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游清水轩辕湖,得轩辕谷之野逸乐趣。中午,苏敏伉俪款于酒楼,饭菜甚好,其中一道地耎炒鸡蛋吸引了我的眼球,更吸引了我的胃口。

地耎,俗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皮菜、雷公菌、地皮菌、地瓜皮等,俗名很多,各地不一。对于地耎,人们通常写成地软,这没有错,但它最早的本字应当写成地耎(ruan)。《集韵》:通作輭,或作耎。耎者,柔也,软也,古书中也说到耎通软,所以写成软是正确的。

地耎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暗黑色,与泡软的木耳相似。地耎富含蛋白质与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矿物质,中医认为地耎有清阴明目、补虚益气的功效。国外研究者认为地耎对于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有好处。

地软是一种很好的蔬菜,受到人们广泛的喜欢。可以做汤、包饺子、包包子、与鸡蛋、肉等食材炒着吃。地耎包子在各个饭店普遍流行,但因干地耎一斤要一、二百元,饭店多是象征性的放一点,尝不出地耎的特殊香味,市内唯有百姓厨房的地耎包子比较地道,而老板正是清水人。地耎包子的配菜许多人胡配,地耎最适于与豆腐、粉条配在一起,彰显出食材的本味。地耎包饺子也是如此。如果把韭菜等气味相佐的蔬菜与地耎配在一起,地耎的风味大打折扣。

地耎烧汤最佳。如果在汤中加入豆腐、胡萝卜等,做成汤头,吃荞面搅团时蘸着吃,非常美味,这是一道现在人们很难享受到的美食。地耎汤清香软糯,风味特殊,是一道不错的养生汤。

地耎炒鸡蛋过去在农村是一道奢侈菜,就简简单单二样食材,搭配在一起非常适宜,鸡蛋的醇香与地耎的清香相融在一起,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自然质朴的味道,调动人们的味蕾,吃了还想再吃。地耎很细嫩、绵软,比之木耳炒鸡蛋要强多了。现在的木耳都是人造菌棒上长出来的,那种从青冈木上长出的木耳几乎绝迹,所以木耳是脆硬的,不软和,食之无味。过去的木耳是用青冈木作为培体,现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允许用青冈木种木耳了。
地耎这东西多长在山坡阴处,小时候拣地耎,凡是羊群走过的地方地耎就多,因为羊拉的粪多,地耎生长也需要营养,所以地耎多而肥大。现在一些地方在大棚里人工培植地耎,饭店里用的地耎,大都出于人工培植。野生的地耎清洗起来十分麻烦费事,因为其中沙土很多。街上偶有农妇出售地耎的,是清洗后泡软的,价格不菲。
一个多月前,与朋友登皇城梁,在马嘴峰上林地里发现草丛中有很多地耎,一直发誓得暇了去拣,但一直没有如愿。或许哪天高兴了,约上朋友去拣一通吧。
2023年7月2日

作者李子伟:甘肃甘谷安远大城村人,1946年生,学者,民俗专家。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古代文学学会理事,甘肃先秦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伏羲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天水市苏蕙文化研究会会长,天水师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天水市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委员、天水市民间祭祀伏義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