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美国《大西洋月刊》主编杰弗里·戈德伯格(Jeffrey Goldberg)突然收到一条来自Signal加密通讯软件的群聊邀请,邀请人昵称为“迈克尔·华尔兹”(Michael Waltz),疑似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戈德伯格起初怀疑这是钓鱼陷阱,但出于职业敏感接受了邀请。两天后,他被拉入名为“胡塞PC小组”的18人高级官员群组,群成员包括副总统万斯(J.D. Vance)、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Pete Hegseth)、国务卿马可·鲁比奥(Marco Rubio)等政府核心决策层。该群组讨论的主题是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空袭计划。
戈德伯格全程目睹了高层官员的激烈辩论:从空袭必要性的争议到具体作战方案的敲定。3月15日,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群内发布了空袭的详细指令,包括攻击目标、武器配置及时间顺序,此时距第一枚炸弹投下仅剩两小时。戈德伯格在确认空袭如期实施后退出群聊,并于3月24日将内幕公之于众。白宫随后承认群聊真实性,称“误将某号码添加至群组”,但强调空袭本身“非常成功”。
2. 非保密平台与安全规范的冲突尽管Signal以加密通信著称,但其并非美国政府批准的涉密通讯工具。根据联邦记录法,政府雇员不得通过此类应用处理官方事务,除非信息能同步保存至官方系统。然而,群聊中不仅涉及绝密军事计划,部分消息还被设置为“一周后自动删除”,进一步违反信息留存规定。前中情局局长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批评此举“严重违反安全流程”,可能危及美军人员生命。
更荒诞的是,群内官员全程未察觉记者存在。戈德伯格退出群聊时触发系统通知,但直到事件曝光,无人联系他核实身份。这种疏忽暴露了权限管理机制的失效。
二、决策内幕:分歧、功利与草率作风1. 高层分歧与政策矛盾群聊记录显示,副总统万斯最初强烈反对空袭。他认为,美国通过红海航线的贸易仅占3%,而欧洲依赖度高达40%,军事行动难以获得美国民众支持,且可能引发油价飙升。他主张推迟行动一个月以争取舆论支持。然而,这一立场遭到国防部和国务院官员的反驳。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承认“多数美国人根本不知道胡塞武装是谁”,但坚称行动旨在“恢复航行自由”和“威慑伊朗”。最终,万斯妥协,但要求“将顾虑藏在心里”。
群聊中,美国高官毫不掩饰对欧洲盟友的轻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直言“厌恶欧洲搭便车”,并计划以军事行动为筹码向欧洲索要经济补偿。例如,一名官员提议:“如果欧洲不付钱,美国需获取经济利益作为回报。”这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暴露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本质。
决策过程中,官员频繁使用表情符号(如国旗、拳头、火焰)庆祝行动成功,国务卿鲁比奥甚至用祈祷手势回应。这种夹杂个人情绪的交流方式,与军事行动的严肃性形成鲜明反差,凸显特朗普政府“推特治国”风格的延续。
三、国内外反应:政治风暴与国际信任危机1. 美国国内的政治博弈民主党抨击与国会压力: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称此为“近年来最严重的军事情报泄密”,要求国会启动调查,并类比希拉里“邮件门”事件,指责共和党双重标准。民主党议员强调,事件暴露国家安全体系“系统性漏洞”,可能触犯《反间谍法》。
共和党的辩护与内部矛盾:特朗普坚称“毫不知情”,并赞扬空袭效果,称泄密“未造成任何影响”。白宫新闻秘书称特朗普对国家安全团队保持“极度信任”,但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起初否认泄密,指责戈德伯格“欺诈成性”,与白宫承认事实的表态形成矛盾。
盟友信任动摇:群聊中“厌恶欧洲”的言论被公开后,欧洲多国表达不满。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事件证明美国将盟友视为“提款机”。
军事行动风险加剧:尽管美方称空袭已成功,但胡塞武装可能根据泄露信息调整战术。此外,机密信息通过非保密渠道传播的模式若持续,未来或导致更严重的安全危机。
高官使用非官方加密软件讨论绝密计划,反映美国安全体系在技术迭代中的滞后。前中情局长帕内塔指出,便捷通讯工具的普及导致官员“忽视流程管控”,而Signal等应用的端到端加密特性虽能防外部黑客,却无法阻止内部失误。
2. 权限管理与监督机制失效18名高官群聊竟无人发现记者混入,暴露权限审核的形同虚设。此外,联邦记录法要求官方通信必须存档,但群聊消息被设置为自动删除,凸显法律执行层面的漏洞。
华尔兹虽承认“承担全部责任”,但暗示记者“故意入群”,试图转移焦点。特朗普政府强调“结果成功”以淡化过程失误,这种“结果导向”文化可能纵容更多违规操作。
五、事件的长远影响与启示1. 对美国的战略信誉打击此次泄密使美国决策层的随意性和功利性暴露无遗。国际社会对其军事行动的“正义性”产生质疑,而盟友对美国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
2. 国内政治与法律改革压力国会可能推动立法限制敏感信息在非授权平台传播,并加强通讯工具的合规审查。此外,涉事官员若被证实违法,或面临刑事指控。
事件为各国敲响警钟:即便技术先进的政府,也可能因人为失误酿成重大泄密。如何在效率与安全间取得平衡,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核心议题。
结语美军空袭也门计划的泄密事件,既是技术乌龙,更是政治与体制缺陷的缩影。它揭示了美国高层决策的草率、对盟友的功利算计,以及国家安全机制的脆弱性。尽管特朗普政府试图以“行动成功”掩盖过程失误,但其对国际信誉和国内法治的损害已难以挽回。未来,美国若不能从根本上修复制度漏洞、重建盟友信任,类似闹剧或将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