅。我们不排除有一部分领导确实是能力不行,通过特殊手段做到这个位置上,但更多的却仍然是凭借自己的能力。
这就跟老农在田间地头幻想皇帝用金碗金筷子天天吃白面馒头夹肉一样,缺少对上层的了解。有能力很重要,但别人做到领导这位位置,更重要的是统筹的力量。你的作用是发挥你的能力,人家的作用是让你可以在合理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能力,他不一定要会你所会的东西,但他一定会懂你的作用能在什么位置上施展开。
规避风险,知难而退萧何不是没有被推举的机会的,当年在沛县起事的时候老刘劝沛县百姓杀县令,原文: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
在处理完县令之后,刘邦知道自己就一个街溜子,推举萧何为新县令,带领大家起兵革命。可萧何谢绝了刘邦的好意,史料记载: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司马大爷这是一点面子都没给留啊,直接不用猜就把原因给写出了了:“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你看看,这就是文人的严谨。萧何曹参害怕起事失败了秦朝把他们灭门,于是推辞不做,把县令的头衔给了刘邦。
这就是萧何的弱点。刘邦不学无术、甩老婆踢孩子、吃喝嫖赌看见美女就挪不动腿这些人性弱点萧何都没有,可单单缺乏老刘这种管他以后如何干就完了这种性格,是萧何致命的弱点。
萧何也奉劝县令起事,为什么他让县令起事而不是自己取而代之呢?因为他劝县令起事到时候一旦不成功就变成了县令裹挟着他起事;他让县令请刘邦回城为什么不是自己去和老百姓说明利害呢?因为刘邦来能保证他的性命。这个人性的弱点注定了萧何不如刘邦敢于拼杀,他只能屈居人下。
而刘邦的性格聚集而来的也大都是脾气相投的人,自然不会选择萧何替代刘邦。
结语还是那句话,历史是必然,他的一切都有其原因。萧何的名望再盛,有一个前提是他在刘邦手下,他是大汉丞相。曾经那个在沛县档案室每天查档案还负责员工绩效考核的小县城公务员不会认识到韩国遗民韩王信、张子房,也不知道淮阴那个钻别人裤裆的穷小伙儿日后能成就一番事业。
由于影视作品或者一些文字工作者总喜欢标签化历史人物,使得许多人在通过这些渠道了解到这些往昔英杰总是片面的、独立的,而不是立体的、连贯的。从而对历史展开了诸多联想,甚至出现了“关公战秦琼”式的疑问。
看待历史人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评价他们也要看他们所处于的历史阶段。用现在的道德水准、现在人的视角去结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你只会越来越失望,越来越悲观。或者得出一个错误到离谱的结论,然后自己一直错下去,偏离历史真正的轨迹。
??[抠鼻]萧何有个鸡毛名望,他是秦国县级官吏,在当时反秦浪潮下,没有刘邦庇护他,他就是第一波死的那群人,刘邦原来也是秦国官吏,但是一波纵徒直接洗白,变成反秦急先锋[抠鼻]
造反失败,带头的妥妥滴诛九族!其他骨干最多连累家人坐牢,可能自己被杀,不至于全家被诛,开明的皇帝为安抚天下,甚至还可得到特赦,比如投降,甚至还可继续当官,得到重用,比如季布数次差点干掉高祖,比如后世魏征,。
放走骊山徒,历史说是秦末,但是那时谁知道秦国马上完蛋?想起义,就是把脑袋别腰上活着,这是说愿意出头?选一个领袖,一个敢干的刘邦,成事可以荣华富贵,败了,全推到刘邦身上,再一哄而散,
刘邦起义成就一大堆沛县得将军,宰相!朱元璋起义成就一大堆淮西将军!难道其他地方的人都不行吗?当时起义的人一大堆,为啥别人成不了,跟对领导很重要啊!领导才能跟会做事是两回事啊!萧何都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啊,所以他们一伙人成事了
朝廷大乱,朝中大员都人人自危,六国旧部趁机造反;消息传到沛县这种小地方,说明形势已失控,秦官吏就是各地造反者的首要目标;萧不是六国遗贵,没人支持,也没大腿抱。刘是私放囚徒,秦律已不容,囚徒们想活,刘与他兄弟们也想活;刘因放囚徒已获囚徒认可加上自己的团队,基本盘已形成。萧也想活,只能依靠刘。就这样,一群想要活下去的人,团队有了,根据地也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样刘邦全占了去,没办法,刘邦的位置当时还真的很重要,换个人可能都难聚众(囚徒+刘邦的兄弟们+沛县的官吏)巧就巧在刘邦跟他们的关系能好到让人看到希望。
真正原因是萧何死活要推刘邦当头,自己不想当,那时战败未知,当头压力多大呀!
过于正气严谨,人格魅力不行,刘邦随性,散谩,人和他相处起来感觉比较舒服
刘邦没成帝前也是个贵族哦,只是没落了
因为他们当时妥妥滴是反贼!不过反着反着成正义之师了!成王败寇而已!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豪杰[点赞]
萧何有一定社会地位,也是他的羁绊,当时的造反成功率几乎是零,所以不愿意冒险,刘邦无所谓,干就完了
成功了封侯拜相(已成现实),万一失败,把刘邦宰了,“手刃逆贼”,照样做大秦的官。
摸着石头过河,不知前路深与浅?
刘邦一介布衣,提三尺剑打天下[哭笑不得]古往今来也就朱元璋比他厉害!其他开国皇帝都是有背景的!
滚你的。秦设10户一亭,就相当于目前一个小村落的队长。萧何是县吏,连官都算不了。曹参是功值,属于派出所副所长。由于萧何为人处事非常平和中正,得上司下属喜爱。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定位,不是人缘好就行的,项羽这么猛还不是败了[得瑟]
没有刘邦,萧何只是个沛县的小史,而没有萧何还有李何,刘何懂吗?
强如韩信都不敢单飞,当时的社会环境单飞太危险了,会被群而攻之。哪怕不被群而攻之,把内部敌对势力消化也要杀不少人,跑掉不少人,这种情况下自己团队的实力会大大减小。在那个乱世,谁的势力一旦减小就很难活下去,最后还是会被人吞并。与被吞并没尊严地做个小弟,不如在原本的团队骄傲地做个老二
一个混混,能混出来,绝对有他过人之处
萧何张良这些读书人心眼多不当头败了也能活命
刘邦魅力满分,萧何内政满分,领导更看魅力值。
一帮有才能的人谁都不服谁,扶一个无能的人大家都不会有意见,而且也好控制
最先起义的基本是为王先驱
关键能打的都支持刘[呲牙笑]你说怎么搞
刘邦长得像秦始皇呗,因此才能取而代之。
大丈夫当如是也……萧何可发不出这种感叹!
你会吹牛逼,别人愿意听你吹牛逼并且都信了,这就是人格魅力。
[得瑟]他明白自己不是当王的料,做丞相可以媲美大秦任何一位
儒毒的最讲究的是名正言顺~人家刘犊子有吕大家一族的支持胜过天下权贵。他萧何~成事不足,败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