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美俄爆发战争,会发生什么?张召忠:不出意外会有2种结果

南斋孤风中 2024-10-18 19:22:23

美俄关系,经历过多次起伏。

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的核战争边缘,到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和解,再到苏联解体后的短暂蜜月期。

然而,当前的俄乌冲突,将两国关系推向了低点。

其深远影响,恐怕不亚于六十年前的加勒比海危机。

在这场被称为“二战以来欧洲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冲突中,美国选择了全面支持乌克兰的立场。

从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到布雷德利装甲车。

从155毫米榴弹炮,到海马斯火箭系统。

美国的军事援助清单,不断延长。

什么是集束弹药?

拜登,在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批准向乌克兰运送五次集束弹药。

这一决定,遭到了联合国和21个国家的批评。

那,什么是集束弹药?

集束弹药,设计初衷是在战场上获得最大效益:

一枚母弹,可以释放数十乃至数百枚子弹,覆盖范围可达数个足球场大小。

然而,这种设计恰恰暴露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

2023年的数据令人震惊:

在全球范围内,集束弹药造成的伤亡中,93%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其中将近一半是儿童。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和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

更为可怕的是,集束弹药的“后遗症”。

就像二战后,欧洲土地中的地雷一样。

未爆炸的子弹药,成为和平年代的隐形杀手。

在柬埔寨、老挝等地。

农民们至今仍在与几十年前的未爆集束弹药作斗争。

一片片肥沃农田,变成了危险地带。

一座座村庄被迫迁徙,学校和医院变成废墟。

2020年,全球至少有360人,因集束弹药伤亡。

其中142人,因集束弹药袭击伤亡。

其余218人,则因遗留弹药而伤亡。

正是基于对人道主义的深切关注,国际社会在2008年达成《集束弹药公约》,并于2010年正式生效。

这是继《渥太华禁雷公约》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军控事件。

然而,遗憾的是,一些主要军事大国至今仍未加入公约。

可能演变为美俄对抗

大国博弈,往往借助第三方力量。

从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到60年代的越南战争,再到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

这种模式一再重复。

当前的乌克兰战场,也延续了这一历史逻辑。

白宫将对乌克兰的集束弹药支援,定性为:

“必要的军事物资”。

然而,从军事效果来看,集束弹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场态势。

在明知这种武器,存在重大人道主义隐患的情况下。

美国,为何还要冒着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作出这一决定?

答案,或许要从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找。

冷战结束后,美国始终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华盛顿是想通过乌克兰,削弱莫斯科。

正如著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所指出的:

“这场冲突,甚至可能演变为美俄之间的直接对抗。”

更深层次来看,这关乎美国的全球领导力。

在后冷战时代,美国构建了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如果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出犹豫或退缩,将严重损害其在盟友心目中的可信度。

但,代理人战争往往会难以控制。

毕竟,在这个核武器时代,任何战略误判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战争,从来就不是一场数字游戏。”

两种结果

那,一旦美俄战争,会发生什么?

张召忠表示,将会出现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局,美国通过常规战争战胜俄罗斯,看似遵循了历史上强者胜出的铁律。

就像1991年的海湾战争。

美国凭借其优势军力,在战场上取得压倒性胜利。

但在核武器时代,这种“单纯的胜利”,几乎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

因为任何一方在面临失败时,都可能打开那个潘多拉魔盒。

第二种结局,也是更为可怕的情形:

用核武器。

1945年广岛、长崎的蘑菇云,那是人类首次见识核武器的恐怖威力。

但今天的核武器,较之七十多年前,威力何止百倍?

如果核按钮被按下。

不仅参战双方会陷入灾难,整个人类都将面临存亡。

放射性尘埃会污染土地、空气和水源,核冬天将重创全球农业生产。

这就是“双输”。

但,没有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值得以整个人类文明为代价。

中俄实力对比

从历史维度看,美俄(苏)军事对抗由来已久。

二战后的军备竞赛,让两国都积累了庞大的军事遗产。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虽然经历了一段军事实力衰退期。

但在21世纪重新崛起,研制出“先锋”高超音速导弹、“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等新型武器。

而美国,作为全球军费开支最高的国家,其军事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然而,乌克兰战争,暴露出美国军工体系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弱点:

产能不足。

如今,北约国家为乌克兰提供的弹药,却难以跟上战场消耗的速度。

在重型战斗机的总量上。

美俄两国,似乎保持着某种微妙平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时期,双方都在致力于保持战略均势。

美国空军引以为傲的F15EX战斗机,这种被誉为“空中霸王”的战机,目前服役数量仅有80架。

尖端武器的研发和列装,并非一日之功。

即便是军费支出全球第一的美国,也面临着更新换代的压力。

相比之下,俄罗斯空军的第三代半战斗机队伍,显得更为庞大:

75架苏30SM和115架苏35,总计190架的规模,令人侧目。

这支力量,继承了苏联时期的军工底子。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海军实力的相对式微。

曾经主导了二战后太平洋战略格局的海上力量,如今似乎也面临着更新换代的挑战。

维持全球存在的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

军事力量的消长,往往伴随着更深层的社会变迁。

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对抗从来都不是单一手段。

经济制裁,这把美国惯用的“经济武器”,在乌克兰危机中,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余轮制裁措施,从能源禁运到金融封锁,其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冷战时期。

然而,正如1973年,石油危机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一样。

今天的制裁,也催生出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俄罗斯转向卢布结算,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

持续的高通胀,让人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滞胀"危机。

而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则让人联想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时的场景。

历史,似乎在以某种方式重演。

只是今天的世界,已经远比半个世纪前复杂。

在外交层面,美国试图构建一个“反俄联盟”。

这种做法颇,具冷战思维的影子。

然而,当美国以“涉嫌规避制裁”为由,干预中国等国家与俄罗斯的正常经贸往来时,却遭遇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局面: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简单的阵营对立已经难以奏效。

那,美国这种全方位施压的策略,是否真能实现预期目标?

过度制裁,往往会产生反效果。

1919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

不仅没能阻止德国崛起,反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而今天的制裁政策,是否也可能推动世界经济秩序的重组,催生出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但,最令人担忧的是核武器因素。

历史告诉我们,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能和平化解。

正是因为,双方都意识到核战争将导致同归于尽。

爱因斯坦曾说: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打,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会用石头和棍子。”

这个讽刺性的预言,道出了核战争的可怕后果。

在这个背景下,美俄之间的军事较量,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胜负”概念。

一旦双方诉诸核武器,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8 阅读:7032
评论列表
  • 2024-10-20 18:34

    美国敢打常规战争吗?

  • 2024-10-20 09:40

    美国有啥不敢的

  • may 5
    2024-10-22 17:23

    只有战火烧到美国本土,才是互相伤害!

  • 2024-10-25 16:15

    给犹太人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让美国直接参战。

  • 2024-10-26 16:29

    大军宝一到!黄金没法要!

  • 2024-10-20 05:36

    巴不得重回冷兵器时代,那时的中国将是无敌的

  • 2024-10-22 23:11

    现在的形势,谁在呼人道主义谁吃亏。

  • 2024-10-19 03:10

    美被核击,俄被解体,中国哈哈笑[哭着笑]

  • 2024-10-28 14:33

    就算核战争,是双输,对地球人都是灾难…… 但是,一方不想跟对方开战,尽量避免…… 而另一方不懂得克制,还频频在世界到处挑衅……核战争也就无法避免……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