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李光弼居功第一,却郁郁而终

聊聊历史 2023-06-14 09:31:11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唐代宗对李光弼说:“中兴大唐,你是第一功臣”。李光弼却闷闷不乐,忧愤成疾,郁郁而终,享年57岁。

李光弼 ,契丹人,智勇双全。早年,李光弼追随王忠嗣,征讨西域、吐蕃,立下战功,深受主帅赏识。王忠嗣直言:“他日能接替我职位的,就是你了。”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下诏求良将,郭子仪推荐李光弼。两人一起出兵河北,与安禄山、史思明抗衡,屡次以少胜多,威震敌胆。

常山之战,李光弼以骑兵突袭,斩杀叛军两万余人,史思明撤退。随后的嘉山之战,李光弼对决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等8位叛军名将,以3万劣势兵力斩首叛军4万,俘虏8千;史思明坠落马下,被部下拉着溃逃。

两次大战,李光弼威震中原,河北各地纷纷倒戈,再次归顺唐朝。此时,李光弼建议朝廷:“死守潼关要塞,自己愿意奔袭范阳,摧毁叛军老巢。”

李光弼在河北,潼关前线的叛军与范阳联络被截断,粮道不通。一旦唐军奔袭范阳,安史之乱就此结束,不会折腾8年之久,后面的藩镇割据也就无从说起。

唐玄宗瞎指挥,强令哥舒翰率20万新兵蛋子出关,导致灵宝之战溃败,长安沦陷,局势瞬间恶化。郭子仪、李光弼急忙赶往灵武,拥戴李亨继位,保住国本。

史思明善于捕捉战机,眼看唐朝内部混乱,立刻率十万大军杀向太原,试图取道草原,直接奔袭灵武。此时,唐玄宗在四川、唐肃宗在灵武,两位皇帝并立的局面,一旦史思明杀来灵武,后果不堪设想。

得知消息,李光弼亲率5千兵前往太原防守,但人心不稳。太原兵力不多,城池也没有加固,如何防御得了史思明呢?李光弼有办法,他防守中有攻击,并挖掘地道突袭,结果连战连胜。

太原之战,李光弼再次以少胜多,斩杀叛军数万,史思明溃逃。太原获胜,意义重大,这是平叛以来第一场巨大胜利,为后来收复长安、洛阳奠定基础。

759年,唐肃宗再一次瞎指挥,导致相州兵败,60万大军一溃千里,郭子仪被撤职。李光弼旋即接替其职务,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率残兵败将退守河阳,阻止叛军进攻关中。

河阳之战,李光弼还是以少胜多,史思明以绝对优势兵力,并得到大量唐朝叛军的增援,结果三战三败,损失数万人,军用物资被缴获百余万件。

关键时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关键战役胜利,这是李光弼在平叛安史之乱中的最大亮点。如此,安史之乱结束后,李光弼以军功来看是第一,也被史学家认可,却非常憋屈。

唐朝能搞定安史之乱,主要依靠朔方军: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悍将,但对其戒备有加,平时就经常派宦官去监督,还频繁更换朔方军主帅,甚至想卸磨杀驴。

李豫继位后,多次调遣李光弼入朝,想乘机剥夺其权力。李豫肯定李光弼的显赫战功,说他“中兴大唐,居功第一”,希望能入朝接受任命。此前,来瑱入朝办事,旋即被处死;仆固怀恩受不了猜忌,干脆联合回纥、吐蕃,叫板唐朝。

763年,吐蕃攻克长安,李豫出逃,便下令李光弼“勤王”,抗击吐蕃。李光弼不想成为来瑱第二,拒绝奉召。不久,李豫又连续下三道圣旨,让李光弼入朝,君臣两无猜。

李光弼为人耿直,讲义气,没有郭子仪那么圆滑老到,他没有奉召行事,而是率兵返回徐州。此后,朝廷又多次下诏,给他加官进爵,还让郭子仪把李光弼留在洛阳的母亲接到长安优待,实则是人质。

唐朝欺人太甚,过河拆桥,李光弼怒不可遏,但又不想当安禄山、史思明,整天闷闷不乐。764年,李光弼病逝,享年57岁,谥号“武穆”。

唐肃宗李亨评价:“李光弼的军事能力堪比吴起、白起、韩信、孙武,品德则超过他们。”可惜,就是这么优秀的名将,却被唐代宗李豫活活给“气死”,也是憋屈。

参考书目:《旧唐书》

1 阅读:62
聊聊历史

聊聊历史

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