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景德镇的“一家三口被撞身亡案”中,那惨烈的场景仿佛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公众的心上。2024年10月2日傍晚的那一幕,至今想来都令人痛心疾首。20岁的廖某某在与女友口角之后,于闹市区限速40km/h的路段,却将车速狂飙至129km/h,由于车速过快来不及避让,撞倒了正在过马路的一家三口,其中包括一名不满周岁的婴儿。
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是三条鲜活生命的消逝,而间接后果更是如涟漪般不断扩散。男方受害者的父母成为独孤老人,他们遭受着巨大的悲痛,进而患上重度抑郁症和创伤性应激障碍;女方受害者的爷爷也因悲伤孤独离世。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我们看到这起事件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和沉重。
然而,肇事者及其家属的态度更是令人心寒。肇事者父亲称儿子撞人是“意外”“天灾”,而受害者家属通过电视台维权却是“人祸”,这种颠倒黑白的言论实在是违背基本的良知。再看肇事者本人,案发时一边打电话,一边淡定抽烟谈笑风生,毫无救援之举,在庭上的道歉和认罪态度也不够诚恳。
从法律角度看,很多人认为肇事者的行为极其恶劣,造成的后果也极其严重,必须判处死刑。可要知道,虽然肇事者危险驾驶,但并非主观故意撞人,判处死刑似乎不符合法律的严格界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在此案中的量刑,顶格量刑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是震慑作用,毕竟当刑罚足够严厉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类似犯罪行为的发生。如果在这样严重的案件中不顶格量刑,那么那些心存侥幸的人可能就不会对法律有足够的敬畏,类似的悲剧可能会不断重演。
更为重要的是宽慰作用。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来说,他们遭受了如此巨大的创伤。如果法律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宽慰,那将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在这个案件中,男方受害者的父母已经成为独孤老人,他们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如果不能看到公正的判决,他们内心的愤怒和悲痛可能会引发更多不可预测的后果。
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它也应该是温暖人心的慰藉。当受害者家属看到公正的裁决,他们内心的伤痛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至少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感受到自己的痛苦被重视。
在这个案件中,顶格量刑不仅仅是为了惩罚肇事者,更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让法律成为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依靠,同时也向社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危险行为必将受到严惩,生命的价值不可被轻视。这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尊重,也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