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政大新闻系到财经记者的起点
陈凤馨高中毕业后,她顺利考入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在政大的校园里,她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专业的财经记者。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她投入大量时间钻研财经领域,经常泡在图书馆翻阅《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以及各类财经分析书籍,从货币政策到股市波动,她都力求理解背后的逻辑。
大学毕业后,陈凤馨如愿进入《民生报》,正式开启了财经记者的生涯。在采访中,她展现出超乎新人的专业素养,无论是面对企业高管还是市场分析师,她总能提出精准的问题,挖掘出独家信息。她的报道以数据为支撑,逻辑严密,既有深度又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联合报》当时正计划加强政治新闻的报道深度,急需一名既有财经背景又熟悉新闻采编的记者来填补空缺。陈凤馨的才华进入了《联合报》高层的视野,她被选中调入这家台湾影响力更大的报纸,负责“行政院”和国民党相关的政治新闻。
进入《联合报》后,陈凤馨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她需要频繁奔波于“行政院”的新闻发布会和国民党的内部会议,捕捉政策动向和政治人物的表态。刚开始,她对政治圈的门道并不熟悉,但她凭借一贯的勤奋迅速适应。每天清晨,她会仔细研读当天的政策文件和党派动态,标注重点,准备采访提纲。在“行政院”记者会上,她的问题往往直击政策核心,多次让发言人不得不详细回应。

在《联合报》的几年里,她的报道领域显著拓宽,从单一的财经新闻扩展到涵盖政治、经济和社会议题的综合性报道。
从报社到电视荧屏的华丽转身
陈凤馨在《联合报》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新闻经验后,决定告别传统报社,迈向全新的职业舞台——政治评论。她开始频繁出现在台湾的电视节目中,凭借犀利且专业的评论风格,迅速在媒体圈崭露头角。

她的电视首秀并非一帆风顺,但她凭借在《联合报》期间磨练的新闻敏感度和对政治议题的深刻理解,逐渐赢得了观众的关注。最终,她在东森新闻台《新闻龙凤配》担任主持人,这一节目成为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节目以剖析时政热点为核心,每期邀请政界人士和学者展开激烈争论,陈凤馨的主持风格沉稳而犀利,总能精准抓住话题核心,引导讨论走向深入。她的名字通过这个节目走进千家万户,许多观众正是因为《新闻龙凤配》开始认识她。

在节目中,陈凤馨展现了对复杂议题的驾驭能力,尤其是在两岸关系这一敏感话题上。她的评论往往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辅以清晰的逻辑分析,吸引了大量关注两岸动态的观众。然而,也正因她在两岸议题上的频频发声,部分观众开始将她贴上“统派”的标签。
2022年8月,国务院台办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陈凤馨在《新闻龙凤配》中专门辟出一期节目,逐字拆解白皮书内容。她细致分析了文件的措辞和政策意图,当谈到“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条款时,她刻意提高声调,强调:“这不是威胁,而是给台独分子划下的红线!”

部分观众认为,她准确传达了大陆对“台独”的强硬立场,展现了对政策的深入理解;但也有人质疑,她的高调表态是为了迎合特定观众群体,博取更多关注。但她的言论无疑在两岸观众中掀起了讨论热潮。陈凤馨通过电视荧屏,将自己的专业性和独特视角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她的“名嘴”身份也因此深入人心。
高强度工作下的专业态度
陈凤馨的职业生涯因其对工作的极致投入而熠熠生辉。她的日常工作节奏异常紧张,每天从清晨7点的《财经早报》开始,主持一档聚焦台湾经济动态的节目,随后投入到其他时政节目的录制,直到深夜主持《新闻深喉咙》,深入剖析当天的热点议题。这样的高强度日程让她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为了应对长时间用嗓导致的咽喉不适,她随身携带治疗咽喉炎的中药,录制间隙便抓紧时间服用。

她的敬业精神在业内广为流传,制作人曾分享一个细节:在一次节目筹备中,为了核实一组关于两岸贸易的进出口数据是否准确,她在凌晨两点直接拨通了“财政部”统计处的电话,逐项核对数据来源,直到确认无误才放心。
2024年初,中国经济面临内需疲软的挑战,市场普遍关注央行是否会出台宽松政策。陈凤馨在《财经早报》中提前两周作出预测,明确指出:“大陆将出台刺激内需的组合拳,降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可能会有财政补贴和消费刺激措施。”她详细分析了大陆近期的经济数据,包括PMI指数和零售总额的变化,结合央行过往的政策节奏,得出这一结论。

两周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准,紧接着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陆续出台,她的预判被一一验证。她的节目因此吸引了更多关注经济议题的观众,收视率稳步攀升。
陈凤馨对新科技的关注也为她的职业生涯增添了意外亮点。2022年,华为发布Mate60手机,引发全球科技圈的热议。一位大陆网友将一台新机寄到她的办公室,希望她在节目中分享使用体验。陈凤馨欣然接受,在一期节目中录制了开箱视频。

她仔细展示手机的设计和功能,反复体验屏幕流畅度和摄像头性能,最后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科技创新,国产品牌能做到这个水平,真的了不起。”这段视频被剪辑后上传到网络,迅速在微博引发热议,“陈凤馨用华为手机”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榜。网友们对她毫不掩饰的赞赏反响热烈,有人整理了她过去对大陆科技发展的评论,发现她曾多次提及半导体和5G技术的重要性。
两岸议题中的矛盾立场
陈凤馨在两岸议题上的言论既不完全迎合台湾岛内的蓝绿阵营,也不完全贴合大陆的官方叙事,这种模棱两可的姿态使她成为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公众人物。2023年春天,台北一家智库举办了一场关于两岸关系的座谈会,陈凤馨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当主持人抛出“台湾是否可能成为第二个香港”的问题时,她毫不犹豫地回应:“台湾永远不会是香港。”

她进一步阐述,台湾必须保有军事和外交上的自主权,以确保其独特地位。这一表态当场引发热议,尤其是在大陆的网络平台上,迅速掀起了批评浪潮。一些网友翻出了她2019年针对香港修例风波的旧录音,当时她曾表示:“香港的高度自治应该被尊重。”两段言论被放在一起对比,部分网友认为她立场前后不一,指责她“心口不一”甚至暗藏“台独”倾向。
陈凤馨的矛盾立场在她的其他公开活动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她曾带领团队前往高雄港拍摄一期“两岸经贸特辑”,节目聚焦因两岸关系紧张而受阻的台湾农产品出口。镜头前,她站在堆积如山的菠萝集装箱旁,语气沉重地说:“这些本该运往大陆的水果,现在只能烂在码头。”她还特别插入了三年前大陆暂停进口台湾菠萝的新闻片段,援引当时的报道,批评民进党当局的政策导致了农民的巨大损失。

她在节目中明确表示:“政治操弄不该牺牲农民的利益。”她的评论在岛内蓝绿阵营间引发不同反响:部分蓝营观众赞赏她直指当局失策,而绿营支持者则认为她在为大陆“背书”。这种既呼吁两岸合作、又强调台湾利益的立场,恰恰是陈凤馨在复杂政治光谱中维持平衡的生存之道。
陈凤馨的公众形象始终与争议相伴,尤其是在两岸议题上的复杂立场,让她频频成为舆论焦点。部分网友因不同意她的观点,转而攻击她的外貌,称她为“台湾丑女”,并指责她“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陈凤馨的长相虽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但她的职业成就与外貌无关,真正支撑她走到今天的是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对工作的极致投入。她的争议主要源于在两岸议题上的模棱两可立场,而非个人品行或外貌。
参考资料:[1]乐媛,刘君琳.超越蓝与绿?台湾主流媒体意识形态与网络舆论交互影响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13(4):70-78

擦肩而过
狗屁不通,前言不搭后语
用户10xxx19
为什么斩首这个狗日台独分子,收复台湾时必须弄死最好
君本草民 回复 04-23 09:09
你确定她是台独?
东方
分裂法整冶
神游网海
可以看出,她反对台独,是我们要争取的,而不是打压的对象。按照政府的政策,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有关制度,不必跟大陆完全一样。不便不能乱扣帽子。
瓜南
她可不是台独
用户17xxx18
挑拨离间计,小编就是个1450