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也叫达赉湖,是内蒙古兼东北地区的第一大湖,也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根据近百年来的水文记录,呼伦湖的面积仅次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位于全国淡水湖的第四位。
呼伦湖卫星图
呼伦湖以广阔的湖面著称,湖面最大宽度41km,湖周长447km,面积达到了2339平方公里。呼伦湖的水面并不是固定的数值,历史上的呼伦湖也并非单独存在的水体。据史料记载,呼伦湖曾是我国的吞吐湖,克鲁伦河-呼伦湖-达兰鄂罗木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相互连通,形成完整而庞大的水系,最终流向鄂霍次克海,呼伦湖在其中的角色和长江的鄱阳湖、洞庭湖类似。
呼伦湖:名副其实的“百年鱼库”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的高原境内,关于湖区鱼产量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距今整整有100年的历史。从开发时间上看,呼伦湖是名副其实的“百年鱼库”。
呼伦湖在中国的位置
但直到1950年代,我国的渔业专家才开始对呼伦湖的鱼类进行研究,在80年代及2010年代的调查中,呼伦湖中的鱼类组成愈加清晰。在2014~2015年的调查中,科研工作者发现呼伦湖中的鱼类有21种,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冷水溪流性鱼类,包含哲罗鲑和江鳕,第二类是江湖半洄游性鱼类,特指鲢鱼和鳙鱼,第三类则是湖泊定居性鱼类,多达17种,能在湖区水域自然繁殖后代。
呼伦湖的鱼类资源在国内大湖中并不算多,但发展渔业的优势却是得天独厚。该湖不仅面积广阔,浅滩湿地众多,关键的水深还达到了5.7m(平均值),总蓄水量高达138.5亿m³,用来养鱼再合适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将渔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通过从国内外引种放流,不断丰富呼伦湖的鱼类资源。
从1949年至今,呼伦湖的渔业生产经历了四个阶段,有平台期也有高峰期。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2年,全湖的捕捞量在1917~9193吨之间变动,渔获量随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年均捕捞量稳定在5073吨,渔业初具规模;1973~2002年的30年是高速增长期,年捕捞量从6910吨上升到15908吨(约1.6万吨),平均每年增长300吨,生产效益相当可观。
呼伦湖历史渔业产量
但高峰之后就是低谷,从2003~2014年,鱼产量开始走向下坡路。在最惨淡的2014年,全年的捕捞量下降到2002年的25.5%,平均每公顷水面的鱼产量只有17.3kg,相当于亩产1.15kg。当时的呼伦湖并不是清瘦湖泊,根据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湖水整体属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密度都很高,因此生物饵料不是产量骤降的原因。
追根溯源:呼伦湖的鱼产量为何“先盛后衰”?作为数一数二的北方大湖,呼伦湖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何鱼类资源却近乎以“悲凉结局”收场?这要从自然因素和捕捞方式两个方面寻找原因。
自然因素和鱼类的生长、发育速度直接有关。呼伦湖的鱼类区系组成有北方平原区系、北方山地区系和北极淡水区系三种,以冷水鱼为显著特色,发育周期较长。湖区位于半干旱的高纬度地带,流域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带,年均气温仅有1.2℃,冬季长达210天,偏冷的气温也导致鱼类生长缓慢。同样是一年四季,南方鱼类的生长期可达半年以上,而呼伦湖中的鱼类可能只有3~4个月可供肥育,这不利于资源的快速补充。
另一个减产因素是与水质的变化有关。呼伦湖周边人口密度较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比小,但由于整个湖泊被广阔的草原环绕,草场产生的面源污染成了最主要的污染源,导致湖区的氮、磷营养盐不断积累。以总氮为例,其含量从1988年的1.98mg/L上升到2009年的4.57mg/L,高氮含量居高不下,这正是草原型污染的显著特点。水质的变化自然也会作用于鱼类,导致饵料的结构发生变化。
在人为因素方面,过去的捕捞方式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呼伦湖当地的渔民根据水情特点分“冰下”和“明水”两种模式捕捞,主要渔具为大拉网、白鱼网、兜网、挂网、虾网等,渔具网目为2~8cm不等,对鱼类的规格几乎没有选择性,大鱼小鱼被一并捕捞。
尤其是1973年后,湖区渔业实现机械化生产,捕捞压力进一步增大,鲢鳙、哲罗鲑等寿命长、性成熟晚的鱼种最先受到影响,种群衰减最快;餐条、鲫鱼、麦穗鱼则因个体小、性早熟等特点,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最终的结果就是高营养级、长生命周期的鱼种持续减少,小型鱼比例持续增多,鱼种结构趋向单一化,总产量迅速下降。
呼伦湖鱼种结构变化:小型鱼类比例不断增多
不过,从2014年开始,呼伦湖进入了第四个时期:资源恢复期(封湖休渔期)。根据最新的资源调查,2019年呼伦湖的渔业资源总量为9万吨左右,2020年增至12万吨,2021年为15万吨,以每年3万吨的储量快速增长。对呼伦湖来说,休养生息是保护资源的重要机遇,鱼群结构也将朝着“大型化、高龄化”的方向发展。
在呼伦湖中,最大的“鱼王”能长到多大?在禁渔的背景下,呼伦湖中最大的“鱼王”究竟能长多大呢?
“鱼王”的生长极限要从鱼的种类说起。在呼伦湖中,大型鱼类不在少数,体型最大的要属哲罗鲑、黑斑狗鱼、江鳕、鲢、鳙和草鱼,前三种是呼伦湖中的土著鱼,后三种是人为引入的经济鱼。
哲罗鲑俗称大红鱼,是我国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的冷水水域。在野外河湖中,成年的哲罗鲑体长可达70~120cm,常见体重15~30kg,较大个体能长到150~180cm,是国内公认的水中巨物。专家推测,呼伦湖中的哲罗鲑最初很有可能是从贝尔湖洄游迁徙的种群,数量相对少见,但考虑到呼伦湖中有10万多吨鱼类储量,为哲罗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所以只要时间充足,这种鱼完全有可能长成1~2米的庞然大物。
黑斑狗鱼也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食性贪婪,各类鱼虾都在捕食范围内,但这种鱼肉厚刺少,味道鲜美,很受渔民的欢迎。成年后的黑斑狗鱼体长可达115cm,体重超12kg,这一体型在水下难逢敌手。值得一提的是,狗鱼的自然寿命可达数百年,有史料为例:1974年,苏联的皇后湖曾出水过一条大型狗鱼,鳃盖上挂有金环,上面刻有“沙皇鲍里斯多罗维奇放生”的字样,据此推测,狗鱼的寿命可达200年左右。在呼伦湖中,黑斑狗鱼可以说是自然寿命最长的鱼类,其体型极限也可能超乎想象。
在呼伦湖的野生鱼中,江鳕的体型也算得上是佼佼者。江鳕是鳕科鱼类中唯一的淡水种,主要以鲑鱼、鳟鱼、鲈鱼为食,偶尔也会捕食青蛙、蛇类、鸟类,食谱相当广泛。一般情况下,江鳕5年才能发育成熟,成年体长30~120cm不等,重量1~12kg,乌伦古湖中的资源量相对较少,属于珍稀鱼种。
在人为引入的鱼类中,鲢鱼、鳙鱼、草鱼都在四大家鱼之列,最大个体都能长到1~2m,体重可达50kg。这三种鱼的生长优势是食料来源广泛,分别以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生长速度较快,参考吉林查干湖“头鱼”的体型,呼伦湖中的大型家鱼同样能达到数十公斤的规格。
总结呼伦湖是镶嵌在我国东北边陲的璀璨明珠,丰富的鱼类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了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独特的鱼类区系兼具科学研究价值、生态保护价值。
历史上的呼伦湖经历了渔业开发的高峰期与低谷期,目前正处于恢复期。就像长江禁渔一样,呼伦湖也需要休养生息的时间,再配合“引河入湖”等水质提升工程,呼伦湖终将呈现出和谐、丰饶、美好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