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的体裁主要有以下几种: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能够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而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是《左传》。其他如《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以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而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也是纪传体的一种。此外,二十四史(正史)均采用纪传体。
正史,就是被官方认定为正宗和正统的史书,最早将正史作为史籍类名的是《隋书·经籍志》。正史有确定的范畴,
宋代时有十七史,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到明代,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成为二十一史;
清代又增加《旧唐书》、《旧五代史》和《明史》,遂成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正史最为通行的说法;
民国时,增列《新元史》,而有的地方则是将《清史稿》列入,于是又有二十五史之称,如果将这两部书都加进去,就是二十六史。
杂史是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逸周书》、《越绝书》、《吴越春秋》、《列女传》、《大唐西域记》都属于杂史。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主要记录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录了各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竹书纪年》是一部古代中国史书,记录了夏、商、周三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逸周书》是一部记录周朝历史的史书,其中包含了《尚书》的部分内容。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是两部记录吴越两国历史的史书。
《列女传》是一部记录古代妇女事迹的史书。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记录唐代佛教历史的著作。
别史是古代中国史书的一种体裁,通常指那些不属于正史(纪传体、编年体等)的史书。
别史的题材确实较为多样。除了在体裁上与正史不同外,别史在内容和题材上也更加广泛和多样。
一些别史作品会关注特定时期或特定领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续汉书》记录了东汉时期的历史,《资治通鉴》则涵盖了从周朝到明朝的历史。
还有一些别史作品会以特定的形式或角度来呈现历史,例如《通典》采用了典志体的形式,记录了历代典章制度的发展和沿革;《宋史纪事本末》则采用了纪事本末体的形式,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详细记录了宋朝时期的历史;《明实录》则是以实录体的形式记录了明朝历代皇帝的言行和政事。
一些别史作品会采用不同的分类方式来呈现历史,例如《唐会要》采用了会要体的形式,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了分类记录;《明儒学案》则是以学案体的形式记录了明朝时期的学术思想和学派传承。
野史是相对于官修正史而言的,指民间编撰的史书,包括传闻、逸事、琐语、野语、稗官野史、杂记等。
野史的称谓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也有很多以野史命名的著作,唐昭宗时沙仲穆所著《大和野史》10卷。后又有佚名者著《野史甘露记》2卷。宋人林希增著《林氏野史》8卷。龙衮著《江南野史》20卷。
野史之所以称为野史,与正史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野史大多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搜集而来,因此其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传奇色彩。
野史的内容大多涉及官场腐败、民间风俗、奇闻逸事等,与正史的关注点不同。
野史的作者往往不是官方史官或学者,而是民间的文人、学者或普通百姓,因此其写作风格和视角也不同于正史。
虽然野史在可信度和史料价值上可能不如正史,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野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各个层面和不同角度,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同时,野史也是正史的重要补充和参考,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和背景信息。
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春秋时期国别体史书《国语》和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都是国别体的代表作。
典志体:又称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书是《通典》。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史记》、《资治通鉴》都是通史代表作。
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
纪事本末:分开记载每个历史事件,对研究历史的某一方面很有帮助。代表《通鉴纪事本末》。
不同体裁的史书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范围,阅读和撰写史书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